字词 |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集校】: 洪兴祖: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不远。 校语:一本之下有而字。 朱熹:同洪本。 校语:之下一有而字,非是。 黄省曾:故相臣莫若君兮,所以证之而不远。 明繙宋本:同洪本。校语亦同。 朱多煃、庄允益:同黄本。 汪瑗:同洪本。 毛晋:同洪本。校语:今本作而不远。 蒋天枢:同黄本。校语:黄本、夫容馆本有“而”字。 何剑熏:日本在庄允益本“之”下正有“而”字。有“而”字义足。 当据补。 (《楚辞新诂》) 。【集释】: 王逸:言相臣下忠之与佞,在君知之明也。 证,验也。言君相臣动作应对,察言观行,则知其善恶。所证验之迹,近取诸身而不远也。 洪兴祖:相,视也,息亮切。 《传》曰:知臣莫若君。 朱熹:而人君日以其身亲与之接,宜其最能察夫忠邪之辩。 盖其所以验之不在于远也。 汪瑗:相,察也。 不远,谓卽其言行貌,而可验其忠佞也。若屈子之言行情貌,果忠诚欤?果儇媚欤?试一验之则了然矣。顾乃不察乎此,而徒听信谗人而斋怒焉,而造怨焉,何其不审之甚哉?夫屈子竭忠诚,忘儇媚,冒然离群背衆以事君者,盖欲须明君以知之耳。而君又不察而验之焉,则所以须明君其知之之心益孤矣。 《左传》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屈子之心,炳若丹青,昭若日月,楚王非真不知之也。自古正道难容,谗言易入。恶蹇蹇而喜诺诺,壅君之大都也。呜呼!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犹之可也。见其谗而信之,知其贼而近之,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如此又乌可与言哉?其国家又乌得而不沦胥以败哉? 黄文焕:以行证言,以貌证 不得不急于求亲矣。下文厉神所占,曰君可思而不可恃,此曰待明君,曰莫若君,句句以君爲可恃,善伏下案。前曰抒情,曰忠言,此曰言与行、 情尚隐而貌显,言尚虚而行实,如斯忠否有何难辨?以此叚催紧前叚。 林云铭:已上追叙前此失位之后,惟冀君自悟以爲可恃。 屈复:右二 奚禄诒:言行者,君子之枢机也。情貌者,礼乐之 箕子、公旦之亲贤,表于陈範鈌斨之日;亚夫、日磾之黜陟,分于取箸牵马之时。明良遇合,固有幸不幸,而臣子之道,盖亦有学问存焉。 然则屈原之心迹,岂易几者哉? 戴震:已上言神明旣不可欺,又自恃君之前,忠僞易见也。 胡濬源:言易知而怪其不知也。 天下后世孤臣孽子读此,同声一哭。 王闿运:衆皆嫉之,反诬以 欲王按考前后之词,证明本心也。 徐英:此一段言羣小虽嫉我,而明君当知我之忠诚也。 姜亮夫:此四句王逸注从屈子自身立言。 未允。 朱熹从上待明君其知之句义立説,与相臣莫若君,证之不远,最爲贴切。胜王注远矣。 杨胤宗:人君者,日理万几,微天 怀王之于屈子,卽如是也。故原曰吾之所言所行,俱可得考验而深察焉。吾事君以义,内著于心,外发于貌,永不变易也。君之知臣也,犹父之知子也。 吾曩昔所进谏于君者,迺恳恳忧国之至意,安危之效,自当见之。《大雅》刍荛之询,《洪範》谋及庶人之义,君岂不闻乎哉? 吴孟复:此句承前“待明君其知之”,申説参验考实是可以办到的,爲提出申诉作引。 蒋天枢:不远,谓犹历历在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