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生卒】:1724—1804 【介绍】: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出身于寇尼斯堡一个马鞍匠家庭,曾任寇尼斯大学讲师、教授。他在1770年以前的“前批判时期”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这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他变成一个不可知论者,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占据统治地位。他认为传统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没有“批判的”审查人的认识能力,而他的哲学要在认识活动以前先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的”探讨。 康德承认人的意识之外存在著客观世界,他称之为“物自体”。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 感性是用先验的形式,他称之“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去整理由“自在之物”刺激产生的感觉材料。知性认识是用先验的12个知性范畴,即必然、因果等范畴,让感性认识带上普遍性、必然性,成为科学知识。 理性追求把握最完整的绝对统一体,即理念、“自在之物”。理性只能依靠感性和知性去说明和把握世界,这就会发生错误和矛盾。它表明人的认识能力一定是有限的,人只能认识物自体的现象,而不能认识它的本质。在道德观上,他认为“善良意志”是无条件的“绝对命令”,只有从“绝对命令”出发的行为才是道德行为,道德为自身立法。 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