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柰 【概况】: 异名 三柰子(《海上方》),三赖(《本草品汇精要》),沙姜(《岭南采药录》),山辣(《纲目》).三藾(《南越笔记》)。 基源 为姜科山柰属植物山柰的根状茎。山柰属全世界约70种;中国约4种及1变种。 原植物 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 历史 山柰原名三赖,始载于《本草品汇精要》云:“其根分莳,春月抽芽,直上生一叶似车前而卷,至秋旁生一茎,开碎花红白色,不结子,其本旁生小根,作丛,每根发芽,亦生一叶,至冬则凋,土人取根作段,市之,其香清馥。”可定为本种,与现代所用一致。 在《纲目》中对原植物的形态记载不确,而对药用部位的记载较详,谓:“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如食姜,切断暴干,则皮赤内黄,肉白色。 ”所述似本种。考《植物名实图考》所载之三柰,系按《救荒本草》所录,非本种。 形态 根状茎块状,单生或数枚连接,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叶通常2片贴近地面生长,近圆形,长7~13cm,宽4~9cm,无毛或于叶背有稀疏的长柔毛,午时于叶面可见红色小点,几无柄;叶鞘长2~3cm。花4~12朵顶生,半藏于叶鞘中;苞片披针形,长约2.5cm;花白色,有香味,易凋谢;花萼约与苞片等长;花冠管长2~2.5cm,裂片线形,长约1.2cm;侧生退化雄蕊倒卵状楔形,长约1.2cm;唇瓣白色,基部具紫斑,长约2.5cm,宽约2cm,深2裂至中部以下;雄蕊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2裂。果为蒴果。 花期8~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2分册.43页.图版13) 生境与分布 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有栽培。南亚至东南亚地区也有栽培。 。【生药】: 栽培 山柰不耐寒、怕干旱。 宜在温暖湿润气候地区和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种植。用根茎繁殖。在3月中旬~4月上旬,结合收获选择幼嫩根茎作种,按行穴距各27cm开穴种植,每穴下有芽种茎3个,深10cm左右,每亩用种茎200~250kg。栽后覆土,适当浇水或灌水1次。生长期间要勤除杂草,浅松土,结合培土施追肥。一般追肥3次,可用人畜粪水或堆肥、油饼及过磷酸钙混合沤熟的肥料。 雨季注意排水。注意防治根腐病和金龟子为害。 采集 12月至次年3月间,地上茎叶桔萎时,挖取1~3年生的根茎,洗去泥土,除去须根,横切成片,用硫黄熏一天后,铺在竹席上晒干。 切忌火烘,否则变成黑色,缺乏香气。 鉴别 性状 本品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2~6mm,也有2~3个相连,少数为纵切片或斜切片;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时可见根痕及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富粉性,有时可见内皮层环纹,中柱常略凸起,习称“缩皮凸肉。”质坚脆,易折断。 气芳香,味辛辣。 显微 根茎(直径约1cm)横切面:木栓细胞7~10层。皮层中油细胞随处可见,并散有根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维管束散列,也有油细胞。 薄壁组织中均含有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42)粉末:类白色。 ❶ 淀粉粒众多,单粒呈圆形,椭圆形或类三角形,直径7~60μm,脐点裂缝状,有时不明显;偶见复粒,由2~3分粒组成。 ❸ 油细胞呈长圆形,含黄棕色油状物。 ❹ 木栓细胞壁薄,呈长方形。(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43)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石油醚提取,回收石油醚,提取物用甲醇稀释至约10倍量,点于硅胶G板上,以(Ⅰ)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或(Ⅱ)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Ⅰ.以桉油素、对甲基桂皮酸乙酯、芳樟醇为对照。展距14cm,(Ⅰ)用10%磷钼酸乙醇液显色,或(Ⅱ)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83)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未切片者,洗净,润软,切厚片,干燥。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含挥发油、香豆素、黄酮、蛋白质、淀粉与粘液质等[1]。 干品含挥发油3-4%,主要成分有:桂皮酸乙酯(Ethylcinnamate)、香豆酸乙酯(Ethylcoumarate)、龙脑(Borneol)、桉油素(Cineol);此外含有对-甲基香豆酸乙酯(Methyl-p-coumaric acid ethylester)、十五烷(Pentadecan)、对-甲氧基桂皮酸(p-Methoxy cinnamicacid)、桂皮醛(Cinnamicaldehyde)、莰烯(Camphene)、△3-蒈烯(△3-Carene)[1]、△3-蒈烯-5-酮(△3-Carene-5-one)[2]、桂皮酸(Cinnamicacid)、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p-Methoxy cinnamicacid ethylester)[3]等。 有报道山柰根的主要成分为对-甲氧基、反式-桂皮酸乙酯(Et-p-methoxy trans-cinnamate)[4]。桂皮酸、对-甲氧基桂皮酸,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等成分均具驱虫作用[3]。黄酮类含有山柰酚(Kaempferol)与甲基山柰素(Kaempferide)[[1]。 参考文献 [1]中药志.第1册.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13 [2]CA 1988;108:12847r [3]Chem Pharm Bull 1988;36(1)∶412 [4]CA 1981;93∶22612r 。【药理】:本品根煎剂在试管中对许兰氏毛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共心性毛癣菌等10种常见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根茎所含的山柰酚有抗菌[2,3]、消炎[4]和抑制眼醛糖还原酶[5]而有利于糖尿病、白内障的治疗。所含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亦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6]。所含龙脑有发汗、兴奋、解痉、驱虫和腐蚀等作用[7]。桂皮酸、对-甲氧基桂皮酸、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等成分对狗蛔虫有驱虫作用[8]。 参考文献 [1]中华皮肤科杂志1958;6(3):210 [2]中草药通讯1976;(8)∶6,(9):9 [3]CA 1979;90:81816d,81817e [4]植物学报1977;19(4):257 L5]Biochem Phaimacol 1976;25(22):2505 [6]J Nat P rod1976;39(4)∶218 [7]中草药成分化学.科学出版社,1977∶493 [8]Chem Pharm Bull 1988;36(1)∶412 。【药性】:性味 辛,温。 ❶ 《本草品汇精要》:“辛,温。” 归经 入胃经。 功效 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主治 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急性胃肠炎,牙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❶ 《本草品汇精要》:“辟秽气;为末擦牙,祛风止痛及牙宣口臭。”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阴虚血亏,胃有郁火者忌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濒湖集简方》:“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当归、甘草等份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30丸,酒下。” 为末,随牙痛左右,搐约0.5g入鼻,口含温水漱去。 张德裕《本草正义》:“山柰,《纲目》称其辛温,谓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气痛,寒湿霍乱。盖味辛温而气芳香,辟寒行气,因亦与砂仁、蔻仁诸物相近,故治疗亦约略似之。又谓治风虫牙痛,则亦专行阳明,可作引经药,用与甘松同,必非辛温之物,可以独治阳明风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