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植业创高产活动
80年代中期起,广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种植业创高产活动,由粮食创高产发展到花生、糖蔗等农作物的创高产。
1.粮食创高产活动。粮食创高产活动是与实施农业部下达的“丰收计划”相结合进行的,是一项面向全省,抓点促面,实行领导、群众、技术员相结合,把高产栽培技术、优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优化配套应用到生产实践,夺取粮食高产的群众性活动。1987年7月份,在总结潮汕地区早造粮食创高产的经验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在汕头市主持召开了现场会议,推广了潮汕创高产的经验,并向全省发出了广泛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的号召。
粮食创高产活动,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创高产的水稻田平均每公顷比面上的稻田增产400—700公斤,高的1 000公斤以上。1987年晚造,全省水稻创高产活动面积34万公顷,晚稻每公顷产量首次突破4 500公斤,比历史最高的1984年同期增加150公斤,总产比上年同期增产70万吨。澄海、潮阳两县从1989年起率先成为全省和全国双季稻年亩产超一吨的“吨谷县”(每公顷15吨)。到1990年,除澄海、潮阳外,全省吨谷镇已发展到59个。据统计,粮食创高产活动面积累计达到510万公顷,增产稻谷380万吨。199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388. 133万公顷,平均每公顷4 886公斤,总产达到1 896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并实现春、夏、秋粮食三造连续增产。粮食总产比创高产活动前的1986年增产329万吨,增21%。1991年和1992年粮食创高产活动持续开展,单产继续提高,1991年每公顷4 979公斤,1992年达5 120公斤。
2. 糖蔗创高产活动。广东省糖蔗创高产活动从1983年开始,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 旱地蔗高产综合栽培技术。该项目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达,1983年开始在遂溪县实施示范,当年示范面积86. 6万公顷,1984年扩大到湛江市5县1郊,面积8 660公顷,1985、1986年又扩大至江门等市,面积分别为1. 833万公顷和1. 94万公顷,1987年达到2. 666万公顷。实施该项目后,旱地蔗平均每公顷达到71.25吨,增产22. 5吨,增46.9%。
(2) 旱地蔗丰收计划、本项目由农业部下达。1988年开始在广东旱地蔗区推广实施。推广面积大,效益高。1988—1992年三年中共推广4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9. 3吨,增产31%。
(3) 水田蔗亩产吨糖项目,也称亩产吨糖高产再高产示范。于1985—1987年在番禺、顺德县实施。1988年后重点在番禺县大面积推广,每年推广面积1.3万公顷,平均每公顷120吨以上,亩产糖超1吨,自1988年以来连续3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糖蔗亩产吨糖县。
3. 花生创高产活动。针对广东花生单产低,食油缺口大等问题,一方面积极推广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一方面认真实施农业部下达的花生丰收计划项目,积极开展花生创高产活动。1989年,由茂名市首先承担农业部下达丰收计划,实施面积2.666万公顷,当年每公顷平均2013公斤,比前3年平均增加363公斤,增长21%,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1990年,肇庆市承担农业部花生丰收计划项目3.02万公顷,平均每公顷1867. 5公斤,总产5. 64万吨,分别比前3年平均增加381公斤和12 130吨,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二等奖。同年,惠州市承担全国农牧推广总站下达的花生中低产增产技术推广项目,面积1.649万公顷,平均每公顷1 950公斤,比前5年平均增391. 5公斤,增长25. 1%。
广东开展农作物创高产活动的主要特点: 一是有专门组织领导机构。省、市、县、镇四级设立创高产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形成上下配合,级级有人指挥的系统。二是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每项农作物搞多大面积,高产的指标要求和具体措施的落实。三是以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参与创高产活动的,除农业部门外,还有农资、银行、财贸、交通、宣传部门,积极发挥各自作用,及时解决资金、物资和技术措施的落实。四是发动面广,声势浩大。全省参与创高产活动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计有2.3万人。五是办好样板点带动全面的创高产。省、市、县、镇均办有一个以上的样板示范点,有些县五套领导班子和涉农部门也办了样板点。六是良种良法配套,增肥改土治水结合,把高产栽培技术,优化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组装配套,应用于生产实践。七是有检查、评比、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