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机井灌溉
天津市农业打井汲取地下水历史久远。在汉代就已应用陶圈井。1930—1934年静海县在运河两岸打井368眼,开采浅层地下水进行田地灌溉。新中国成立前,其他区县在沿河两岸也有砖井、土井零星分布。
天津市利用机井灌溉始于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蓟县、宝坻县、武清县打了一大批中浅机井,大部分使用2~3年报废,近郊也打了一批浅井,但因地下水咸,不久都报废了。1964—1965年,开始实施打深井试验,打井52眼,获得成功。1969年,全市开始普遍打井,到1973年6月底,近郊各区共打水泥管井1 505眼。1973年7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各省市抗旱打井会议,天津市机井建设进入新的时期,1973—1979年,全市投入8 000多万元,共打井35 592眼。1979年纯井灌区面积达到14.108万公顷。经过历年更新、改造、报废,到1995年,全市共有机电井27 621眼,其中已配套的机电井27 205眼,装机27 171台,装机容量33.69万千瓦;农用机电井23 592眼,其中深井7 654眼,已配套机电井23 229眼,装机容量27.377万千瓦。配套农用机电井中电配井22 993眼,装机容量27.165万千瓦;机配井236眼,装机容量0.212万千瓦。1995年实际灌溉面积11.395万公顷。天津市地下水开采总量为6.930 6亿立方米,机电井工程年实际供水量5.976 6亿立方米,其中为农业年供水量3.764 7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3.2066亿立方米,占总开采量的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