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北部山地丘陵生态农业区
1.区域特征。本区包括蓟县全境,共有37个乡、4个镇、949个村。总面积1 59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5.48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4.4%,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19亩,比全市平均值少0.75亩。全区总人口75.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81万人,人口密度为478人/平方千米。
本区属暖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年太阳辐射总量5 245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757.7小时,年平均气温 11.5℃,无霜期 195 天,≥10℃积温4 153.6℃,年降水量697.2毫米。
本区地处华北平原东北边缘,燕山山脉南麓。区内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分布有中山、低山、丘陵倾斜平原、交接洼地等地貌类型。山区内沟谷纵横,地形起伏变化大,各种谷地、台地、盆地及冲洪积扇地貌单元交错分布。由于地形地貌的多变,在较小范围内水分和成土条件常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土壤种类也多。据调查,本区有棕壤、褐土、潮土、水稻土共4个土类,下分11个亚类、26个土属、71个土种。土壤质地多为壤质、砂壤质和黏土,多数通透性好,适耕性强,适种范围广。由于地形复杂,形成了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多样的生境,也为立体农业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
本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基础,1993年全区农村社会总产值33.8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189元,农村工业产值21.25亿元。本区粮食耕地亩产已达610千克,居各区之首。本区农村第三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第三产业产值仅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2.4%,但由于本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第三产业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2.农业发展方向和途径。本区既是天津市内惟一的“后花园”和旅游度假区,又是城市供水水源地,客观条件要求本区要建设成为高标准的生态农业区。因此,本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农业资源,北部山区以果—粮—牧为主体结构,东部丘陵水库以果(林)—渔—牧为主体结构,南部平原以农—牧为主体结构,通过建立不同主体结构的生态农业模式,把本区建设成高产、优质、高效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区。为达到上述目的,应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大力发展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经济林建设,如核桃、柿子、板栗、大枣、猕猴桃等,使本区能成为天津市最大的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其次,加快绿色食品的开发。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注意多样化,不仅要生产绿色干鲜果品及其加工产品,还应向蔬菜、粮、肉、禽、鱼等生活必需品方面拓宽绿色食品开发领域,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为创汇农业提供新的途径。第三,要处理好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的关系。生态农业要服务于旅游业,旅游业发展要服从于生态农业,生态农业要为旅游业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旅游业的发展要为生态农业的建设引来人才、技术、信息。第四,要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如高效立体种养技术、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循环利用技术、生物种群间互惠共生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