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农业综合开发
(1)农田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海东地区农田灌溉仅靠367条自流水渠道,农田灌溉面积2.87万公顷,保灌面积不足1.82万公顷。40多年来,各地致力于治水、改土、办电工作,水利事业蓬勃发展。截止1997年,累计水利建设投资13.2亿元,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达4 234项。先后建成中小型水库91座,总库容1.308亿立方米;涝池413座,总库容1 035万立方米;渠道1 595条,总长5 328公里,其中万亩以上灌区引水渠33条;抽水机站606处,总装机4.98万千瓦;配套机电井623眼;供水管道911条,总长4054公里。累计修筑水平梯田12.59万公顷,营造水保林18.4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 358平方公里。
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11.06万公顷,占总耕地的37%,其中保灌面积6.7万公顷,分别比1949年增长2.87倍和2.67倍。 “七五”期间实施的“2708”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8 933公顷。1993年开始实施的一、二期13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扩大灌溉面积1.69万公顷,改善灌溉面积6600公顷,平整土地1.44万公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农用工业及农业现代化程度。海东农用工业仅有小化肥生产企业2家,农机具加工企业8家,生产塑料薄膜企业10家,饲料加工企业21家。以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具等为主的农用生产资料基本上靠省外调入。
改革开放以来,海东地区农机化事业发展迅速,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1997年全地区农机总动力达113.18万千瓦,比1980年增长2.48倍。拥有各类拖拉机7.85万台、68.95万千瓦,分别比1980年增长5.61倍和2.04倍;其中小型拖拉机达7.81万台,67.13万千瓦,比1980年增长7.45倍、4.97倍,平均4.8个农户就拥有一台中小型拖拉机。拥有各类机引农机具5.07万台(部),比1980年增长4.09倍;农用排灌机械1 038台,动力4.16万千瓦,农用水泵1 195台;拥有各类收获机械3 904台,其中联合收割机6台,机动收割机63台,机动脱粒机3 858台;有植保机械1 379台,比1980年增52倍;拥有推土机251台。
1997年末,全区从事农用运输机械4 355辆,其中农用载重汽车2 679辆、25.65千瓦,农用运输车1 676台、1.85万千瓦。年内机耕面积达9.64万公顷,机播面积7.73万公顷,机收面积791公顷,分别比1980年增长15.6%、1.16倍、1.58倍。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旱地沟播、机械覆膜等农机节本增效工程技术实施力度逐年加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化肥施用量(实用量)达10.97万吨,比1980年增加1.76万吨,增长19.1%,其中氮肥4.68万吨, 磷肥3.54万吨, 钾肥0.38万吨, 复合肥2.38万吨; 农用塑料薄膜213吨, 各类农药使用量达863吨。
(3) 科技推广。
❶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初步形成。1997年全区有农、林、牧、水、气等部门的科技人员2 921名, 其中有高级职称的46名, 中级职称的589名, 高、 中级人员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2%。 8个县141个乡 (镇)1890个行政村配备了科技副县长、 科技副乡 (镇) 长和科技村主任, 分别占县、 乡、 村总数的100%、 94%、 86.7%, 已建科技示范乡 (镇)48个, 示范村423个, 科技示范户4 270户, 树立科技致富能手5 980人, 科技星火带头人3 160人。 地、县级专业技术协会149个, 135个乡镇成立了科普协会(其中108个乡镇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 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员20个, 奶牛、蔬菜、 果树等专业性民间科技服务组织350个, 有会员3万多人。
❷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 已形成了以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为补充的多形式、 多层次的综合网络体系。 全地区有国家经济技术服务机构1 318个, 包括以农业技术推广、 良种繁育、农机管理与农机技术推广、水利水保、 畜牧兽医、林业、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农村金融、农资供应与农副产品的收购、农业气象及 “人影” 等为主的十大服务体系。
❸农业职业教育和科普工作开始起步。 全区有独立设置的各类农职校15所, “3+1” 农职班54个, 年培养毕业生8 000余人。 有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8所, 农机化学校6所, 乡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49所, 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 600多个, 年培训农民技术骨干35万人(次)。
❹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逐年加大。1987—1997年的10年间, 全区累计完成粮油 “丰收计划” 面积117万多公顷, 累计增产粮食9万吨, 油料1 875万千克。优良新品种面积由4.4万公顷增加到11.77万公顷, 增长1.67倍, 良种化程度达87%,复种指数由96.5%提高到102.9%, 提高了6.4个百分点。 1997年,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面积6万公顷;推广脱毒马铃薯面积1.73万公顷, 脱毒率达60%;分层施肥条播、 旱作沟播、 精少量播种面积达9.53万公顷; 配方施肥面积14.67万公顷, 其中优化施肥6万公顷; 农田病虫防治15.33万公顷 (次), 化学除草10.67万公顷。
❺农业科研迈出新的步伐。 海东自行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 东青1号青稞、 东春1、 2号、 互麦11号、 互助红、 民和853、 乐麦5号小麦,互薯202马铃薯, 东油1号白菜型油菜、 青油331、垦油1号杂交油菜等。 重点推广了小麦玉米带状田种植技术、小麦覆膜穴播、蚕豆马铃薯带状种植技术、 马铃薯脱毒、地膜马铃薯、 优质杂交油菜、 旱作沟播、蚕豌豆混种、蚕豆点播、牧草混播复收、 日光节能温室、 网箱养鱼等先进适用新技术, 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达到37%。 利用光、 热资源相对充裕的优势, 推广间套复种立体栽培技术, 拉长了季节, 扩大了种植空间。 1997年全区农作物间套复种面积达1.6万公顷, 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平安县的耕地面积。 出台了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强化土地管理, 遏制了耕地的非农占用。 8县已划定的农田保护区面积26.95万公顷, 占总耕地面积82%。
(4)农副产品加工及流通。 截止1997年底, 全地区建成集贸市场98处, 年成交额达4.07亿元, 占到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8.26%, 其中农副产品专业市场16处, 年成交额1.05亿元, 占整个市场成交额的25.7%, 粮食、 油籽、蔬菜、 干鲜水果、 肉禽蛋的成交量急剧增长。农副产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以粮油系统、 商贸系统、个体联办等多形式的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体系, 形成面粉、食用油、 地毯、 酿酒、绒毛、精淀粉、食品、奶粉、饲料、 肉制品、 亚麻、造纸等12类农副产品系列加工行业。 年加工面粉6.6万吨、 精炼油4.2万吨、 藏地毯9万平方米, 6个酿酒企业年产青稞系列白酒2.48万吨。 年加工绒毛制品37万件、 马铃薯淀粉1万吨、 糕点300吨、 食用醋、酱油700吨、 纸制品1.35万吨、 奶粉415吨。 全区初步建立起12个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 形成了以8个农副产品公司为龙头, 专业社加农户的产购销一体化经营链条。
海东地区的蚕豆、 马铃薯、 蜂蜜、蕨菜、 发菜、冬虫夏草、 毛绒、皮革等农牧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声誉较高, 并占有一定份额。 藏地毯、硅、碳化硅、铝锭、金属镁、牛羊绒衫、 “互助牌” 系列白酒走人国际市场, 出口日趋见旺。 近20年来, 全区共组织出口硅铁2.5万吨, 碳化硅1万吨, 铝锭2万吨, 蕨菜250吨, 蜂蜜3 000吨, 蚕豆2万吨, 马铃薯8 600吨,豌豆2万吨, 菜籽饼2.5万吨, 皮张、 牛羊绒300吨, 创汇8 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