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五”时期1986—1990年
行、社农业贷款累计发放255.53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54%,其中农业贷款91.14亿元(国营农业22.13亿元,农村贷款69.01亿元),乡镇企业贷款164.39亿元。农贷经过几年徘徊,终于摆脱了年年计划规模增加,年年贷款安排落实难的困境。1990年末,全省农业银行的农贷额较年初净增5.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07%,是多年来第一次完成农贷增长计划。
“七五”期间,农贷工作紧紧围绕四川农业发展规划,突出支持了四个重点:
1. 支持农业商品基地建设。1990年,仅农行发放的专项性基地建设款即达1亿多元,加上信用社对适度规模项目的信贷投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结构的不断改善。到1990年末全省已建成商品粮基地县43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74个、蚕桑基地县23个。发放贷款2亿多元,重点支持798个“菜篮子工程”项目。
2. 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促进脱贫致富。“七五”期间,共发放扶贫贷款5.2亿元,在贷款投向上实行3个优先,即优先支持以千家万户为主的种养业生产项目;优先支持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拳头产品项目;优先支持科技兴农项目;使全省盆周山区48个贫困县,1000多万贫困农民越过温饱线,使川西北民族地区的贫困牧民的温饱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3. 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七五”期间,共发放中低产田土改造贷款1.2亿元,支持川中42个县改造中低产田土23.74万公顷;发放林业贷款2.02亿元,支持营造速生丰产林8.36万公顷、经济林1.4万公顷、完成中幼林抚育5.31万公顷和支持森工企业转产项目237个、安排森工富余人员进厂2.5万人。
4.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兴农。“七五”期间,共发放贷款33.8亿元,支持全省303个国营良种场及良种生产基地,进行品种改良和制种,保证了粮棉生产用种需要,全省“双杂”良种推广面达95%以上。同时,积极支持基层服务组织开展经营服务,向企业化实体方向转化。仅1990年,即发放贷款1.4亿元,支持7 244个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发放贷款1 802万元,支持6 068个乡级农技站开展技物配套服务。同时,还发放贷款900万元支持实施“星火计划”,发放贷款9 500万元支持盆周山区实施“温饱工程”,发放贷款2亿元支持农业科技集团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