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江河堤围治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江河堤围治理

(二)江河堤围治理

广东江河堤围治理,依照上、中、下游统筹兼顾,蓄泄兼施,以泄为主,建立堤库结合,综合治理的堤围建设体系。在三角洲联围筑闸,培修加固,整治堤系和兴建新堤。江河堤围治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57年)全面整治隐患,抛石护岸,筑反滤导渗,并在河道整治基础上将各分散小围联成大围,缩短堤线。第二阶段(1958—1966年)以土方工程为主,全面加高加固堤身,填塘固基。第三阶段(1967—1986年)以石方工程为主,在外坡脚抛石护岸,同时全面改造垅式石矶头(即挑水坝)建丁字坝群。
从50年代起,在东江流域的中下游修建堤防,主要堤围有东莞大堤、增博大堤、惠州大堤等,这些堤围基本上能抗御20年一遇洪水。堤库结合使东江中、下游地区能抗御百年一遇洪水,基本上解决了东江的洪水灾害。在西江流域沿江两岸修建了景丰联围等堤防,提高了广州市及西北江和三角洲的防洪能力,同时可增大枯水流量,有利于压咸和供水。在韩江下游及三角洲修建了南北堤、一八围、上蓬围等堤防,可抗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他主要堤围捍卫区的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的洪水。
广东重点堤防之一的北江大堤,全长为63. 3公里,沿堤筑有芦苞、西南两座分洪水闸及25座排灌涵闸,形成一完整堤系。它捍卫广州市及其西北清远、三水、南海、花县和佛山市约7万公顷耕地、300万人口的防洪安全。但北江大堤大部分堤线为历史老堤,是将1949年前建成的石角、七乡、长岗、榕塞、魁岗、沙头、良凿、良安等围联合组成。1951—1953年,除修复、加固芦苞水闸外,对石角—芦苞—沙口进行有系统培修,同时新筑石角遥堤,长1. 7公里,作第二道防线。1954年完成北江大堤联围后,广东省当年12月作出《关于加固北江大堤工程决定》,全面进行培修,沿线县市出动民工7万多人。国家投资450万元,历时一年,完成土方329万立方米,沙方29. 3万立方米,草皮131.9万平方米,石方2080立方米。1956年,在堤顶外缘加建浆砌石防浪石墙,墙顶高出推算水面线1米,同时在西南涌口兴建西南水闸,1957年完成,限制最大分洪流量每秒1 100立方米。
1982年北江出现比1968年更大的洪水,大堤暴露出不少弱点。1983年8月水电部批准由国家拨款进行加固,计划6年完成。培修加固工程包括改建芦苞水闸,加固西南水闸及其它附属工程等。加固工程1983年11月动工,于1987年7月竣工。共完成土沙方680万立方米,石方19.8万立方米,混凝土3. 5万立方米,除加高加固全堤堤线及涵闸,改建芦苞水闸外,还新建改建防汛公路44公里,改善全堤防汛低压照明线路65. 66公里,共使用工程费9200万元,除国家拨款8 000万元外,其余1200万元由广东省政府自筹。
通过对东江、西江、北江、韩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大江大河的整治,洪患已大大减轻,未再出现新中国成立前那样大面积的严重灾害。43年来,广东人民先后战胜了1968年西、北江发生的大洪水; 1966年东江发生的百年一遇的洪水; 1960年韩江发生的大洪水。堤围经过抢险安然渡汛,保卫了堤围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 (一)联围筑闸   (三)堤围的作用与效益 ☛
000118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0: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