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二)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八五一一农场, 注重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奶牛业为重点, 食品加工业为龙头, 逐步形成以农促牧、以牧促工、以工促牧、以牧促农, 各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的产业结构。农场经济由单一经营的模式向农牧工、粮牧企、贸工农三位一体的方向发展, 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八五” 期间农场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调整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使种植业的产量逐年提高。五年间全场粮豆平均总产量达4.68万吨,比“七五”期间增长了27%。“八五”期间共向农业投资1 647万元, 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的基础。1995年的工农业总产值12 476万元, 比1990年增长95%,完成“八五”计划的83%; 粮食产量实现4.9万吨,完成了 “八五” 计划的92%; 五年累计生产粮豆23.4万吨, 较“七五”期间增加了6.4万吨。
(1) 调整产业结构, 摆脱单一经营模式。八五一一农场的特点是人多地少, 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13公顷, 而且有部分是山地白浆土。单纯依赖农业生产, 无法摆脱贫困。在1957—1978年22年中, 由于单一经营, 15年亏损, 7年盈利, 盈亏相抵累计亏损1 217万元, 靠国家补贴过日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场从四个方面清理了 “左” 的思想影响:
❶清理“以粮为纲” 的单一经营思想;
❷清理全民经济独家经营的思想;
❸清理只务农不经商的思想;
❹清理企业花钱靠国家供给和职工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思想。从实际出发, 突出重点, 发挥优势, 改变产业结构, 实行以种植业为基础, 大力发展奶牛业, 开拓食品工业, 做到综合经营, 全面发展。扩建了完达山食品厂、粮油加工厂、制材厂、砖瓦厂、煤石厂, 服务站等企业。
1963年, 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农场开始大量引进奶牛, 并于1965年建成奶粉厂, 正式生产完达山牌全脂甜奶粉, 为农牧工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调整前的1965年, 农牧的比重为66.7:33.3,人均收入172元, 建场9年无一年盈利, 亏损额达802.1万元。到1978年, 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牧工的比重调整为40.7:10.2:47.9, 人均收入284元。1966至1978年的13年里, 6年亏损, 亏损818.8万元, 7年盈利, 盈利457.2万元, 盈亏相抵, 亏损下降至361.6万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进一步调整了产业结构, 在保证农业基础地位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奶牛业和以牛乳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到1991年, 农牧工的比重调整为29.2:14.6:54.5, 人均收入达到1 341元, 1979—1991年的13年里, 净盈利2 649.2万元。同时, 对完达山食品厂进行了3次大规模扩建, 日处理鲜奶能力由原来的15吨增加到90吨, 除生产全脂奶粉外, 还生产麦乳精、糖果、啤酒、饮料等5大类40多个品种, 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加工厂——完达山食品厂。产品销往27个省、市、自治区, 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产品荣获4枚国家银质奖, 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食品加工企业, 并获得中国明星企业和黑龙江省“六好”企业称号。
农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从抓奶牛业入手, 并始终把它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在农业一奶牛业一食品工业这条产业链中, 奶牛业处于中轴地位, 成为农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了发展奶牛, 农场采取了国营、职工、职工家庭(个体)一齐上, 以队养为核心, 专业大户为骨干的方针, 使奶牛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场奶牛年末存栏数由1978年的1 489头, 发展到1985年的3 416头, 1990年的4 693头, 1995年达7 233头, 连续10多年获得全国大群奶牛高产二、三等奖;商品奶量由1978年的3 022吨, 增长到1985年的8 782吨, 1990年的1.4万吨, 1995年达到2.1万吨。奶牛业的健康发展, 有效地保证了乳品加工业的生产, 成为农场种养加链中的中心环节。八五一一农场已成为重要的奶牛基地。
在优化产业结构中, 农场抓住了食品加工业的龙头。改革开放以来, 完达山食品厂坚持抓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抓产品的开发, 优化产业结构; 抓企业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扩大以乳为主的原料生产, 因而就要大力发展奶牛业, 而奶牛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农业生态效益的提高。一头奶牛年产优质粪肥10吨, 可改良0.07公顷耕地。同时注重了土壤改良工作, 使粮豆公顷单产由 “六五”期间的平均1 837.5公斤, 提高到 “七五”期间的平均2 377.5公斤, 使农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奶牛业的发展, 为奶牛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精粗饲料。而奶牛业的发展又推动了食品工业的壮大。
(2)搞活流通, 走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八五一一农场以市场为导向, 搞活流通领域, 强化销售管理, 扩大销售网点。几年来, 完达山食品厂已与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和商品信息网点。1992年, 由于大量洋奶粉进入国内市场, 乳品市场趋于疲软。完达山食品厂领导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实行了按省划片的“包回款、包费用、包销量”的销售承包制。1993年又进一步对销售体制进行改革, 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5 082万元, 实现利润比上一年增长102%。完达山食品厂十分重视销售网络建设, 现已开创出由重点省销售市场向周边省市场覆盖, 由中小城市市场向乡村市场覆盖的新局面, 商业经销单位由1992年的206增加到455家。同时, 这个厂在产品十分畅销的情况下, 加大了广告的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完达山食品厂的知名度。通过引进人才, 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的先进设备和新技术,先后开发出奶圆、软包装饮料、母乳化奶粉、哈哈奶糖、酸奶等新产品16种, 拓宽市场。
农场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 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1988年以来, 完达山食品厂先后向原苏联出口健儿酥糖, “渴望”饮料, “黑加仑”饮料等产品145吨, 出口额达71.9万元。
“七五”期间, 农场的完达山牌奶粉成为黑龙江垦区乳品厂工业集团的 “龙头”, 与垦区15个乳品厂联牌生产, 联牌3年共装完达山牌奶粉5 826吨, 按国家名优产品加价15%的规定, 共增加利润406.6万元。
(3) 依靠科技, 全面发展。全场依山傍水, 岗坡地达80%, 过去粮食生产一直单产不高, 总产不稳。1988—1989年进行了大规模改土治水, 共完成土石方650万立方米, 开挖截流沟、排水渠659条, 开垦荒地4 700公顷, 治理涝洼地0.67万公顷, 改造水田870公顷。通过改土治水, 配合其他农业技术措施,使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95年粮食总产为4.9万吨,分别比1978年和1985年增长1.45倍和96%。畜牧业有长足发展, 1990年大牲畜存栏数5 228头, 比1984年增长59.3%, 1995年达7 233头。猪年末存栏2 513头, 1995年末为3 580头。鲜鱼产量33吨, 较1984年增长7.68倍。林业经过多年造林营林, 已建成“绿色银行”, 森林总蓄积量达117万立方米, 每年森林净增量3万立方米, 40年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30万立方米。拥有人工林1.1万公顷, 总蓄积量为48万立方米, 价值7200万元, 每年可采伐1 800立方米, 总产值65万元, 获纯利40万元; 天然用材林总蓄积量为55.1万立方米, 价值4 683万元, 每年可采伐2000立方米, 产值26万元, 获纯利10万元。此外, 还种植木耳段, 生产蘑菇和蕨菜等山产品, 每年全场仅山产品收入可达48.6万元。“七五”期间,农场整个农业生产增长94.4%, 平均年递增11.7%,基本符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要求, 为实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5年农业总产值为6 158万元(按当年现行价计算),林业总产值为247万元, 牧业总产值2 698万元, 渔业总产值30万元。
工业生产平稳发展。工业生产逐步形成了以乳品加工业为龙头的面粉、制油、酿酒、制砖、饲料加工、纸箱、彩印、机械制造、建材、煤炭等工业群,成为农场经济的半壁江山。“七五”期间农场的工业增长为59.7%, 平均递增8.1%, 发展速度平稳。经营利润由1978年的58万元增长到1995年的104万元。
第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第三产业的发展开始有了转机。“六五”期间,第三产业产值占农场国民生产总值的10.9%, “七五”期间上升到12.4%, 而1991年一跃上升到21%。主要是商业、供储饮食业发展较快。
此外, 集体、个体、庭院经济有较大发展。“七五”期间集体经济产值由1986年的6万元, 发展到1991年的100万元; 个体经济产值由1986年的310.8万元, 发展到1991年的2 108万元; 庭院经济产值由1986年的193.9万元, 发展到1991年的635.6万元,平均增长21.8%。“八五”期间农场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 “八五”末非国有经济产值达5 000万元, 比“七五”期末增长了178%。
投资增加, 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1985年, 全场投资总额为334万元,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290万元,占86.8%; 第三产业投资44万元, 占13.2%。“七五”期间, 全场投资总额为2215.8万元, 其中第一产业投资597.4万元, 占27%; 第二产业投资1 168.6万元, 占52.7%; 第三产业投资449.8万元, 占20.3%。全场1990年投资总额比1985年增长141%,“八五”期间全场投资总额为8 552万元, 比 “七五”期间增长了217%。
(4) 注重科技投入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八五”期间农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了对科技的投入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尤其是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了 “两膜三移”新技术, 应用了 “两剂一微”和叶面施肥新技术。同时, 依靠科技, 改变过去那种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方式, 大力发展水稻和玉米高产作物, 1995年水稻种植面积1 300公顷, 玉米种植面积4 667公顷。全面推行水稻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等农业新技术, 使水稻单产由1990年的每公顷3 675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6 105公斤, 玉米单产由1990年的4 095公斤提高到1995年的4 875公斤。除了增加农业技术的科技含量外, 在管理上也进行了不断探索, 采取股份制、土地租赁、家庭农场等经营方式,并积极推进 “四到户”“两自理” (即土地、农机、核算、盈亏到户, 生产费用、生活费用自理), 使职工真正成为投资、经营、利益和风险的主体, 调动了职工发展种植业生产的积极性。全场共兴办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的家庭农场1 870个, 实现100%的土地租赁经营, 两费自理率100%。“八五”期间已实现粮豆公顷产量3 150公斤, 年粮豆总产5万吨。
建场40多年来, 农场已累计向国家交利税7 400万元, 上交粮豆86000吨。由于优化产业结构, 走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八五一一农场已摆脱农业贫困, 开创了牧业逐年上升, 食品加工业蒸蒸日上, 牧工农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好局面。

☚ (一)基本情况   四、八五一○农场 ☛

(二)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二)发展农场经济的主要措施

八五一○农场人多地少, 场区高度分散,54 447公顷土地分散在两市一县境内, 人均耕地只有0.8公顷。40多年来, 依靠资源优势与地理优势, 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 逐步形成农工并举的生产格局, 使农场的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1) 大力发展以焦炭为主的场办工业。八五一○农场的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的煤炭储量有3 000多万吨, 还有其他金属矿藏和非金属矿藏。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农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兴建八五一○焦化厂。于1971年5月兴建, 1972年11月8日试车投产, 当年生产焦炭2 338吨。主要供给跃进钢铁厂, 属包产包销性质。副产品有焦油、沥青、混合油、煤泥、煤矸石等。1981年停产。当年9月, 随着焦炭市场好转, 重新恢复生产。1982年以来, 根据市场情况和用户要求, 不断提高质量, 销路旺盛。到1983年, 盈利达315.39万元, 上交税金79万元。为了求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八五一○焦化厂曾多次对焦炉进行维修和翻修。1993年在冶金工业部焦化产品质量检测中, 该厂焦炭的五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1984年以来的12年间, 累计生产焦炭44万吨, 焦油2.2万吨, 创产值12 913.8万元, 特别是在1985年企业整顿, 班子调整后的10年间, 最高年产值达1 399万元, 创利润401万元, 连续保持人均创利税超万元。同时, 职工年收入由1984年的903元, 增加到1994年的3 947元。1985—1995年, 创造连续11年盈利超百万元的好效益。
兴建东海焦化厂。1986年, 根据煤炭资源和焦炭市场预测, 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引进等办法, 先后筹集资金4 990万元, 新建了一座年产10万吨焦炭的东海焦化厂。该厂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项目, 列入了省农场总局和农业部“七五”计划的重点工程项目。1988年一次投产成功, 当年投产8个月, 就产焦炭5.5万吨, 盈利105.9万元, 上交税金143万元。1989年创利润947.5万元, 成为垦区的特效企业。到1995年建厂投产的8年来, 共生产焦炭70.4万吨,创产值2.65亿元, 利税4 118万元,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连续多次被总局、管局授予“经济效益特级企业”。
东海焦化厂建成后, 农场形成了以 “三厂一矿”(焦化厂、化工厂、玻璃厂、红旗煤矿) 为主体的场办工业网络, 形成了农业职工占28.5%, 工业职工占59%, 文教卫生等职工占12.5%的新格局。农场明确提出 “以煤炭为基础, 以开发煤化工业为核心, 全面振兴场办工业”的发展方针, 这样又使农场工业得到稳步发展。东海焦化厂、八五一○焦化厂、八五一○化工厂、红旗煤矿已达到了相当的生产规模, 经济效益比较显著, 三厂一矿已成为农场的经济支柱企业,已占全场工业产值的85%。
由于历史欠账多, 工业技术改造任务重,农场采取“让利于企业, 放水养鱼” 的政策, 鼓励工矿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工矿企业留利逐年增加, 主要用于技术改造和补充流动资金的不足。三厂一矿从1985年至1989年, 留利总额531.2万元, 其中用于技术改造的有261.1万元, 使这些企业翻新了两组焦炉, 新建了一口矿井, 扩建了水泥厂, 新建了电石炉等。实践证明, 这种松绑放权,放水养鱼的政策, 使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6年、1987年农场的工业利润分别达到156万元和320万元。为了搞活经营,农场根据市场需要, 对工矿企业的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 不断开发新产品。几年来, 厂矿先后开发了矽铁、岩棉、复合建筑防水粉、石雕工艺品、玻璃马赛克等新产品。1987年后, 农场开始对砖厂、大理石板厂、罐头厂、印刷厂等中小型微利或亏损企业实行了租赁制, 使这些小型企业迅速扭亏为盈。三分场砖厂租赁前年平均亏损10万元, 租赁后每年实现利润2.3万元。此外, 农场也进行了股份制的尝试。1987年8月, 化工厂成立了农场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 (水泥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八五一○焦化厂又组建了股份制岩棉厂。农场职工个人股份额达86.8万元, 企业股份额257.6万元。1994年, 东海焦化厂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4月26日总局正式批准, 将东海焦化厂列入总局第一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 东海焦化厂的股份额达2400万元。
由于八五一○农场对工矿企业实行了全方位改革, 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使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近几年来, 工业利税平均每年都以16%的比例递增。
农场工业经济80年代初与90年代初相比, 产值由800万元猛增到8000万元, 增长9倍; 工业利润由几十万元, 猛增到1 000多万元, 增长20倍; 工业比重由过去的30%, 上升到70%。工业已成为农场的第一支柱产业。
(2) 发展第三产业。农场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大力发展以旅游边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农场的南部与俄罗斯交界, 界线长达97.5公里, 水面搭界5公里(兴凯湖)。1985年, 利用地域优势, 创办了挡壁镇旅游公司。10多年来共接待70万游客, 旅游区的开发给农场的经济建设带来了生机, 每年平均创利税30万元以上, 1985—1995年, 累计盈利134万元。同时, 积极开展边境贸易, 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并组团赴俄罗斯考察, 寻找贸易伙伴, 在易货贸易和劳务输出等方面有了良好开端, 为农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奠定了基础。
农场根据地跨鸡西、密山、鸡东两市一县, 靠近城镇, 交通方便的有利条件, 加强了以商业批发为中心的商业体系建设。同时, 开辟了农场—鸡西—鸡东的客运线。1986年以来, 商业和运输业累计盈利210万元。
(3) 夯实农业基础。农场利用工业的利润积累,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农场每年在工业利润中拿出百万元更新农业机械。1991年, 遇特大洪涝, 还拿出440万元购买大马力联合收割机和其他农具159台, 从而,增强了抗洪能力, 使粮豆总产仍接近大丰收的1990年, 农业盈利87.9万元。1990—1995年, 共投资1 431万元, 更新机具426台 (套)。机具的购进提高了物质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农业稳产高产。
(4) 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新技术。从1989年开始, 在抓好农业常规技术措施的同时, 狠抓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 如麦豆类作物深施肥技术, 大豆三垄栽培技术, 旱田化学灭草新技术和新配方等,使全场粮豆产量有很大的提高。1989年粮豆总产只有2.7万吨, 1995年达到4万吨, 增长48%。
(5) 兴办家庭农场。1985年开始试办家庭农场,1988年再次掀起兴办家庭农场的高潮, 又一次把土地全部承包到户, 农机具全部转让到个人 (大型农机具实行租赁承包)。同时, 提出五个方面的配套措施和18项配套措施细则。这些配套措施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起到了促进和制约的作用。这一年全场共兴办各类家庭农场1 447个。家庭农场的兴办, 增强了职工的商品意识, 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 家庭副业有了新的发展。年末家庭农场经营利润达333万元,劳均收入1 538元, 人均收入最高的队达3 300元,家庭纯收入达万元以上的有152个, 职工生活有了较大改善。1989年农场又重点抓了 “两费” 自理的落实措施。全农场当年 “两费” 自理总额达650万元, 其中80%的职工达到生活费全部自理, 有39.7%的家庭农场职工达到了生产费全部自理, 一改过去单靠农场投入, 负盈不负亏的局面。年末家庭农场劳均年收入2 618元, 职工平均年收入4 050元, 1986—1990年, 再次兴办家庭农场以来, 调动了职工与家庭的生产积极性。如12队, 从1988年到1990年三年获纯利250万元, 职均年收入高达8 000元, 成为全场最富的生产队。家庭农场的兴办, 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据1990年统计, 全场1 896户农林牧家庭农场中, 5万元以上的户约94户, 10万元以上的36户。
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4 735万元 (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比1985年的2 595万元增长82.5% (其中工业产值2 675万元, 农业产值2 060万元), 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0 146万元, 比1990年的4 735万元增长1.1倍 (其中工业产值6 465万元、农业产值3 681万元); 1995年人均收入为2 535元, 分别比1985年的524元、1990年的1 150元增长3.8倍和1.2倍。

☚ (一)基本情况   第十三章 农业机构 ☛
000078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