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事训练
(1)冬训。从1951年起, 开始民兵冬训, 对象主要是基干民兵。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星期。训练内容以军事为主, 军事课目占训练时间的80%, 政治占20%。军事训练主要是队列、投弹、站岗放哨、抓匪特、防空等战斗勤务和兵器常识教育。经费由民兵生产自筹。训练方法: 训不离村, 吃不离家, 以村为单位进行。1956年后, 民兵冬训制度取消, 民兵训练为预备役训练代替。
(2) 小型、就地、分散训练。1958年大办民兵师后, 群众性的练兵运动迅速兴起。各地普遍做到了“三有” (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三抓” (抓重点、抓教员、抓效果)。训练方针: “以劳为主, 劳武结合”。训练内容: 以射击为主, 适当进行投弹、刺杀、爆破、战术和结合勤务进行 “三打” (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 (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 等课目训练; 训练时间: 每年7~10天; 训练重点: 民兵干部、基干民兵和专业技术兵; 训练方法:从实际出发, 服从生产, 结合中心, 因地制宜, 有分有合, 采取小型 (以班、排为单位), 就地 (不出村)、分散 (连组织、分散练习) 的形式。农村民兵在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农田基本建设等劳动中, 以“地头当课堂, 田间当操场、走路练步伐, 休息练刀枪” 的方法抓紧训练。还通过野营、检阅、比武和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来提高民兵军事技术。1958年, 全省共训练基干民兵18.1万名, 1959年训练37万人,1960年训练170多万人, 还组织了336.5万名民兵进行军事野营活动。1964年, 在部队练兵高潮影响下,全省民兵练武、比武出现了高潮。据统计, 1962—1964年, 全省共训练民兵干部、民兵69.3万余人。1964年, 有9600多个武装基干班进行了战术训练, 培养山地射手1.7万多人, 对空射手1000多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民兵训练一度中断。1970年开始恢复训练。1977年, 重点进行民兵教学法训练和武装基干连的战术、技术基础训练, 全省训练专职武装干部2 711人, 训练民兵营 (连) 长3.08万多人。1978年, 全省组织31.7万多名干部和民兵进行实弹射击。
(3) 训练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1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11号文件,提出民兵训练要缩小范围、减少人数、精减内容、改进方法、提高质量的要求。全省对民兵训练进行了调整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绩。每年训练人数控制在基干民兵的1/4左右, 训15天, 两年一周期, 训练重点是专职武装干部和专业技术兵。1985年, 全省训练基干民兵6.31万人, 1986—1989年, 每年只训基干民兵2.5万人,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训练内容由原来的26项减少为17项, 去掉了一些难度大、要求高、不切实际的内容。1984年开始, 民兵训练增加了科技知识内容, 适应了培养 “两用人才” 的需要。训练方法由两年的训练时间改为集中一年进行, 经考核合格,不再复训, 列入预备役, 克服了重训、预训和漏训现象; 各地建立了训练基地 (包括射击场、战术场、教学楼、宿舍、食堂等), 改善了训练条件。1989年,全省建成训练基地79个, 占应建数的78.7%。省军区还为县训练基地配发了幻灯机等设备, 电化模拟教学水平有了提高, 民兵训练逐步走上了正规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