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农作物分布
1.粮食作物。
(1)水稻。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水稻生产发展较快,1949年种植面积343.6万公顷,亩产180公斤,总产928万吨。到1990年水稻面积虽然减少31.2万公顷,由于单产提高1.6倍,因而总产量增加1.4倍。全省发展的总体情况是:50年代稳步提高,60年代中期徘徊不前,1977年以后发展较快。全省水稻区域可分为6个:
❶盆东丘陵稻区。该区包括万县、南充、达县地区、重庆市的部分以及垫江县,共25个县(市、区)。1990年,水稻面积51.9万公顷,亩产472.7公斤,总产365.6万吨。其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水稻的16.6%和16.2%。
区内气候特点是气温高,热量足,春雨多。稻田土壤微酸性,较肥,适宜水稻生长。沿江河谷低海拔地带,气候能满足双季稻的需要。存在的问题是,7月下旬到8月上旬常有高温伏旱,影响水稻结实;早春气温回升稍迟且不稳定,影响水稻适期早播。
稻田耕制以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各半为主。冬水田占稻田面积的48%。中稻宜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早、中熟品种。
❷盆南丘陵单、双季稻区。包括泸州、自贡全部,宜宾地区、南充地区和重庆市的部分,共24个县(市、区)。1990年,种植水稻70.57万公顷,亩产502.7公斤,总产量535.4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水稻的22.6%和23.8%。
区内地势低,气温高,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春季气温回升早,秋季气温下降慢,稻田矿物养分丰富,水热稳定性好,有利早播。但深、冷、烂、翻硝田面积大,冬水田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70%,宜推广半旱式栽培。耕制一年一熟为主,部分地区二熟,是全省双季稻的主要产区。
❸盆中浅丘稻区。该区包括内江市全部,绵阳市、乐山市、南充地区、达县地区部分和金堂县,共28个县(市、区)。1990年,种植水稻62.2万公顷,亩产530.21公斤,总产497.2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水稻的19.9%和22.1%。
区内地势较低,以浅丘陵、馒头山为主,降雨偏少。伏期无干旱,热量充足,日照多,夏季高温少。水稻土层深厚,肥力中等。稻田中冬水田占48%,最适宜发展一季中稻。
❹盆西平原稻区。包括成都、德阳市的大部,乐山市北部,绵阳市西部,以及名山县等28个县(市、区)。1990年种植水稻62.6万公顷,亩产485.2公斤,总产439.4万吨。
区内田多土少,两季田比重大。气候凉爽,热量稍欠,光热资源能满足一季生长,二季不足。稻田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适宜种植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品种。
❺盆周边缘稻区。该区位于四川盆地四周,共46个县(市、区)。1990年,种植水稻54万公顷,亩产409.8公斤,总产323.5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17.3%和14.4%。
区内山高谷深,土多田少,立体气候明显,空气垂直对流变化剧烈。因气候差异悬殊,耕作制度和品种变化大。在海拔400米以下河谷地带,一年三熟;海拔400—800米地带,一年二熟;海拔1 000—1 500米地带,气候寒冷,一年一熟。
❻川西南山地稻区。该区包括渡口市、凉山州全部以及石棉、汉源、泸定县,共22个县(区、市)。区内人稀地广、田少土多,气候复杂。1990年水稻面积10.2万公顷,亩产458.7公斤,总产101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3.3%和4.5%。
(2)玉米。玉米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很广,全省205个农业县中,有197个县种植玉米。1990年全省种植玉米171.1万公顷,亩产264公斤,总产678.6万吨,与1949年比较,面积扩大35万公顷,总产量增加4.3倍,单产提高3.2倍。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玉米生产几经起伏,面积由50年代的133万多公顷,下降到60年代的113万—126万公顷,70年代又恢复到133万公顷以上,1979年曾达到183.3万公顷,为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亩产也逐年上升。在栽培措施上,主要是改革旱地耕作制度,大力推广杂交种,利用小春预留行提早玉米播期,改革栽培技术等,增产效果都很显著。根据玉米生产的历史和现状,按照自然生态要求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全省可划分为5个生产区域:
❶盆东南丘陵春玉米区。该区包括重庆、自贡、泸州、万县、宜宾、达县等市地的大部分县,涪陵、南充地区的少部分县,以及犍为、隆昌县共50个县(市、区)。1990年种植玉米47.2万公顷,亩产296.2公斤,总产209.8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27.6%和30.9%。
区内热量资源丰富,春季气温回升快,春雨早。土壤以大土泥、灰棕泥、夹砂泥以及黄土泥为主,适宜玉米生长。种植方式多为“麦、玉、苕”、“薯、玉、豆”三熟和“洋芋、玉米”二熟。本区由于伏旱常常发生,容易受灾,玉米产量高而不稳。因此必须坚持搞好小春预留行,改夏播为春播,促其提早授粉结实。品种安排,以中熟单交种为主。
❷盆中浅丘春玉米区。该区包括内江市、南充地区的大部分县,绵阳市南部各县及巴中、平昌、中江、荣县、潼南等25个县(市、区)。1990年种植玉米39.5万公顷,亩产292.6公斤,总产173.3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23.1%和25.5%。
区内丘陵起伏,土多田少,热量充足,土壤多系紫色大土泥、紫棕色大泥、红色砂泥及石骨子土。种植方式,以麦、玉、苕三熟为主;少数为麦、玉二熟;近几年发展了麦、玉、玉、苕四熟。该区玉米产量也不稳定,主要原因是西部多春夏旱,中部春夏旱与伏旱交错,东部多伏旱,且土壤瘦薄,抗旱力不强,播种也偏迟。除大力进行水土林综合治理外,在栽培措施上要进一步推广小春预留行,适时早播,并搭配好中熟和中早熟单交种等。
❸盆西北平丘春夏玉米区。该区包括成都、德阳、乐山和绵阳市部分县以及简阳、名山等33个县(市、区)。1990年玉米面积18.8万公顷,亩产270公斤,总产76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11%和11.2%。
区内气温凉爽,降水丰富,土层深厚,质地较好,保水保肥力较强。玉米种植方式,主要是麦(豌豆、胡豆、大麦)、玉、苕和部分薯(洋芋)、玉、苕三熟。由于气温回升较迟,春夏旱严重,在品种上要选用前期抗旱、后期耐涝的中熟或中偏迟熟单交种,做到适期早播,提高播种质量,达到一次全苗。
❹盆周边缘山地玉米区。该区包括盆周山区县和苍溪等,共45个县(市、区)。1990年,种植玉米48.9万公顷,亩产213.1公斤,总产156.2万吨,为玉米低产区。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28.6%和23%。
区内生态条件较差,山高坡陡,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灾害频繁。适宜推广杂交种,实行分带轮作,适时早播,育苗移栽,辅助授粉,以提高单产。
❺川西南山地玉米区。该区包括渡口市、凉山州全部,甘孜、阿坝州部分县,及石棉、汉源县共41个县(市、区)。1990年玉米种植面积16.1万公顷,亩产262.6公斤,总产63.2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9.4%和9.3%。
区内气候复杂,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地带具有明显差异。半山以下地带,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对玉米生产较为有利,但春雨少,干旱明显,玉米生长中后期雨水又过多,宜推广分带间套轮作,实行洋芋套玉米一年二熟或洋芋、玉米、秋荞一年三熟。高寒山区,玉米一年一熟,宜选择早熟、中熟偏早的品种,改变粗放撒播、白窝下种和刀耕火种的习惯,做到适期播种,全苗壮苗,合理密植,增施肥料。
(3) 红苕。四川红苕分布面广,尤以盆中盆东丘陵地带面积最大。1990年全省种植红苕面积134.1万公顷,亩产165公斤,总产331.9万吨。与1949年相比,面积扩大16%,亩产提高75%,总产增加1倍。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58年,面积稳步上升;1958—1961年面积、产量急剧下降;1963—1976年处于恢复和徘徊阶段;1977—1979年为大发展时期;1980年以来,面积、产量稳中有升降。四川的红苕种植,可划分为3个区域:
❶盆中盆西浅丘红苕区。该区是全省红苕栽培最适宜的区域。包括成都、德阳、内江三市地,绵阳、乐山市和南充地区大部,以及巴中、平昌、名山等,共56个县(市、区)。1990年红苕种植面积56.5万公顷,亩产227.2公斤(折合原粮,下同),总产192.6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33%和28.4%。
区内气候、土壤条件优越,适宜红苕生长。问题是盆中有夏伏旱,影响早栽;盆西有春旱,妨碍红苕殡种出芽,在薯块形成期又常有连绵秋雨,影响薯块膨大。应大力推广地膜育苗,提早栽播,普施底肥,早施苗肥,重施裂口肥和根外追施磷钾肥,以提高单产。
❷盆东盆南丘陵红苕区。该区是红苕栽培的适宜区域,包括达县地区的中南部,万县地区西部、南部,南充地区的南部,重庆、自贡市和宜宾地区的大部及垫江等,共49个县(区)。1990年红苕种植面积47.7万公顷,亩产215.9公斤,总产154.5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35.6%和46.6%。
区内红苕耕作制度有两个特点: 第一,部分地方在中稻收获后有抢栽一季秋红苕的习惯;第二,部分地方红苕平作不起垅,称为栽“板板苕”。该区由于伏旱频率高,加以实行栽“板板苕”的粗放耕作方式,大部分不施底肥和裂口肥,产量较低。应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推广良种早栽,科学施肥,发展秋红苕,改“板板苕”为起埂栽苕,大力提高亩产。
❸盆周边缘山地红苕区。该区自然条件较差,坡陡土薄,是红苕生产的次适宜区。包括涪陵、黔江、雅安地区大部,万县地区北部、东部,宜宾地区和乐山市的南部,绵阳市、达县地区北部,以及綦江、南桐等43个县(区)。1990年种植红苕21.6万公顷,亩产180.6公斤,总产58.5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16.1%和17.6%。
区内热量条件相差悬殊,东南部一带春雨足而伏旱重,西北部则多春旱、夏洪和冬春霜雪。耕地特点是“山高坡陡乱石窝,冷、酸、瘦、薄灾害多。”应大力推广保温育苗,改变粗放栽培方法。
(4) 小麦。四川小麦栽培历史悠久,无论平原、丘陵、山区和高原均有种植,尤以盆西平原和盆中丘陵种植面积最大。1949年全省小麦面积100.6万公顷,亩产仅66公斤,总产量100万吨。到1990年小麦面积扩大1.2倍,亩产提高2.2倍,总产量增加6倍多。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栽培制度,全省小麦种植可划分为6个产区:
❶盆西平原麦区。该区包括成都市(除金堂县)、德阳市(除中江县),乐山市的北部,以及安县、名山县,共30个县(区)。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温适中,是小麦的最适宜区。1990年种植小麦30.9万公顷,亩产288公斤,总产133.4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13.9%和19.0%。
该区灌溉条件、施肥水平、良种面积均居全省首位,是小麦高产区。但有近百万亩湿、冷、瘦田,对产量影响很大。须进行综合治理,增施钾肥,以提高增产效果。
❷盆中浅丘麦区。该区包括内江地区、遂宁市、南充地区全部,自贡市大部,绵阳市的中南部,以及金堂、中江、井研、犍为、巴中、平昌县,共40个县(市、区)。1990年播种小麦82.8万公顷,亩产245.8公斤,总产305.34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37.3%和43.5%。
区内田少土多,小麦种植面积为全省第一,亩产水平居全省第二。由于丘陵广布,旱坡地大量分布,水低土高,水源缺乏,日照较长,常有干旱,是影响本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
❸盆东南丘陵麦区。该区包括重庆、泸州、自贡、涪陵、万县、达县、宜宾等地、市的大部,共44个县(市、区)。1990年小麦种植面积64.4万公顷,亩产176.9公斤,总产171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29%和24.4%。
区内田多土少,土壤以红紫泥为主,旱地土层薄,氮供应不足,磷较缺,钾较丰。热量条件优于盆地内各区。但气温高,湿度大,病害重,穗数上不去,是小麦亩产不高的主要原因。
❹盆周边缘山地麦区。该区包括涪陵、万县、达县、宜宾、乐山、绵阳、雅安等市地的山区,共41个县(市、区)。1990年种植小麦33.2万公顷,亩产158.4公斤,总产79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15%和11.3%,是省内小麦亩产较低的一个区。
区内山高谷深,坡陡土薄。热量条件差异大,东南部春雨多,西北部春旱重。日照较少。由于小麦生长的自然条件较差,加之耕作粗放,施肥水平较低,是小麦低产的主要原因。
❺川西南山地麦区。该区包括渡口市、凉山州,以及石棉、汉源县,共22个县(市区)。1990年种植小麦66.6万公顷,亩产195.1公斤,总产19.5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30%和27.8%。
区内地势起伏较大,气候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呈南亚热带到山地凉温带的变化趋势,冬暖夏凉,日照较多,土壤供肥力和施入养分量一般较低。小麦生长阶段处于干季,加之蒸发量大,对生长十分不利。应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充分利用该区光热资源。这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❻川西北高原春、冬麦区。该区包括甘孜州全部和阿坝州除红原县外的各县,共30个县。1990年种植小麦0.94万公顷,亩产229.2公斤,总产3.2万吨。其中春小麦占70%以上,余为冬小麦。
区内水利条件差,耕作极为粗放,普遍是浅耕撒播,品种老化,草害严重,施肥水平低。
2.经济作物。
(1)油菜。油菜是四川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种植业中的一大优势。油菜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第1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油菜面积由22.9万公顷增加到1990年的83.9万公顷,亩产由45公斤提高到102公斤,总产由15.5万吨增加到127.9万吨。根据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全省油菜种植可划分为5个区域:
❶川西平原油菜区。该区包括成都市、德阳市(中江县除外)和乐山市的大部,以及安县、江油、名山县,共28个县(市、区)。1990年种植油菜22.3万公顷,亩产140.2公斤,总产41.9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26.5%和32.8%。
该区是全省油菜的集中产地,耕作制度以一年二熟为主。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气候条件有利于油菜生长。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下湿、漕田油菜产量低;施肥灌水不够合理,导致油菜后期徒长和倒伏;菌核病较重。要在改造低产田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肥水管理,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促进平衡增产。
❷盆地丘陵油菜区。该区包括盆中、盆东共83个县(市区)。油菜种植面积大,产量也较高。1990年种植油菜47.9万公顷,亩产98.8公斤,总产71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57.1%和55.5%。
该区处于盆地内部,地势平缓,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光热条件基本接近油菜生长需要。主要问题是秋季绵雨,湿害重,影响播种和培育壮苗;春旱频率高,造成油菜籽粒不饱满;栽培上直播面积大,管理粗放。根据地理位置,该区又分为3个小区:川中丘陵区,共23个县;川东丘陵区,共32个县;川南丘陵区,共28个县。
❸盆周边缘山地油菜区。该区位于四川盆地周围,共40个县(市、区)。区内土多田少,基本上是坡地,气候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而不稳,是省内油菜低产区。1990年种植油菜12.8万公顷,亩产67.3公斤,总产13.8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15.3%和10.8%。
区内大部分地方自然条件适宜油菜生长,但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应因地制宜搞好作物品种布局,改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
❹川西南山地油菜区。该区包括凉山州和渡口市,共23个县。地处四川盆地和青藏、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冬油菜生育期均处在旱季,蚜虫猖獗,产量低而不稳,种植面积较小。1990年种植油菜0.36万公顷,亩产77.5公斤,总产0.49万吨。由于油菜优势较小,可在有水利灌溉的地方适当发展。
❺川西北高原油菜区。该区包括阿坝州全部,甘孜州除泸定县外的各县和木里县,共31个县(市、区)。本区气候寒冷,热量不足,大部分地方是一年一熟,属春油菜区。1990年油菜面积0.25万公顷,亩产80.3公斤,总产0.3万吨。由于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年际间产量波动很大。应从实际出发,实行牧草、油菜混播轮作,稳步发展油菜生产。
(2)烤烟。烤烟是四川的重要经济作物。1949年全省仅有烤烟0.2万公顷,亩产50公斤,总产量0.2万吨。1990年全省烤烟已种植到7.73万公顷,亩产85公斤,总产量9.8万吨。四川烤烟主要分布在与云、贵接壤的川东南、川西南丘陵和山区,以及川中浅丘地带。
❶川西南山地烤烟区。该区包括以凉山州为主的部分县,共17个县。1990年种植面积0.84万公顷,亩产106公斤,总产1.33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0.9%和13.6%。由于烤烟产量高,质量好,是全省烤烟生产的最适宜区,并有很大发展潜力。
❷川南山地烤烟区。该区包括以宜宾地区为主的部分县,共9个县。区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照适宜。1990年种植烤烟面积2.13万公顷,亩产103公斤,总产3.3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27.6%和33.7%。全区22.6万公顷旱地中,有13.3万公顷适宜种烤烟。
❸川东山地、丘陵烤烟区。该区包括涪陵、万县、黔江地区,共15个县。1990年种植烤烟面积4.38万公顷,亩产73.1公斤,总产4.8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56.6%和49%。该区主要问题是雨量分配不均,几乎每年都出现伏旱,七八月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偏低。其中秀山、酉阳、黔江、彭水、武陵、南川是优势地区。
❹川中浅丘烤烟区。该区包括资阳、简阳、丹棱、洪雅、眉山等6个县。1990年种植烤烟0.08万公顷,亩产69.41公斤,总产838吨。由于自然条件好,粮食、经济作物产量高,烤烟生产一直与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争地,导致烤烟生产数量和质量波动较大。
(3) 甘蔗。四川是全国五大蔗区之一。1990年植蔗面积4.87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1.4倍;亩产由1 859公斤提高到3 261公斤,总产量由56.9万吨增加到238.6万吨。但年度之间发展不平衡。50年代处于上升状态;60—70年代徘徊不前;80年代产量上升较大。目前,甘蔗生产仍满足不了省内轻工业的需要,每年需从省外调入食糖15万吨左右。根据气候指标及经济技术条件,全省可分为2个蔗区:
❶西南山地河谷宜蔗区。主要分布在沿安宁河、金沙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共6个县。该区无明显冬季,气温日较差大,雨量充足,是全省高产高糖区域。1990年种植甘蔗面积0.79万公顷,亩产5683.2公斤,总产量65.7万吨。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6.2%和27.5%。不足之处是冬季降雨少,干旱严重。
❷东南盆地宜蔗区。该区包括沱江、岷江、涪江、嘉陵江、渠江流域中下游及长江流域部分县,共41个县(区、市)。1990年种植甘蔗3.35万公顷,亩产2 838公斤,总产142.5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68.8%和59.7%。该区甘蔗生长期光、热、水条件较好,水热同季,有利高产。不足之处是部分蔗区有夏、伏旱。
(4) 棉花。棉花是四川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历年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省经济作物中仅次于油菜籽,列第2位。在全国棉花区划中,四川属长江上游亚区,为次适宜区。长期以来,四川棉花没有根据生态条件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许多不宜植棉县种植过多,造成面积大,亩产水平低,总产不稳产。1982年起,对棉田布局作了调整,植棉面积有所调减,取得显著成果。到1990年全省植棉12.4万公顷,比1949年减少2.9万公顷;亩产水平提高到62公斤,比1949年增加55公斤;总产11.5万吨,比1949年增长6.67倍。
目前,集中棉区位于盆中,区内少雨,湿度较小,光照条件较好而又少受伏旱影响,是棉花生长的适宜气候区。包括仁寿、简阳、金堂、安岳、乐至、中江、射洪、三台、盐亭、遂宁、蓬溪、西充、南部、阆中、仪陇、巴中、平昌、梓潼、绵阳、井研,共20个县。1990年,本区植棉12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97%;亩产57.7公斤;总产11.3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98.2%。其中又以射洪、三台、盐亭、中江、蓬溪、西充、南部、安岳8个县的气候土质条件最好,为全省高产高品质棉区。1990年,8县共种棉5.23万公顷;亩产64.4公斤,比全省亩产高2.4公斤;总产5.1万吨。
(5) 花生。花生是四川的传统油料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而又相对集中。1990年全省花生面积15.13万公顷,比1949年扩大1.2倍;亩产119公斤,比1949年增加46公斤;总产量26.9万吨,是1949年的2.6倍。全省花生生产可划分为2个区域:
❶盆南丘陵花生区。该区包括内江、宜宾、自贡、重庆等, 共34个县(市)。1990年种植花生5.21万公顷, 亩产137.2公斤, 总产量10.7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34.4%和40%。区内气候温暖,雨量多, 早春气温回升快, 土质轻壤和中壤, 适宜花生生长, 生产以一年二熟制为主。主要问题是, 花生生育期易遭受夏旱或伏旱, 土壤较瘦薄, 品种混杂,应在搞好土地培肥的基础上, 改进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 适时早播, 进行良种提纯复壮, 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❷盆西北丘陵花生区。该区包括绵阳、德阳、南充3个市地的33个县。1990年,种植花生5.19万公顷,亩产126.9公斤,总产9.88万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的34.3%和36.7%。该区气候条件能满足花生生长发育的需要,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 土壤以红棕紫泥土、冲积土、黄红紫泥土为主。问题是干旱频繁, 栽培技术水平较低, 亩产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