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铁道兵农场
1954年5月铁道兵司令员王震来黑龙江省视察正在抢修铁路的八五○部队, 发现密山、虎林、宝清、饶河一带有大片荒原可开垦, 而部队有大批即将退役的老战士, 萌发了开发北大荒的宏愿。他先命令五师副师长余友清带领人马创办一个军垦农场。
1955年元旦, 第1个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农场——八五○农场, 在虎林县西岗建立。当年春开荒0.96万公顷播上了种。同时, 还建拉哈辫房1万余平方米, 实现建场当年自给,盈利5万余元。
同年8月, 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 建议“铁道兵在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饶河3个县镜内, 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企业, 开垦那里的66.66万公顷以上的荒地。”党中央十分重视这个报告, 毛泽东主席圈阅并批示: “刘、朱、周、陈、小平阅退彭。”彭德怀在报告上批复: “可以小搞试验, 取得经验后, 逐步再扩大一些。”
1956年6月, 铁道兵农垦局成立, 王震亲临大会,并提出: 实行全面规划, 分区布点, 边开荒, 边生产, 边建设, 边搞水利, 由小到大, 由少到多的建场方针和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6月29日起,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复转官兵, 共1.74万人, 先后从南方来到北大荒, 除八五○农场外, 又建立起八五一、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五 (现五九七)、八五八、八五九、以及汤原(八五○九)农场。
新建各农场, 多数处于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带, 交通条件极差, 自然条件恶劣, 铁道兵战士们以人力和机力并举, 克服各种困难, 站住了脚跟, 建设了农场。至1957年, 铁道兵农场群已初具规模, 职工达2.28万人, 人口6.7万人, 拥有拖拉机960混合台,耕地17.33万公顷, 播种7.13万公顷, 收获粮食6 275万公斤, 完成水利工程土方72万立方米, 作为中央直属垦区出现在三江平原, 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国营农场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