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 蚕桑生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 蚕桑生产

(三) 蚕桑生产

种桑养蚕是上海经济林生产的组成部分, 但为数不多, 起伏不稳。1996年, 上海郊区有桑园面积633.3公顷, 蚕茧产量91.59万千克;同1956年桑园面积5公顷、蚕茧产量660 多千克比较, 有很大的发展, 分别增长125.7倍和1 526.5倍;然而同历史最高的1995年桑园面积3 200 公顷、蚕茧产量267万千克比较, 又严重下滑,分别仅剩19.8%和34.3%。
上海种桑养蚕的历史久远。早在800年前的南宋绍熙年间就有上海生产 “桑麻” 的文字记载。自南宋后期棉花生产和手工棉纺织业兴起后, 蚕桑生产日渐萎缩。后虽有一些地方官员倡导, 种桑养蚕有所振兴,但也难稳定。清道光年间 (1821—1850年), 上海地区桑园面积约有2 000公顷, 年产蚕茧150万千克。到解放前夕, 桑园面积所剩无几, 蚕茧产量也降至历史最低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制定了扶持蚕桑生产的政策措施,上海的蚕桑生产逐渐得到恢复。1956年,上海的桑园面积仅有5公顷左右,产蚕茧660多千克。到50年代末,桑园面积恢复到40公顷,产蚕茧2.4万千克。60年代初,上海农业主管部门,为了开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很重视种桑养蚕,在松江县、上海县和川沙县进行种桑养蚕的试点,以点带面推动上海郊区的蚕桑生产。当时种植桑树主要是利用农村“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河旁)的空地,同绿化结合起来,每年种植“四旁”桑树200万~300万株。1969年,上海郊区桑园面积增至近200公顷,产蚕茧8.44万千克。70~80年代,上海郊区桑园面积稳定在300~400公顷,年产蚕茧10万~12万千克。1990年,桑园面积240公顷,蚕茧产量29.5万余千克,是个高产的年份。1991—1995年的上半年,通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上海的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94年,主产县金山县有桑园面积1 996公顷,蚕茧产量248.3万千克。1995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国际丝绸市场疲软,出口量锐减,丝厂亏损,干茧收购价大幅下跌,积压量大等多种原因,上海蚕桑生产由波峰跌入低谷,导致金山、崇明等地的农民当年大量毁桑,改种粮食。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7年里,上海郊区种桑养蚕的技术有很大的进步。
1.种桑。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种植的桑树品种混杂,有湖桑、荆桑、鲁桑、实生桑、火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从外地大量引进优良品种,逐步替代原有品种。60年代初,上海派人到浙江桐乡采购大批优良的湖桑种子和桑苗;还曾从四川省乐山地区请来栽培桑树的科技人员,到川沙洋泾苗圃指导桑树育苗。上海郊区推广栽植最多的是湖桑32号、湖桑197号、湖桑199号。这些品种都具有生长旺盛、产叶量高、叶质优良、适应性强等优点。
桑树栽植,过去均为高干稀植,每亩植桑在480株以下,每株桑树主干高度在0.67米以上。这种栽植方法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期。60年代后期,为了提高桑叶产量,改进桑树栽培方法,开始推广密植低干栽植方法,重点抓了桑园的补缺、加密、增条等技术措施,并提出每亩“千株桑、万根条、百斤茧”的生产目标。从此,栽桑密度都在每亩1 000株左右,每株桑树采用低干养成树型,主干高度仅0.13~0.17米,便于修剪、治虫和桑叶采收。
桑田管理,新中国成立前是粗放型态。新中国成立后桑园管理逐步加强,特别是80年代以来,进步较大。1988年,金山县在总结高产桑园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本地情况的《桑树栽培管理技术操作规程》,提出桑园施肥,一年中要春施催芽肥,夏施伐条肥,秋施长叶肥,冬施养条肥;施用的肥料中氮、磷、钾的比例要合理。还规定每年5月底6月初春蚕饲养结束后及时伐条,促使枝条粗壮多产叶。对桑园的松土和防治病虫等都有要求和措施。推广实施这个规程后,桑园管理水平和桑叶产量迅速提高。1990年,平均每亩桑园的桑叶产量达到2 500千克,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产5~6倍。
1992—1993年,金山县新栽桑园100公顷,当年投产,当年产生效益。第一年的新栽桑园亩产桑叶就达1 000千克,完成了市科委和市农委联合下达的“100公顷桑园快速丰产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的完成,标志着上海郊区桑园种植和管理水平又前进了一大步。
2.养蚕。上海早期的养蚕,采用的都是蚕农自留的土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海农学会在日本技师的指导下,改良蚕种并逐步推广。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土蚕种被淘汰,郊区各县普遍采用改良蚕种。但是,这种改良蚕种,都是纯系,抗逆力差,较难饲养。
新中国成立初期,郊区开始采用一代杂交蚕种,以后大约每10年左右更新一次品种,并由过去一年只养一期春蚕,增加到春、夏、秋、晚秋养四期蚕。春用品种大致是:50年代为华九×赢汗,60年代为苏17×苏16,70年代为华合×东肥,80年代为苏5×苏6,90年代为青松×浩月。夏秋用的品种大致是:50年代为华+×瀛文,60年代为306×华+,70年代为东34×603,80年代为(苏3×秋3)×苏4,90年代为青松×浩月和苏5×苏6。
从新中国成立到1993年期间,上海郊区的蚕种,都是江苏省蚕种公司提供的。1994年,金山县与江苏省西漳蚕种场、江阴市蚕种场合作,在枫泾乡开发原蚕生产,饲养原种5 782克,制成蚕种5.5万张。这是上海郊区50年代以来首次生产蚕种。
新中国成立以前,上海郊区蚕种催青主要是由蚕农将蚕种揣入怀中,或放在棉衣、棉被内,使其保暖孵化。养蚕每天给桑叶达12次之多,劳动强度大、费工、费叶、经济效益低。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蚕农生产技术,1952年9月,农业部在上海召开全国蚕桑技术座谈会决定,按照蚕农收购款的3%征收蚕桑生产技术改进费,用于蚕桑生产的技术培训和推广以后,郊县每年都举办各种类型的蚕桑技术培训班培训蚕农。在养蚕方面,陆续建立起蚕种催青室,由养蚕技术人员集中统一催青。1996年,由市、县两级投资,在金山县新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催青室,一次可容纳20 000张蚕种,装备了空调器、补湿器等电器设备,可自动控制温湿度。养蚕方法也不断改进,现在小蚕饲养主要采取塑料薄膜覆盖育和炕床育两种方法,具有消毒方便、彻底和保温、保湿性能好的优点。每日给蚕饲喂桑叶的次数减少到3~4次。大蚕饲养方法采用蚕台育, 使成本降低、工效提高和减轻劳动强度。

☚ (二) 水果生产   (四) 竹子生产 ☛
000095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