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种植业生产的基本经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种植业生产的基本经验

(三)种植业生产的基本经验

四川种植业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大的发展,但发展历程并不平坦。40年来,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严重的教训。从指导工作和政策的角度来考察,主要的经验教训有以下诸方面:
1. 依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川对粮食生产是“基础的基础”这一点很明确,在政策上一直强调粮食的重要性,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的首位。解放初期,实行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使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农民渴望解决的土地所有制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农业铺平了道路。接着组织互助合作,开展增产评模,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起来,抗御灾害的能力有所加强,种植业出现了新的面貌。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业推向了全面迅猛发展的新阶段。
农产品购销政策,是发展农业生产最敏感的一环。40年中经历了自由购销、统购统销、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双轨制)三种体制。这些过渡形式,对四川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都起了深远影响。自由购销体制为时甚短。1949年底四川刚解放,粮油市场一片混乱,国民党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一有风吹草动,粮价波动剧烈,交易场所分散,封建帮口欺行霸市,囤积居奇,轰抬粮价或杀价,阻碍正常交易,农民受到严重剥削。1950年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川各地普遍成立粮食市场管理委员会,订立公约,变分散交易为集中交易,变暗盘交易为公开交易,变比期付款为现货现款,审核经纪牙行,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粮价,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利益。1953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粮食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的决定;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明令,实行统购统销。30多年中,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不能上市交易,粮食价格无季节变化。这一体制实行的时间最长。
1985年1月,国务院决定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农村各项用粮实行购销同价,工业用粮一律改为议价供应,开放农贸市场,允许粮食上市,形成“双轨制”的格局。除粮棉油的相当部分还实行国家定购以外,其它农副产品的购销价格和购销渠道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生产者的收入迅速上升。在购销体制变换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统购统销范围失之过宽,国家背上沉重包袱;集中过多,管得过死,不利于发挥地方各级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关闭粮食市场,排斥市场机制,流通渠道不畅。实行“双轨制”后,派购任务之外的农产品允许上市贸易,但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很大,农民增产不增收。
政策是发展农业生产的生命线。几十年来农业的起伏升降曲折发展,都同当时的政策密切相关。如1958年对农业形势的错误估计,反右倾,搞人民公社化运动,刮共产风,强令“少种高产多收”,放高产“卫星”,粮食种植面积大大减少,虚报浮夸风盛行全省,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导致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三年困难”。当时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但政策上的失误是主要的。又如推广双季稻,两次盲目强行扩大面积,均招致失败。改造冬水田,多种一季庄稼,本来是一项有效的增产途径,但在50年代末水利设施不多的情况下,普遍要求放干冬水田,也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2. 坚持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水和土是种植业发展的基础。对四川种植业生产威胁最大的是旱灾,特别是夏旱、伏旱,往往造成大春作物严重减产。解决缺水问题,是发展种植业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总的说来是受到重视的,先后改造和扩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从灌溉26.6万公顷,发展到53.3万公顷。兴建了黑龙滩、鲁班、三岔、升钟等大型水库,建造了8 90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无计其数的山湾塘、平塘、石河堰等蓄水工程,为多年来抗旱夺丰收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在60年代,曾盲目提倡大搞机电提灌为主,一度放松蓄水工程建设,结果不是无水可提,就是生产成本费用太高,路子走不通;80年代前期,在连年增产的形势下又大砍水利投资,导致工程失修,成为以后粮食生产徘徊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都是值得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在改造冬水田、下温田和坡地改梯地、旱地改水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要把它作为今后发展种植业生产的一项战略性任务,长期坚持下去。
3.改革耕作制度,扩大复种面积。四川耕地资源不足。从1957年至1990年,全省人均耕地由1.63亩,下降到0.87亩,34年间减少将近一半。要不影响粮、经作物产量持续上升,必须保证作物栽培面积不减少。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改革耕作制度,扩大复种面积,无异于补偿了一部分耕地面积。虽然全省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703万公顷,减少到1990年的629万公顷,而全省耕地复种指数则由1949年的151.7%,扩大到1990年的198.1%,增加了46.4个百分点。改革耕制的结果,耕地内一年一熟和一年二熟面积不断减少,一年三熟面积不断上升。仅就80年代的变化来看,田土1982年一年一熟面积为150.3万公顷,至1990年减少到127.2万公顷,9年间减少29.8万公顷;一年二熟面积由93.6万公顷,减少到68.4万公顷,减少25.5万公顷;一年三熟则由6.5万公顷,增加到35.8万公顷,增加了29.3万公顷。其中土内一年一熟减少24.2万公顷, 一年二熟减少29.2万公顷,一年三熟扩大了38.6万公顷。耕作制度改革,增加复种面积较多的方式为: 田内扩大了“小麦一早中稻一秋红苕”、“小麦(油菜)—早中稻—秋菜”三熟制,土内扩大了“小麦—玉米—红苕”、“小麦—花生—红苕”、“洋芋—玉米—红苕”等三熟制。
4.依靠科学技术,推广杂交良种。四川农业生产每上一个新台阶,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革新、配套和推广。在几十年的生产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良种、良法、良制综合配套”,发挥种植业优势的有效途径。科学技术在四川农业生产中越来越深化,作用也越来越显著。60年代以前,水稻普遍使用地方老品种,高秆秆、稀大窝,亩产徘徊于200公斤左右。进入60年代,从省外引入“四矮”(矮脚南特、矮子粘、广场矮、珍珠矮)品种,省内也陆续育成一些矮秆稻种,平均亩产达300—400公斤。1975年引进杂交稻后,亩产上升到400—500公斤,面积迅速扩大,1990年达到274.8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88%,亩产增长1.03倍,总产增长76%。小麦品种,经过南大2 419、山农205、阿波(“雅安早”、“大头黄”)、“凡六”(“凡七”)、“绵阳11号”五次更换,每更换一次,全省小麦产量就大幅度上升一次。玉米自1975年起,大面积推广杂交种“郑单2号”、“丹玉6号”、“成单3号”、“成单4号”、“中单2号”、“七三单交”等主要组合以来,到1990年杂交玉米面积已达143.6万公顷,占玉米总面积的84%,产量增长1.1倍。棉花品种,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德字棉,经过岱字棉、“洞庭1号”、”62—200”、“73—27”以及“川杂1、2、3、4号”、耐枯萎病的杂交棉,亩产皮棉突破50公斤大关,到1990年亩产高达62公斤。油菜,从白菜型的“拱宸桥”、“七星剑”、“波阳”等,换成甘蓝型的“胜利油菜”、“矮架早”、“西南302”、“川油9号”、“中油821”等品种,到1990年油菜亩产已达10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促进增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总结推广各种新技术和良好方法。如改革育秧技术由露地育秧改为保温育秧,既可以节约种子,不烂秧,又可寄插分蘖,培育壮秧,有利于缩短大田生育期,节约用种,降低成本,提高亩产。与此同时,在密植、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等方面也有不少成就和创新。三大技术(少秧密栽、好种壮秧、合理施肥)已推广到多种作物,并不断发展提高。如水稻的栽插,四川农民历来习惯于栽0.3米或0.3米以上见方,经改为栽19—23厘米见方或宽窄行条栽后,增加了总穗数和通风透光程度,结实率高,产量显著增加;小麦,由过去的“稀大窝”、“满天星”,逐步发展为连窝点播、宽窄行条播、撬窝点播、小窝疏株密植等,对增产起了重大作用;玉米,在增施肥料和适当增加密度的基础上,发展为带状早播,育苗移栽,人工辅助授粉,地膜全覆盖栽培,效果很好;棉花,由点播、穿林播种,发展为带状种植,育苗移栽、假植大苗、地膜覆盖,促进了稳产高产。在水稻灌溉上,实施了新法泡田与浅水灌溉技术,并演变为“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足水孕穗,有水扬花,湿润壮子,黄熟落干”32字的经验,已在川西等主产稻区广泛推行。全省还经过两次土壤普查,依据各地的土壤特点,采用“配方施肥”,缺什么肥料元素,就增施什么肥料元素,推广施用硼、锌、锰、钼、铜等微量元素和磷、钾肥,效果明显。
病虫害防治以水稻螟虫、稻瘟病的危害最为严重,农民群众总结了两句话:“天干出白穗(螟害),雨多遭颈瘟。”四川省常年都有一、二、三代螟的危害,三化螟、二化螟为害水稻最烈,二化螟还危害玉米、麦类、甘蔗等作物。采取的防治办法是,处理稻桩、点灯诱蛾、化学防治。目前,螟害已得到有效控制。稻瘟病,以节瘟和穗颈瘟为害最重,且病区逐渐扩大。1984、1985两年大流行,损失稻谷估计75万多吨。此外,还有纹枯病、白叶枯病、稻蓟马、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叶蝉等病虫也不同程度地危害水稻。小麦主要遭锈病为害,其次受白粉病、赤霉病、黑穗病、麦蚜、麦蜘蛛等危害;玉米则以丝黑穗病、玉米螟、粘虫为常见病虫害;红苕黑斑病在窖藏期极为猖獗;棉花的枯萎病、黄萎病遍及棉区,棉蚜、棉红蜘蛛、小地老虎、红铃虫、金钢钻、棉铃虫、立枯病、炭疽病等也常年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油菜主要是菌核病、病毒病以及蚜虫、霜霉病、白锈病危害。对以上病虫害的防治,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普及人工防治,辅以使用六六六、西力生、赛力散、鱼藤精等农药示范防治;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到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因化学农药生产有较大发展,重庆农药厂建成投产,便积极推广化学农药防治;1975年以来,已演变为综合防治。由于大量不断地使用化学药物,污染了环境和农副产品,病虫产生抗性,有的病虫再度猖獗。因此,1975年起提出“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实行作物轮作,清除虫源病源,推广抗性良种,保护利用天敌,推广各式各样的诱杀方法,科学地施用化学农药,收到实效,病虫危害程度有所减轻。
推行良好的耕作制度,调整作物结构,因时因地制宜地扩大作物面积,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早在1952年,全省有冬水田260万公顷,每年只能种一季大春,因此开发利用冬水田有很大增产潜力。经过40多年的改造,冬水田面积已大为缩小,全省相当于增加了140多万公顷的小春面积。同时,对不能放干的冬水田,也开展半旱式免耕栽培,加以养鱼、鸭和种植萍、笋等,把它综合利用起来,经济效益大增。至于旱地,则是多熟制百花齐放,特别是小春预留空行的带状间套种植,扩大了复种面积,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这些增产经验,应加以继承和发展提高。

☚ (二)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种植业发展态势 ☛
000047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