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沿江圩区除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沿江圩区除涝

(三)沿江圩区除涝

沿江圩区总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易涝农田533千公顷左右。历史上仅仅依靠人力龙骨水车和极少数小机小泵排水。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的迅猛发展,安徽沿江圩区的机电排灌事业和圩内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万亩以下圩区排涝能力达3~5年一遇,万亩以上圩区排涝能力达5~7年一遇,有的达10年一遇,排涝成效十分显著。
1.50年代。沿江地区1949、1950年及1952年相继出现较大洪涝灾害。当时只有芜湖易太圩一处固定排涝站,装有112千瓦的柴油机8台共895千瓦。到1957年底,沿江圩区共有机械排涝站5处,装机31台2 395千瓦,排涝效益1.2千公顷。从1955年下半年起,先后在芜湖县东河圩、麻凤圩等进行建立电力排涝站试点,摸索经验。到1957年底,共建站12处,装机49台3 089千瓦,排涝面积1.31千公顷。这个阶段排涝站发展进度不快,但效益较好,起到了试点示范作用。圩内治理,经过几年摸索,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了蓄、排统盘安排,有机结合的治理模式。至1957年夏,沿江圩区完成沟渠涵斗等治涝工程9 328处,使243千公顷圩田减轻了涝灾威胁。
2.60年代。圩区机排开始起步。据1970年的统计,共有机械排灌固定站108处,装机290台17 827.1千瓦,排灌面积8.24千公顷。其中以现在行政区划中的安庆市及芜湖市的装机居第一、第二位。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建设沿江圩区粮棉高产区的决策,首先将沿江的无为、和县、当涂、芜湖等县列为全省建设电力排灌站的重点片。据1970年的统计,沿江圩区共建成电力排灌固定站770处,装机1 975台128 786千瓦,排灌面积达186千公顷。但由于输、变、配电设备、材料及机、泵等的配套,规格型号和质量问题,影响了抽水效率和工程实效。圩内排水,除少数新开沟外,大多利用老的沟港。
3.70年代。机械排灌固定站又有较快的发展,1980年,沿江圩区累计达333处,装机760台4 572.4千瓦,排灌效益达47.9千公顷。电力排灌事业继续得到飞快发展,到1980年累计,共有固定站1 579处,装机4 583台319 102千瓦,排灌面积364.4千公顷。这期间沿江不少圩口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进行沟、渠、路、林、田全面配套,并提倡格田成方,取得一定成绩。仅巢湖地区的无为、和县、巢县、庐江、含山五个县格田成方的面积就有1千公顷。但因土方量大,交叉建筑物多,投入很多,实际效益并不理想。
4.80年代。机械排灌固定站只有安庆、巢湖等地市有少量发展,不少地方进行机改电,此间机械排灌站仍有增加,累计达461处,装机963台55 553千瓦,排灌面积61.5千公顷。电力排灌,据多数地市1987—1989年的统计,沿江圩区电力排灌站共达2 360处,装机6 219台43.2万千瓦,排灌面积460千公顷,其中单排面积318千公顷,以排为主结合灌溉的142千公顷。为了提高机电排灌站的效益,从1984年起,省财政每年专项安排300万元用于国营排灌泵站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更新改造,泵站的装置效率一般由技改前的35%左右提高到50%,每千吨米提水所耗的电能,由技改前的7.77千瓦时下降为5.44千瓦时,增加了排灌流量,扩大了社会效益。
5.建设旱涝保收示范片。为解决沿江圩区排、灌、降之间的矛盾和高淹低的问题,探索圩区建设的新路子,安徽省水利厅于1989年开始旱涝保收示范片的建设。无为县上九连圩的泥汊片通过全面规划,理顺排灌水系,实行内外分开,进行成片治理;治理区分成高、中、低三片,使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有效地解决了排、蓄之间的矛盾,取得了十分显著成效。沿江圩区通过多年的实践,已摸索出一套分片控制、内外分开、高低分开、排灌分开、水旱分开,排、灌、降统筹兼顾,沟、渠、田、林、路综合配套的经验,已被各地推广运用。

☚ (二)沿淮洼地除涝   四、农田灌溉工程 ☛
0000246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