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施大豆、小麦、玉米、水稻四大作物生产技术规程
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四个作物面积占全省总播种面积78.9%, 占粮食作物面积的90%,抓好四大作物生产, 对保证全省种植业增产增收起着举足轻重作用。运用标准化手段, 优化农艺流程, 制订作物生产技术规程, 纳入省、地、县各级政府行为, 付诸实施, 成为提高全省科学种田水平的重要措施。1987年从黑龙江省实际出发, 选定大豆、小麦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事操作易于规范的作物, 开始制订了农艺技术规程, 1988年1月 10日由省计量局颁布实施。1989年将农艺技术规程修订为生产技术规程,同时又制订了水稻、玉米生产技术规程, 均于1990年1月10日由省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并将它做为省级“丰收计划”和农业集团承包的核心技术付诸实施。“规程”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经济效益显著。随着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涌现,1993年对“规程”做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 1994年1月10日经省技术监督局颁发实施。
推广“规程”的主要措施是:
❶纳入计划, 加强领导。几年来一直将四大作物生产技术规程做为省“丰收计划”、集团承包的核心技术加以实施,从上到下纳入各级领导议事日程, 主要领导亲自抓, 由农业、农机、种子、生产资料、农行等部门组成领导小组, 承担任务的乡、村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 协调各支农部门关系, 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 实现了技术、物资、资金三结合, “规程”技术标准不走样,技术到位率高, 保证了 “规程” 在全省范围内的实施。
❷加强对“规程” 的技术培训和普及。从1990年到1993年先后3次印刷四大作物生产技术规程14.5万册, 发至承担项目单位和基层; 全省农民科学种田知识大奖赛、各地科技之冬活动也都将“规程”列为重要内容; 同时,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广泛宣传咨询。
❸典型示范、带动全面。推广 “规程” 中, 认真贯彻“重点突破, 典型引路, 逐步推广” 的方针。以双城、讷河、克东、宁安等县 (市)为实施“规程” 的典型县, 在农作物的不同生育季节, 分别召开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现场经验交流会, 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及管理干部参观学习实施“规程” 的经验。宁安县1992年被农业部列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规程试点县。在各典型县的带动下, 各市 (地)、县、乡也抓了1~2个典型, 做到从上到下层层有典型, 走一步带一步, 保证了 “规程” 的实施。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 组织措施得力, “规程”符合客观实际, 推广力度大, 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1987—1995年四大作物生产技术规程累计推广面积1 582.47万公顷 (表7-3-5), 1995年 “规程” 推广面积增加到316.2万公顷, 占全省四大作物播种面积522.17万公顷的60.55%, 约占应推广面积的70%左右。据统计实施 “规程” 的1990—1995年, 全省小麦(农村部分, 不包括国营农场) 平均公顷产量2 535公斤, 大豆平均公顷产量1 897.2公斤, 玉米平均公顷产量5 682公斤, 水稻平均公顷产量5 550公斤。与未实施 “规程” 的1985—1989年全省各作物平均单产比, 小麦平均公顷产量增加711公斤, 大豆产量增加289.5公斤, 玉米增加2 155.8公斤, 水稻增加1 354.5公斤; 其中小麦单产增长幅度为38.9%,大豆为18%, 玉米为61.1%, 水稻为32.28%。“规程” 实施以来, 累计增产小麦13.07亿公斤, 增加产值9.85亿元; 增产大豆20.1亿公斤, 增加产值25.19亿元;增产玉米60.18亿公斤, 增加产值34.61亿元;增产稻谷 23.41 亿公斤, 增加产值17.34亿元。四大作物合计增产粮豆116.76亿公斤,总增加产值86.98亿元 (表7-3-5)。缩值系数按0.65计算, 累计增产粮豆75.89亿公斤, 总增加产值56.54亿元。1994年和1995年全省粮豆薯总产突破250亿公斤,标志着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