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晏殊《蝶恋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七岁能文,少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朝官至宰相。晏殊好贤能,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韩琦、欧阳修等,他都引荐过。晏殊性情刚简,文章婉丽,应用不穷,他的诗学李商隐,但活泼轻快,闲雅有情思。其词承袭南唐词风,没有摆脱绮丽风气的影响。晏殊词题材内容狭小,但工于造语,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古今一直在传诵。

这是一首表现闺中怀远的词,其中充满了真情切意。在离人的眼中,所见的一切景象中都包含有悲寒单苦的意味。她因为思念远人,看到花园里的菊花被愁烟笼罩,兰花也好象在秋露中哭泣。轻寒透进罗帏,更感意冷,令人嫉妒的燕子却双双飞去。天上的明月好象不知道人间离愁别恨的痛苦滋味,它斜射辉光,一夜扰人,使好梦难成。昨夜西风吹起,绿树凋残,已告深秋时节。登上高楼,在秋日晴空下,一眼望尽天涯,但归路上却不见所怀之人;真想给他写一封书信,表一表思意,可是山长水阔,谁知他今在何处?

晏殊在这首词中把所写的一切物象都加以人化,使其成为有意识的实体。但他却把其中分为明显的两种,一种是有情而又知同情,与词人的情态相一致的物象;一种是不知情而令人可恼的物象。两者形成对比,使作者的诗情得以强烈表现。

对于词中的秋闺思妇, “槛菊愁烟兰泣露”这是有情而又知同情者的表示。槛菊在被笼罩的轻烟里生愁,兰花在晨露中哭泣,它们作为环境中的存在物,同时生愁垂泪,动因何在呢?原来是为昨夜里独立西风楼上“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闺中女而发,它们是她的心情的外化的存在物,这物象即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对象表现。当然也是词人的同情感的对象化。

与菊兰相反的是燕子和明月。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正是在菊愁兰泣的秋日轻寒的早晨,那室中的燕子,因自身有伴侣,对室中孤独愁苦中一夜未眠的女子,毫不同情,它们只顾自己地双双飞走了,很有一些“绿窗孤寝难成寐,紫燕双飞似弄人” (杨凝《春怨》)的意味。明月好象也很不通人情,它在夜间把斜光射进屋中,从天黑到天明,一直在撩动人的愁情,助长人的离恨。词中的这类拟人化的情态对比,把心怀“离恨苦”的人的值得同情的境遇显示得十分突出。

闺妇秋愁是一个老题材,晏殊用浓烈的情态对比,使它获得了新意。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显示望穿秋水的心情,达到如此形象而又富有哲理意味,堪称奇绝。


晏殊《蝶恋花》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晏殊《蝶恋花》

《蝶恋花》·晏殊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首写相思之情、离恨之苦的闺怨词。词的上片作者紧扣思妇的情绪发展及变化,由夜到晓,寄情于景,写出闺房内外的空荡凄寒,静物动物的薄情浅意,从而反衬出主人翁的相思之苦。词的下片作者又将思妇的情绪在力度上加强,由闺房内外写到山河之间,直抒胸臆,使每一个空间都回荡着思妇无尽相思的颤音,表达了主人翁对情人纯洁专一的眷恋和相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喻为治学的三种境界之首,也是取其坚贞不渝、矢志不移的象征意义。


古代诗歌之晏殊《蝶恋花》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晏殊《蝶恋花》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3

【注释】

1.槛(音jian):栏杆。“兰泣露”:语本白居易《杨柳枝》词:“叶含浓露如啼眼。”这句是说菊花笼烟,犹如凝愁;兰草沾露,也似含泪,于自然景物中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感情。罗幕:丝织品做的帷幕。

2.不谙:不知晓,不理解。谙(音an):熟悉、明白。朱户:朱红色的门窗。

3.彩笺:供题咏和写信用的精美的纸张。后称书信为笺。尺素:古人书写所用的长尺许的白色生绢,后亦用作书信的代称。

今译



在烟气的笼罩里,

菊花在围栏中

满怀愁绪,

兰花也似在哭泣,

不信,

你看那晶莹的露滴。

薄薄的罗帷,传来

一丝寒意,

燕儿也双双飞去。

可恼那圆圆的明月,

一直到拂晓

还将它的清辉

照在我的窗前——

唉!它真不懂得离别人的心理。



昨夜的西风

凋谢了碧绿的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

望尽了

天涯之路,

我想给我那心上人

寄去一封情书,

山长水阔

却又不知将它

寄往何处。

唐宋词之晏殊《蝶恋花》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晏殊《蝶恋花》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2。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3!



【释】

1.槛(音jian):栏杆。“兰泣露”:语本白居易《杨柳枝》词:“叶含浓露如啼眼。”这句是说菊花笼烟,犹如凝愁;兰草沾露,也似含泪,于自然景物中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感情。罗幕:丝织品做的帷幕。

2.不谙:不知晓,不理解。谙(音an):熟悉、明白。朱户:朱红色的门窗。

3.彩笺:供题咏和写信用的精美的纸张。后称书信为笺。尺素:古人书写所用的长尺许的白色生绢,后亦用作书信的代称。



【译】

在烟气的笼罩里,

菊花在围栏中满怀愁绪,

兰花也似在哭泣,

不信,

你看那晶莹的露滴。

薄薄的罗帷,传来

一丝寒意,

燕儿也双双飞去。

可恼那圆圆的明月,

一直到拂晓

还将它的清辉

照在我的窗前——

唉!它真不懂得离别人的心理。



昨夜的西风

凋谢了碧绿的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

望尽了

天涯之路,

我想给我那心上人

寄去一封情书,

山长水阔

却又不知将它

寄往何处。



【评】

唐宋之际,我国的文学逐渐由偏重于对客体山水的再现描摹转入对主观内心的深入表现。晏殊此词,以情蕴景,以物写心,深入细致地刻画了词中主人公为离愁所苦的内心世界,正是这一审美思潮中的一篇力作。

此词写离别相思之情,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由庭院、室内、室外而至楼上。

上片写词人在清晓时室内、室外景物的感受,由此衬托出长夜相思之苦。

首句写景物,但又不是一般的描摹,而是移情入景。词人以情观物,则物无不著情;那庭院栏杆中的菊,在秋晓的烟雾里,弥漫着缕缕的愁思;那高雅的兰花上,隐隐挂着清晨的露珠,那是兰花的泪水吧!此七个字,不仅点明时令——秋天、时间——清晓、地点——庭院;暗示了庭院主人之雅洁——“菊”、“兰”之衬;而且,还渲染出了人物的情绪、感觉,诚可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了。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是写室中人的所感所观。罗幕,是丝罗做的帷幕。词人由庭院渲染入手,款步轻移,登堂入室,室中的人物自然要露面了。但词人却轻提笔锋,只用“轻寒”二字,写出其感觉,便又随着窗前双飞而去的燕子转入了室外。写燕子双飞,正是对主人公孤独的反衬——燕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双飞燕,又勾起了室中人多少情丝,多少惆怅呀!

今人李淑一有“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句,而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却是彻夜未眠。何以得之?由以下二句而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那明月毫不知室中人正在离恨之中苦苦熬煎,只把它清冷的光辉洒向人间;而那孤独凄清者,本正为思念心上人而难以入寐,偏偏此时明月正圆——月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顿将满腹愁怀,嫁怨于明月。月本无知无觉,无知无识,遭此无理之责,正是离恨之人痛极而发的心理表现。

上片由庭院而室内,着重以景托情,下片则由室内而登楼,进一步写主人公复杂曲折的心绪:“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上”二字,与上片燕子之“双飞”恰成呼应对比,更觉其孤清冷寂。“高楼”则先已伏“望尽”之意,而“望尽”又勾回“昨夜西风凋碧树”之意。三句之间,意蕴联接得天然无缝,勾勒了一幅登楼远望、秋意萧瑟、阔大高远的境界。

一夜西风,吹落了树叶,遂使诗人登高远眺时,穷尽天涯之路,然而,路虽望尽而人影杳无。这就自然使他(她)顿生寄书倾诉心曲之念,然而,自己虽欲寄彩笺而终不知其于何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正是这曲折内心世界的形象生动的刻画。彩笺即为尺素,词人以重言示其寄情达意的殷切。此外,另作“无尺素”,云其人欲寄彩笺却又推说没有尺素,以表现难言之隐,似乎没有“兼尺素”自然,与全篇平白如叙、明白如话的总体风格也似不统一。词人以“山长水阔知何处”收尾,既呼应了“望尽天涯路”,又使人联想起“燕子双飞去”的怅望。具有笼盖全篇、含蓄隽永之妙。


唐宋词之晏殊《蝶恋花》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晏殊《蝶恋花》

《蝶恋花》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睡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

【注释】 ①“帘幕”句:古代居室,堂前惯用帘幕来作障蔽,燕子常常结巢在幕侧。春天到了,燕子双双飞来飞去。②抵死: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抵死,犹云分外也;急急或竭力也;亦犹云终究或老是也。”

【译文】 轻风卷帘幕,双燕窃窃私语虹梁间。中午醉酒醒来,柳絮纷飞乱人心思,已是一春未见面。转眼是花落满地青苔院。百尺高的红楼全倚遍,细雨密云老是遮人面。消息无有,不知他归时早与晚。遥望斜阳送水波,光阴似水流得远。

【集评】 清·黄苏:“沈际飞曰:‘犹未见’‘心事’句,‘余花落’句,并不寻常。又曰‘斜阳’送波,远望之澹然,然其中甚切,不许速领,必数过之。”“按‘心事’二句,言心事未见有春意怡人处,而春已阑矣。‘消息’二句,言春归未知早晚,而斜照‘平波’,已是送春归模样矣。确是暮春。看此词似有寄托,不独因时即事已也。”(《蓼园词评》)

近代·俞陛云:“此词殆有寄慨,非作月露泛辞。‘心事’二句有‘怅未立乎修名’、‘老冉冉其将至’之感。下阕‘雨云’二句意谓经国远谟,乃横生艰阻。‘消息’、‘斜阳’二句谓他日成败,非所逆睹,而在图安旦夕观之,则斜日远波,固一派清平气象也。韩魏公咏雪诗‘老松擎重玉龙寒’,隐然以天下为己任。公之词,其亦有忧盛危明之意乎?”(《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全词通过暮春景象的描写,表现了闺妇对游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归不能的惆怅、幽怨心绪。上片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主人公伤春怀远之苦;下片则让景物的拓展来达到对情的深化,进一步从视野的被阻隔,来表达相思之无极。这首词语浅情深,既反映了封建社会痴情男女悲欢聚散的人生苦难,又在审美上诸多玩味,;写得淡雅、含蓄、和婉,体现了晏殊词的一贯风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