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大服务体系的运作及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各地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起农村公共设施和财产、农业科技、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流通四大社会化服务体系。
1.公共设施和财产经营管理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服务。
(1)农机服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云南省农机经营形成了以户为主的格局。为适应这一新的变化,1990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委农村工作部等部门起草的《关于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推动了全省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首先是抓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建设,形成农机服务网络,将原来乡(镇)拖拉机站和农机管理站合并为农机管理服务站,由单纯的机械作业经营型改变为管理、供应、修理、培训、推广的综合经营服务型。到1999年底,全省拥有地县农机管理部门133个、监理站所142个、农机技术研究推广站119个、农机学校136所,建立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1 429个,有农机管理服务人员10 003人,其中乡(镇)4376人。初步形成了以县农机站为中心,以乡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重点,以农机服务队和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服务网络。在服务内容上,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服务。在坝区推广大中型机械连片耕作、收割,抓好机械排灌;在山区、半山区推广与手扶拖拉机相配套的小型农机具,搞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烤烟的理墒、铺膜、烘烤等服务。特别是近两年来,在禄丰、宜良、保山召开农机耕种、收割演示现场会,推动了全省农机事业的发展,机械化作业程度越来越高。到1999年,全省拥有农机总动力1 255万千瓦,比1980年增长了2.9倍;拥有农用载重汽车3.96万辆、拖拉机32.0万台、农用加工机械(碾米、磨面机)26.07万台、排灌动力机械8.64万台。机耕面积达52万公顷,占可机耕面积的39.7%左右,比1980年增长了1.2倍,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栽插节令。
(2)水利水电服务。云南省在水利建设中,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把修、管、用结合起来,健全机构,培养队伍。1997年底,全省共建立乡(镇)水管站1 468个,有事业人员4 436人,还有省地县三级水利勘测设计部门107个、3 659人。通过依法管水,搞好蓄水、管水、放水、水利设施管护、库区绿化、管电送电和修建人畜饮水工程等服务工作,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平均每年净增3.33万公顷,1999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7.40万公顷,比1980年增长50%,水利化程度达到47%,比198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全省地方电力建设在各级水利水电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成效十分明显,装机容量达到209.06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72.35亿千瓦时,全省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9.3%、91.21%和84.71%。
(3)农经服务。云南省农村的农经管理服务站是在原来社队会计辅导站的基础上,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到1997年,全省16个地州市已有117个县建立了7 288个农经管理服务站,其中乡级站585个,村级站6 703个。农经站承担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鉴证、兑现管理工作,土地纠纷的调解和仲裁,集体资金的清收管理和减轻农民负担等项工作,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管好用活集体资金,减轻农民负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到1997年,全省建立合同管理机构5 738个,签订和完善农业承包合同714.22万份,调解合同纠纷8 966份,仲裁合同纠纷166份,还有1 062个乡、10 027个村建立了合同档案。有合同管理人员22 381人,其中专职人员2 874人。
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全省各地把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作为“科技兴滇”战略任务来抓,在农村科技管理体系、科技推广网络和农村科普网络三个方面的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到1999年,有123个县(市)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 574个乡(镇)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2/3以上的行政村配备了农科员,涌现了10多万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已建立乡(镇)科委1 534个,配备科技干部1 629人。建立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近8 000个,拥有会员11.3万人。全省各地依托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农村智力开发,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举办综合试验示范区,开展农业科技联产承包。农业科技服务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1999年,全省农业科技覆盖率达到70%,科技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由1980年的18%提高到39.0%。
3.农用生产资料服务体系。1990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委农村工作部、省供销社《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的意见》。1995年11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促进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强农资服务体系和农副产品购销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全省农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到1997年,全省17个地州市和125个农业县(市),均成立了农资公司。全省供销、农资系统有职工10多万人,依靠1 321个基层社、8 665个购销店、2.6万个经营网点,以保障农业生产资料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领域。他们认真执行化肥等生资专营政策,积极组织货源,增设供销网点,保证了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1999年,全省购进化肥532.55万吨,比上年减少5.4%;农药29 699吨,增长8.0%;销售化肥585.54万吨,减少13.9%;销售农药33 574吨,增长17.9%。自1990年2月昌宁县农资公司成立第一所“庄稼医院”以来,全省已发展到600多所。“庄稼医生”坐堂开方,下田出诊,还开展技术咨询,测土施肥,防治病虫草害,科技成果推广等服务,深受农民欢迎。特别是近几年来,思茅地区供销社,依托其点多面广、面对农民、善于经商等优势,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咖啡,成为该地区咖啡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为培育新的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新的经验。
4.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自1985年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以来,全省围绕烟、蔗、茶、胶、畜和冬春早菜等几大优势产业的开发,充分发挥国合商业、烟草、外贸、食品等部门在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开展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条龙的系列化综合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运销户和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初步形成了以产品为龙头的国有、集体、私营和农民自我服务的流通服务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云南蔬菜公司为代表的冬春早菜服务体系,以昆明市牛羊贸易中心为主的牛羊肉购销服务体系,以禽蛋公司、供销社为主渠道的禽蛋购销服务体系,以烟草公司、烟厂为主体的“两烟”产供销服务体系,以农业、轻工、农机、供销、商业等部门协同配合的蔗糖产供销服务体系,以农业、供销、茶叶进出口公司、蚕丝绸公司为依托的茶叶、蚕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体系。这些流通服务体系,为农产品流通,发展商品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以冬春早菜服务体系为例,他们为产区提供信息,办理铁路中转,沟通产区和销区关系,帮助签订产销合同,加强市场管理,调节联营单位的经济利益,促进了全省冬春早菜的迅猛发展,外销量逐年扩大。1984年以前,调往省外的蔬菜一直徘徊在1万-1.5万吨,1999年,全省冬春早菜总播种面积超过6.87万公顷,总产量200万吨以上,经铁路运输出省的就达31.31万吨,外销总值达38 789万元。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在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由于前几年建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按照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城乡体制改革不同步,造成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社会化服务体系难以形成合力;部门利益同农民利益的矛盾突出;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统”的功能没能充分发挥;服务领域狭窄,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