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用薄膜工业
河南省农用薄膜的生产始于1960年,由于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到1965年全省农用薄膜产量仅69吨,产品主要在个别地区用于经济作物育苗。生产厂家有开封塑料厂、郑州塑料厂。
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农用薄膜的使用范围从单纯的经济作物育苗,逐步扩大到蔬菜育苗、搭棚和棉花、花生等农作物的覆盖。197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1980年,河南省开始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科学实验,地膜覆盖面积为0.33公顷,1981年达9.6公顷,1982年推广到2 000公顷。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促进了农用薄膜的生产发展。1982年河南省对省地膜厂、南阳塑料厂、漯河塑料厂进行了重点技术改造,并引进日本8台先进的地膜生产设备,形成了农用地膜生产的三个专业厂,生产能力达14 000吨/年。同年农用地膜纳入国家工业生产年度计划,国家安排河南省3 000吨生产任务,实际完成12 064吨。1984年初轻工业部在全国确定43家农膜生产专业厂,河南省地膜厂,漯河、南阳塑料厂名列其中,并成为全省农膜生产骨干企业。与此同时,郑州、开封、洛阳、商丘、焦作、信阳、周口、驻马店、安阳等市地也先后建成了塑料地膜厂。截至1987年全省农用薄膜生产厂家达16家,拥有专业生产设备166台,年生产能力为38 700吨,当年生产农用薄膜18 300吨,是1965年的265.2倍。1990年,全省农用薄膜生产厂家发展到17家,生产能力达80 000吨。“九五”期间由于全省农用薄膜生产能力超过农业发展需求,农用薄膜生产发展处于结构调整期。
到1995年,全省17家农用薄膜厂生产能力发展到13万吨,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5 227万元,净值26 436万元。生产的农用薄膜从用途上分,有棚膜、地膜、氨化饲料膜;从原料结构上分,有聚氯乙烯防老化农膜、低密度聚乙烯农膜、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农膜,以及双色双层聚乙烯地膜等10多个品种近百个规格。近几年由于科技进步的发展,双向降解无污染地膜生产技术已被开发出来,已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1995年,全省农用薄膜生产量为47 058吨,居全国第2位,为全省农业生产和发展,为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工程作出了贡献。
(三)农用薄膜工业
青海省农膜生产历史短、产量低、品种少、产品落后。到1997年,仅有青海省塑料厂和西宁塑料厂从事农膜生产。
(1)青海塑料厂。1960年由上海迁入西宁的青海省塑料骨干企业,为国家农地膜定点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3000多万元,年生产能力5 000吨,具备各种塑料的加工能力。70年代开始生产聚氯乙烯棚膜,1986年改产聚乙烯长寿膜和地膜,年产量300吨左右;1987年开发生产了超薄聚乙烯膜(即微膜)。1991年达到最高年产量500吨,年产值289.73万元。以后产量逐年下降,到1997年,农膜产量只有245.3吨,年产值176.6万元。
(2)西宁塑料厂。始建于1958年,70年代后期转产农用塑料薄膜。1982年开始生产农用地膜,年产量500吨,年产值近200万元;1987年被列为轻工业部农膜生产定点厂,并开始生产聚乙烯棚膜和超薄膜。开发生产了有色长寿棚膜(红色)和有色地膜(红色、银灰色、黑色等)。1992年达到最高产量531吨,年产值329万元,1997年,年产量300吨,年产值2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