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把基地建设当做农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措施来抓,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提高了抗御灾害的能力。几年来,为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基础承载能力,共投资1.73亿元,占计划投资的26.6%。续建配套小型水库368座,建设排灌站2 680个,新打和修复机井10万多眼,整修渠道1 155公里,购置排灌机械10万台,改善灌溉面积508万亩,增加除涝面积1 23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 150万亩。多年来,干旱最严重的是1989年。1986年安排的45个“以工补农”粮食基地县,平均播亩单产仍然达到289公斤,比建基地前的4年平均单产提高23公斤。形成了全省增产,基地大增,全省减产,基地略减,甚至不减的态势。
2.增强了科技服务能力。几年来,为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设施建设,共投资2.65亿元,占总投资的40.8%。建设县级农技推广中心58个,乡镇综合服务站932个,植保机防队800多个,建设良繁基地220万亩,扩建县种子公司75个,增建种子仓库14.2万米2,新增种子仓储能力2.2亿斤。80%以上的基地县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工作手段大大改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高,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全省基地县共推广新技术3 480项,面积2 828万亩,累计推广良种26亿公斤,有200多万农民接受了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聊城、临清、巨野、禹城4个基地县在省、地科研单位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基地建设的设施,开展了以推广良种、高产模式栽培、优化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为内容的科技开发,1989年4个县208万亩棉田,单产71公斤,比全省平均单产高出16公斤。
3.农产品多次增值,农业部门的实力和活力增加。在基地建设上,按照商品生产发展规律,把农产品的储运、加工,纳入建设体系。几年来,安排建设22个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项目,共投资3 420万元,占总投资的5.3%。通过组织农产品加工、流通,实现了农产品多次增值。各粮棉基地县以99个粮、棉种子加工厂(车间)为依托,通过开展种子生产、加工、经营全程服务,使社会效益和农业部门的自身效益有机结合起来。1990年先期建设的17个良种棉加工厂收购良种种子棉4 405万公斤,加工良种2 223万公斤,产值13 141.3万元,实现利润1 107.3万元。农业部门通过参与流通培养了干部,提高了服务能力,也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和活力。
4.提高了农业出口创汇能力。山东省许多农副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具备较好的出口创汇条件和优势。在基地建设上,先后安排投资1.19亿元,占总投资的18.4%,建设了棉花、花生、活牛、山羊板皮和蜂蜜等出口基地。沂水、海阳两县,1986年被列为花生出口基地后,以科技推广体系为依托,以花生加工厂为龙头,从改进品种,发展生产做起,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出口体系。到1990年,两县已累计出口花生3.4万吨,为国家创汇2 400万美元。沂水县被外贸列为出口质量免检单位。1990年,全省76个农业出口基地县外贸出口收购额达6.54亿元。
5.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据统计,75个“以工补农”粮食基地县,1990年粮食总产272.4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的76.3%;总产比建基地前的1985年增长9.18%,比全省同期平均增长速度高6个百分点;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4.4万吨,占全省定购量的86.8%。先期建成的17个优质棉基地县,1990年棉花总产达到4. 36亿公斤,占全省棉花总产的42.5%;平均单产为52公斤,比全省的46公斤高6公斤。总产比建基地前的1985年增长16.2%,比全省同期平均增长速度高出20个百分点;向国家交售商品棉89. 5万吨,占全省的43.4%。原棉平均品级由1985年的3.9级提高到1.5级。7个优质果品基地县1990年水果产量达到44.1万吨,比建基地前的1985年增加8.8%。等级果率由60%提高到80%。15个瘦肉猪基地县1990年出栏瘦肉型猪210万头,占生猪出栏总数的46%,占全省基地出栏总数的55%。从建基地前的1985年到1990年,全省基地县累计增产粮食1 098.38万吨,棉花32.2万吨。新增生产能力,粮食331万吨,棉花6.8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