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上海水产大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上海水产大学

(三)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水产大学(简称水大)是农业部部属重点建设的院校。该校的前身是设在上海市吴淞的江苏省立吴淞水产学校,始建于1912年。因校址在吴淞镇, 一般都称为吴淞水产学校。1937—1945年, 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而停办。1947年,在上海市复兴岛复校, 更名为吴淞水产专科学校。1952年, 改名为上海水产学院。1972年迁往厦门,改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迁回上海, 恢复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改名为上海水产大学。建校近90年来, 已为国家培养高级水产科技人才2万余人。许多人已成为水产教育、科研及生产战线上的领导或技术骨干。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也曾在该校就读。水大还拥有一大批水产界泰斗、精英, 如我国鱼类学奠基人之一朱元鼎, 著名鱼类学家孟庆闻、苏锦祥, 著名水产养殖学家李思发, 著名藻类学家王素娟, 著名鱼病学专家黄琪琰, 著名水产品加工专家骆肇尧、严伯奋等。
学校现有教师340人, 博士生导师4人, 教授44人, 研究员2人, 副教授123人, 副研究员10人。设有1个博士点, 7个硕士点, 17个本科专业和16个专科专业。在校本、专科学生3 200人, 成教学院在校生1 024人。
学校下设工学院、渔业学院、食品学院、经贸学院、计算机学院、人文基础学院以及成人教育学院等7个学院和信息, 海洋科学和技术、水环境研究、生物技术研究4个研究中心, 并有鱼类标本室一个, 标本品种为亚太地区最多的一个; 有淡、海水养殖试验场各一个, 还有三艘实习渔轮和机械厂、食品厂、冷库等实习基地。
上海水产大学在我国高等水产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1年, 经农业部教材指导委员会审定,全国高等水产院校统编教材62本, 其中上海水产大学主编33本, 占53%。
多年来, 学校取得100多项研究成果和10多项专利技术, 其中有67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 31项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并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办学宗旨与专业设置。上海水产大学是面向全国的以水产为主, 具有农、工、理、经等多学科、多层次的重点建设大学, 也是世界上有影响的水产学科门类齐全的大学之一。
学校创建之初的1912年, 孙中山先生针对外国渔轮在我国海域侵渔活动猖獗的状况, 提出了发展我国渔港及渔业生产的计划。当时由江苏都督核准在上海吴淞镇炮台湾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在学校创建至今近90年的历程中, 学校虽几度更名与迁址, 除一度因战争而停办外, 其间主要的办学宗旨是面向渔业生产并培养为其服务的相关专业人才。世纪之交,上海水产大学提出要把学校办成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在全国水产院校起龙头作用” 的农业部重点大学。
50年代, 水大开设了海洋渔业系、养殖生物系、水产加工系, 并设有海洋捕捞、航海、水产养殖、水生生物、水产品加工等五个专业。60年代, 在此基础上, 调整、增加了鱼类学和水产资源、淡水渔业、海水养殖、工业捕鱼、渔业电子、渔业机械、渔船动力装置、罐头食品工艺、制冷工艺、水化学等专业。70年代, 水大调整, 增设了渔业机械系、造船系,增设了渔船设计与制造、渔船动力机械、制冷工艺、食品工艺 (饮料) 等专业。80年代, 调整增设了食品科学、渔业经济管理、海洋渔业、轮机管理、食品工程、食品检验、财务会计等专业。90年代, 调整、增设了经济贸易系、外语系、制冷与空调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航海系、轮机系、食品营养与质量监督检验系、食品加工工艺系、环境科学系、生命科学系、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系、国际金融系、计算机系、社会科学部等。到1998年, 水大有7个学院, 14个系,33个本、专科专业, 设1个博士点和7个硕士专业点。水大在水产养殖、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及贮藏、渔业经济管理等学科, 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1998年, 水大有农业部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各一个, 农业部上海水产大学水产增养殖生态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一个。农业部还在上海水产大学设有中央农业干部管理学院上海水产大学分院、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农业部渔政管理干部上海培训中心。
2.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1952年以后, 学校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以朱元鼎教授为代表的教学与科研人员为我国的水产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 “文化大革命” 前, 完成了 《中国软骨鱼类志》、《南海鱼类志》、《东海鱼类志》、《中国石首鱼类分类系统的研究和新属种的叙述》等专著, 为开发和利用海洋鱼类资源作出了贡献。鱼类标本室已成为中国研究鱼类的重要基地之一。“文化大革命” 中, 朱元鼎与王文渡排除困难与干扰, 合作完成了 《中国动物谱·鱼类》 的编撰工作。“文化大革命”后十年间, 朱元鼎还先后与一些专家合作完成了《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福建海洋经济鱼类》、《福建鱼类志》等专著及论文。朱元鼎等专家的研究工作, 为最终完成 《中国鱼类志》奠定了基础。
水大注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 建立了海洋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水环境三个研究中心; 建立了特种水产养殖、生命科学、远洋渔业、机电工程、食品科学技术与开发、制冷工程、渔业经济等研究所; 建立了鱼类学、食品科学与工艺、速冻方便食品、制冷与冷冻技术、藻类生物技术、机械工程等研究室。水大拥有高级职称教师与科技人员160名。学校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 不仅注意做好科技成果的鉴定, 而且创造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进入市场, 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20余年中,水大在水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除了承担国家攻关项目外,还接受生产单位的委托,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鱼类学、鱼类养殖高产技术、鱼类营养与饲料、鱼类种质资源、经济海藻细胞工程、远洋渔业开发研究、渔业资源与渔业环境、渔具渔法、渔业机械、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制冷与冷藏装置、食品微波处理等方面,取得了121项研究成果和17项专利技术,获国家、部和省级奖的科研成果有67项,其中31项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水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1 419篇,出版科技专著111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12项,国家星火奖3项。学校正在生产及生活中推广的应用科技项目有49项。
水大与日本、英国、美国、韩国、俄罗斯、朝鲜、越南等国14所水产类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进行科技合作交流,还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加拿大国际开发研究中心、瑞典国际科学基金会、亚洲水产学会等国际组织,开展了人才与技术交流,得到了科研资金与资料的帮助。1979年以来,先后派出访问学者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者100多人,聘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与合作研究100多人次。学校还派代表团到日、美、韩、越等国进行考察交流。
3.师资队伍。1952年的上海水产学院,有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讲师17人。1966年,学校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75人。1997年,上海水产大学有教授45人,副教授122人,讲师119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76人。
水大教师以朱元鼎、侯朝海等矢志献身于水产事业的学校前辈为榜样,在新时期的教学及科研中做出了新的贡献。臧维玲教授获得“上海市科技巾帼十佳”称号;黄硕琳教授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王武教授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教育奖,等等。
为培养、提高水大的师资队伍,学校自50年代就开始派教师出国留学, “文化大革命”前有6位,“文化大革命”结束,先后有110位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或攻读学位。这些教师学成回国后,开出许多门新课,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及生产操作技术。与此同时,水大邀请了100多名外国教授、专家、科研人员来学校讲学,使水大教师与世界各国水产教育界的交流日益密切。
水产大学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既有教育教学及科研方面的严格要求,又在生活上给予热情的关心。1995年,上海水大为教师办实事,让12位教工住进了“鸳鸯房”;渔业学院则从1995年的科研服务费中划出3万元,支持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食品学院创造条件,开办了中青年教师计算机培训班。
4.招生与毕业状况。1952年,学校招有本科生216人,此后每年在读的本科生数逐年增长,1960年,本科生人数突破1 000人,1966年达到1 252人。1949年后,学校还面向生产实际,招收初中毕业生就读5年制的专科、高中毕业生就读3年制的专科,这两类学生在“文化大革命”前就达到1 021人;还招收水产行业的在职生进修两年制的专科,计招收235人;另有保送的水产中专师资进修两年专科,计招收238人;1959年起还开设了夜大,招收学生数达250人; “文化大革命”前,学校还接受了外国留学生338人。1969年,学校确定在校生可达2 500人左右,留学生名额为70人。农业部(61)水教字第073号批文,认为上海水产学院最大发展规模为在校生2 770人为宜。1960年,学校各系在招生中完成属于中央任务的招生140人,上海地方任务40人。
1972年,学校迁往厦门,招收3年制的工农兵学员共100人。1974年,学校10个专业全部招生。1977年,恢复本科4年学制,当时在校学生1 180人。1979年,学校迁回上海,1980年,在校学生810人,当年招生80人。此后至1996年,学校所招本科生逐年增长,1981年招生120人,1989年招收本科生304人、专科生116人,招收范围达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定向生25人,新疆少数民族学生40人)。1996年,学校招生953人,其中本科生707名,专科生246名;同年学校毕业生总数为703名。1983年,学校硕士点建立。1994年起,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4年制本科生修满规定学分,可以提前毕业;也允许延长学习年限,在6年内完成学业。
1996年,学校推出配合招生并轨改革的措施有:按不同专业收取学费,特殊专业免收学费;改善奖学金制度。先后设立六种不同的奖学金;完善贷学金制度和勤工助学制度、减免特困生学费等。并轨招生后,学校除常规招生外,还有选送生、保送生、师资保送生、定向生、体育特招生、新疆班和实践生招生等八种招生形式。招生工作力求做到有利于服务上海、有利于服务水产业、有利于服务中国大农业、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水大在毕业生择业上,不仅加强就业指导,采取登门应聘等灵活的方式,而且实行政策倾斜,鼓励沿海及内地毕业生去边远地区工作。对要求去边远地区工作的,减免其贷学金和有关费用,并给予较高金额的奖励等。
5.学校硬件建设。1913年,在吴淞炮台湾建成校舍,有教学楼一栋及阶梯教室、化学分析室、生物实验室、渔具实习工场、罐头制品实习工场等。1916年, 拥有两艘实习船。1951—1952年, 新建南、北教育楼及图书馆、运动场和学生宿舍等。国家还拨给蒸汽机拖网渔轮一艘, 定名为“水产号”。50~60年代,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教学设施及生活设施的建设, 还在上海和舟山、无锡等地分别建立淡水及海水养殖实验场。1974年, 农林部批准新建441千瓦对拖实习渔轮两艘。“文化大革命” 后, 学校的教育及科研设施建设, 有了新的发展,兴建了海渔系实验楼、图书馆书库及阅览室、新的学生宿舍等。1982—1986年, 学校还获得了两期世界银行贷款, 进行学校教育设施的建设 (485万美元), 而国内配套费达人民币817万元。学校先后改建了电子计算机房, 新建了多个淡水、海水养殖场、学校体育馆、印刷厂厂房、机械实验室及金工实习工厂、单身教工宿舍; 1987年,水大拥有淡水养殖场31.4公顷; 80年代, 还新建了生态实验楼和加工实验楼; 学校拥有三艘实习渔轮;90年代以来, 除农牧渔业部贷款投资50万元, 支持水大建特种饲料加工厂外, 又新建了远洋渔业培训楼、理化大楼及研究生楼, 并成立了 “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995年, 建造了一幢食品加工楼。1996年, 对全校基础实验室进行改建。

☚ (二) 上海农学院   二、中等农业教育 ☛
000099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