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第一阶段(1950—1965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第一阶段(1950—1965年) (一)第一阶段(1950—196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县以下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有极少数民间中医在农村行医,农民无医无药。内地山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鼠疫、霍乱、疟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猖獗流行。传染病发病率高达4069/10万;农民的健康水平极为低下,人均期望寿命仅35岁,孕产妇死亡率1500/10万,婴儿死亡率高达319‰。1950年3月,云南省军管会接管了全省的医疗卫生单位。全省医药卫生工作人员,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克服艰难险阻,认真执行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卫生工作要“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并在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发展生产,巩固边疆,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导下,着重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工作。许多地方和部队医药卫生工作人员,深入边疆农村和边防哨卡,送医送药,为各族人民和边防部队防病治病,引导各族群众改变不利于健康的陈规陋俗。在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卫生工作的同时,内地广大农村的卫生工作也得到发展。在短短的几年内,各县相继建立了医疗卫生机构。在边疆民族地区和内地高寒山区的县以下的区级政权所在地,建立了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医疗卫生组织;在内地一般地区县以下的区级政权所在地,组建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联合诊所。据统计,到1957年,全省所有的县都建立了卫生院(以后改称县人民医院),许多县级政权建立了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区级政权所在地的医疗卫生单位从空白发展到1 151个。在这段时间内,云南广大农村在中央、西南区以及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的支持和帮助下,对严重危害云南各族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多发病,开展了空前规模的调查和防治活动,并建立了关于鼠疫、疟疾、血吸虫病的防治和科研机构。经过持续不断的工作,多年来危害各族人民的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全省消灭了人间鼠疫,天花、疟疾得到控制;其他多种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下降。这是云南医疗卫生工作发展迅速、顺利的时期。 ☚ 一、发展历程 (二)第二阶段(1966—1977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