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业科技成果
1.“郑州683”小麦品种的选育。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碧玛1号×南大2419) F3为母本,阿玛为父本杂交于1968年育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主要优点为耐旱、抗干热风、稳产,适宜于河南省中南部中低肥力地区种植,一般亩产200~300公斤,比阿夫增产10%,比丰产3号增产13.4%,年最大推广面积达33.33万公顷,1982年被河南省农作物品审会评为省中南部旱平地最佳推广品种之一。
2.高产小麦品种“百农3217”。由河南省百泉农业专科学校于1975年育成,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该品种杂交组合为[ (阿夫×内乡5号) F1×咸农39] F2×(西农64 (4) 43选系2×偃大24) F1。丰产、稳产、适应范围广。一般亩产300~400公斤,最高可达607公斤。1977—1979年河南省北中部高肥水区域试验,产量居首位,平均亩产450.3公斤,较对照种郑引1号增产16%。是黄淮地区80年代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在河南及邻近省常年种植面积达200多万公顷,1977—1988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 208.4万公顷,总增产小麦800 262.9万公斤。
3.河南省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技术规程。由河南农业大学主持完成,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研究依据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受遗传特性和生态环境制约的理论,通过对地形、土壤、气候、种植制度、肥水条件等生态因子的分析,将河南省小麦产区划分为十大生态类型区。并针对各类型区的生态特点和限制因素,制定了各具特色的一整套栽培技术规程,对小麦生产实施分类指导。1985年以来,全省年推广面积达200万公顷以上,亩增产小麦30公斤左右。
4.小麦矮秆丰产种质资源6609及衍生系的创造与利用。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完成,199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该所于1966年选择双亲均携带Rht8、Rht9矮秆基因的中高秆材料——丰产3号与郑州5号有性杂交,扩大F2群体,超亲选择出矮秆、丰产种质资源6609及衍生系7020-0-1。20年来应用6609及衍生系育成偃师4号等9个矮秆、半矮秆高产新品种。6609已列入1976—1986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目录。
5.大面积持续稳产高产小麦品种豫麦2号。由宝丰县农业试验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于1977年育成,1983年省农作物品审会正式命名,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品种具有综合性状好,耐病性强、适应性广、高产稳产优质等优良特性。1980—1983年本省和黄淮南片104个点片试验,平均亩产421公斤,居首位。1981—1984年264点次示范,面积496公顷,平均单产400公斤,较对照增产14.8%。1984年全省及黄淮5省麦区推广面积80万公顷,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322.28万公顷。在育种上也是一个株型理想、丰产稳定性好、配合力强的优良亲本,先后育成38个品系。
6.豫麦18号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由豫西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完成,1992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豫麦18号系用郑州761做母本,偃师4号做父本,经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而成,1990年经省审定并命名。该品种具有秆矮抗倒,早熟落黄好,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1986—1990年先后28次参加地市、省和黄淮区试及省生产试验,平均较对照增产3.7%~25%。1991—1995年万亩高产示范平均亩产分别为493、506、520、511公斤。1990—1995年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408万公顷,共增产小麦21.87亿公斤。
7.小麦新品种豫麦17的选育与推广。由河南省内乡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1年完成,1993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品种采用偃大7406做母本,南阳75—6做父本,有性杂交育成,1990年河南省审定命名。经南阳地区和河南省黄淮麦区21个组别试验,平均较对照增产11.6%,千粒重变幅小,稳定性好,适应范围广,综合抗性强,品质好,特早熟。1991年推广面积达54.33万公顷。
8.大面积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麦13号(郑州891)。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百农3217为母本,9612-2为父本杂交,于1989年育成,1989、1992年分别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审定并命名,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品种具有增产幅度大,稳产性能好,抗条锈病、抗寒、耐旱、早熟等特点。1988—1991年先后参加河南省区试、黄淮南片大区区试和河南省生产试验,表现稳定增产,四年120点次平均较对照种豫麦2号增产10.2%。大面积示范连年出现百亩500公斤高产块和万亩450公斤丰产方。近年来已成为河南省高产开发区早、中茬主导品种,并被列入国家重点扩繁品种,1990—1994年累计推广面积达309.83万公顷,新增产量13亿公斤。
9.高产多抗矮秆半冬性小麦新品种GS豫麦21号。由河南省周口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1992、1994年先后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审会审定,199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品种是我国集高产多抗、矮秆半冬性于一体并大面积推广的第一个国审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组合是:百农791/豫麦2号∥鲁麦1号/偃师4号。突出特点为高产潜力大,适应范围广,矮秆抗倒,抗病,抗寒,抗干热风,品质较好。适于豫中北、皖北、苏北等省区早中茬、中高肥水地力种植。到1994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74.44万公顷,其中河南省为96.67万公顷,占全省早中茬面积29%。
10.玉米优良自交系“矮金525”及杂交种“新单1号”。由河南省新乡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先后于1956年和1963年育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矮金525自交系(矮玉米×金皇后)是我国主要优良自交系之一,配合力高,用其做亲本之一选育的杂交种有新单1号、郑单1号、群单105、豫农704、桂单12、泰单71、新单6号、周单4号、辽单14等25个。累计推广面积达2 000多万公顷。新单1号(矮金525×混517)产量高,品质好,1963—1964年试验平均亩产332.9公斤,较对照种新双1号增产20.3%,最高单产达615.7公斤。在豫、冀、鲁、陕等十几个省累计推广面积达1 000多万公顷,是我国第一个直接将单交种用于生产的杂交种。
11.新双1号玉米。由河南省新乡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9年育成,1978年获河南省科学大会奖。
新双1号组合为(矮154×小金131 ) ×(威591×威153)。该品种早熟、高产、抗病,一般亩产240.9公斤,较对照种百杂6号增产29.9%。河南、山东等十多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达666.67万公顷,是我国第一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双交种。
12.优良玉米杂交种 “郑单二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于1969年育成,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该杂交种(塘四平头×获白)1973年及1974—1975年分别参加河南省和全国北方夏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分别为394公斤和384.4公斤,均居首位,较对照种新单一号分别增产24.3%和42.6%。1974年在河南省博爱县上庄大队,3.1公顷夏玉米高产田创造了平均亩产676.5公斤的高产纪录。1979年全省种植面积达79.26万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40%以上。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1 133.33万公顷。
13.玉米优良杂交种 “豫农704”。由河南农学院玉米研究室于1969年以二南24自交系做母本,矮金525做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74年定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该品种高产、稳产、抗病、优质。1974、1975年两年参加河南省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均居第一位。1975—1978年参加河南省玉米优良杂交种多点大区产比试验,均较对照种郑单2号增产10%左右,最高亩产可达600公斤左右。在鲁、川、鄂、冀、沪等省市推广约46.67万公顷。
14.异地培育的研究及其在作物育种和种子生产中的应用。由河南农业大学完成,199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将北方育种材料送到南方,进行异地培育,可使育种年限缩短一半,且利用该法选育的自交系,其农艺性状、配合力与在北方就地选育基本相同。20多年来,全国北种南育先后育成了一大批自交系和十几个优良单交种,使杂交种迅速普及推广,加快了品种更新周期。
15.玉米姊妹系与改良单交的选育研究及应用。由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主持完成,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研究采用遗传背景相近而有关杂种优势基因略有差异的两个姊妹系杂交产生的“姊妹种”,代替生活力严重衰退的自交系做母本,与另一没有亲缘关系的自交系做父本杂交生产改良单交种,使制种产量大幅度提高,比一般单交增产46.35%,改良单交种比对应单交种增产4.74%。1987—1992年累计制种6.16万公顷,累计推广改良单交种617.74万公顷,已在河南等12个省区推广。
16.谷子新品种 “豫谷1号”。由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日本60日做母本,土龙做父本杂交,于1979年育成,1983年审定命名,1988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该品种丰产性能好,抗倒能力强,适应范围广。1980—1983年地区,省及华北区三级五次区试产量居第一位,被誉为华北地区最佳良种。肥水地一般亩产300~450公斤,最高亩产570公斤,旱薄地亩产200~250公斤,大连春谷区最高亩产556公斤。1982年引种到全国24个省(区)市,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达187.31公顷。
17.高产早熟多抗甘薯新品种GS豫薯6号选育。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1991、1993年分别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农作物品审会审定,1994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品种是河南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甘薯品种。1985—1990年先后经河南省区域试验和河南省生产试验与示范,平均鲜薯产量较对照种徐薯18增产15.1%,1990—1991年全国北方薯区区试鲜薯平均增产18.1%。适宜于北方夏薯区种植。1991—1993年累计推广16.81万公顷。1993年河南省种植面积达11.67万公顷,覆盖面积达15%以上。
18.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豫豆2号的选育和示范推广。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87年主持完成,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豫豆2号组合为 “品系7104-3-1-31”×滑县大绿(青)豆。1985、1989年分别通过河南省和国家审定。1976—1986年先后完成了158次省和国家各级试验和示范,最高单产250公斤,平均亩产143.65公斤,比对照增产18.45%。该品种以其高产、优质、大粒、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等突出特点,迅速推广至全国7个省市,成为河南省主要当家品种和全国三大品种之一,省内外推广面积累计达200万公顷。
19.高产、多抗、优质夏大豆新品种豫豆6号。由河南省周口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7608做母本,74608做父本杂交育成,1988年省农作物品审会审定命名,1991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该品种1985—1988年参加省及黄淮海南片品种区试,产量均居首位。据三年58点次统计,平均亩产172.23公斤,较对照种“跃进5号”增产29.8%。蛋白质含量为44.27%,脂肪含量19.13%。适于黄淮地区大面积种植,1986—1990年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达55.5万公顷。
20.高产优质抗病窄叶型大豆新品种GS豫豆8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80年在利用美国尖叶种质培育亲本基础上,经8年12个世代选育而成,1988年通过省级审定,1990年国家品审会命名,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品种1983—1990年152点次试验,平均亩产162.44公斤,较“跃进5号”增产21.2%,较豫豆2号增产13.1%,最高单产达292.5公斤。蛋白质含量43.91%,脂肪20.64%。农业部及河南省将其列为“八五”重点推广品种。1992年推广面积20.83万公顷,占全省大豆面积40%。省内外累计推广78.04万公顷。
21.河南79棉花。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徐州58×乌干达4号杂交育成,1980年获农牧渔业部一等奖。
该品种1979年省区试和黄淮区试,皮棉平均单产分别比徐州142增产22.1%和16.7%。株型松散、枝叶疏朗、透光性好,桃病较轻,品质较好,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瘠薄、耐盐碱。1978—1984年全省累计推广达160万公顷,1983年种植42.67万公顷,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3.8%。
22.丰产优质棉花的栽培技术规范研究。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持完成,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目研究了实现棉花丰产优质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及地膜覆盖栽培、麦棉套种和盐碱地保全苗促早发等项植棉技术。并依据不同棉田类型,组装成三种产量水平的技术规程,在全省推广应用。推广面积占全省棉田的70%以上,使皮棉单产由30~40公斤稳定在50公斤左右。
23.河南省盐碱地植棉增产技术开发研究。由河南农业大学主持完成,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研究根据盐碱土特征,分区分类型制定老沟种植、育苗移栽、钵苗围肥、地膜覆盖、深翻压草、灌水淋盐、增施磷肥、种植绿肥、选用良种等配套技术,指导盐碱地科学植棉。示范区亩产皮棉由过去20~30公斤迅速提高到50公斤以上,部分示范田超过100公斤。1983—1987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8.75万公顷。
24.棉花纤维发育生理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持完成,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研究从棉花纤维发育生理入手,弄清了棉花纤维发生发育的生物学规律。并运用多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以影响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农艺措施为对象,分年布点试验建模,组装成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益规范化栽培模式,为棉花生产提供最优决策方案。经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效益。
25.夏棉高产优质配套技术研究与利用。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持完成,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研究为解决河南省人增地减,粮棉争地的突出矛盾,在分析光、热、水、土资源基础上,进行了改春棉一年一熟为麦棉连作两熟的试验,成功地研究出了“早、密、控、肥、管”夏棉优质高产的配套技术及其相应的技术指标体系。1987—199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37.33万公顷。该项技术适于黄淮地区推广应用。
26.早熟丰产优质抗病短季棉新品种豫棉9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中抗5号与中棉10号和中棉14号进行复合杂交选育而成,1993年经省和国家农作物品审会审定命名,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品种在1989—1992年91点次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平均亩产57.5公斤,较对照种中棉16号增产10.2%~12.4%。纤维品质达国家“八五”攻关指标。1994年全省种植面积20万公顷,占夏棉总面积40%。山东等邻省引种300万公斤,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27.豫花1号花生品种的选育及开发利用。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持完成,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豫花1号为该所杂交选育的一个适应性强、高产稳产、品质好、适宜出口的花生优良品种。该品种果型整齐,百果重250克,百仁重100~110克,油分含量53.8%。1979—1984年全省花生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均居第一位,比对照增产10%以上,夏播(麦套)亩产达450公斤,春播650公斤。至1989年全省推广22.52万公顷,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2%,累计推广达86.67万公顷。鲁、冀、晋、陕、皖、苏、鄂等省种植面积均在6.5万公顷以上。
28.高产早熟大果花生新品种豫花3号选育。由河南省开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濮阳77-2×7704杂交于1992年育成,1993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品种集高产、早熟、大果于一体,荚果整齐,达出口特级果标准,耐盐碱。在豫、皖两省及全国试种,较豫花1号、徐州68-4分别增产11.84%和6.8%。在豫、冀、皖等省72个县已累计推广3.53万公顷。
29.豫油1号(甘蓝型“51”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主持于1985年育成,1986年通过省级审定并命名,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品种1983—1985年省级区试产量幅度为100~215.6公斤,平均单产154.7公斤,较单低油菜410增产9.4%,居全国第一。大面积示范平均单产138.2公斤,较普通品种增产29.3%。芥酸含量小于1%,硫甙含量小于0.2%。1986年河南省推广面积达3.33多万公顷,皖、鄂、陕、湘、贵、浙、沪等省市也已大量引进种植。
30.芝麻基因雄性不育系MS86-1及杂交种豫芝9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完成,199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该项研究在原始雄性不育种质资源基础上,通过综合改良和不育基因转育等措施,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芝麻基因雄性不育系ms86-1,研制出应用不育系生产杂交种的制种技术。用ms86-1×丹巴格配制的杂交种豫芝9号,经三年区域联合试验、一年生产试验和一年四省联合示范,平均亩产分别为74.77、87.32和93.30公斤,均较对照种增产显著。该杂交种适于江淮芝麻产区及鲁、晋南、陕中、川北等地种植。
31.优质烟草技术系列研究。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完成,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通过对优质烟草与土壤,烟草不同生态区域施肥,烟草旱地微集水、保水工程,综合微量元素FTE与FZM,核技术及优质卷烟技术等六大优质烟草技术系列的研究,建立了优质烟草生产的完整技术体系,为优质烟草生产发展和优质卷烟研制开发创出了一条新路。
32.烤烟高抗赤星病种质资源“净叶黄”的选育与利用。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完成,199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经多种条件下接种鉴定,“净叶黄”高抗赤星病,大量正、反交和自交、回交测验表明,其抗赤星病性能受显性基因控制,凡与“净叶黄”杂交的组合,F1均表现出对赤星病具有一定抗性。20多年来利用“净叶黄”做亲本已培育出烤烟品种11个,并被编入《中国烟草品种资源目录》,入国家库长期保存利用。
33.韭菜新品种791的培育和推广。由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完成,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品种以川韭为材料,选择优良单株,进行品种内杂交,经混合选择育成,具有高产、优质、抗寒、适应性广、商品性状好等特点。单株平均重6克以上,最大重43克,叶宽1厘米左右,年亩产10 000公斤,全国区试较川韭增产20%以上。1984~1988年在全国各省区建立良种基地53.33多公顷,生产良种10万多公斤,已推广至全国821个县市,种植面积达0.67万公顷。
34.多抗高产优质新品种 “豫番茄2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1994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审会审定命名,1995年获河南省星火一等奖。
该品种主要特性为:生长势旺,坐果力强,丰产性好,果大圆正,质优味佳,商品外观好,抗病性强,适应范围广。经多年多点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平均亩产一般在5 000公斤以上。推广面积已达0.47万公顷,成为河南省中晚熟番茄的主栽品种。
35.牡丹优良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及开发应用。由河南农业大学主持完成,1993年获国家星火三等奖。
该项研究通过大量天然杂交实生植株连续7年的反复选择及重点扩繁,选育出具有株型丰满、花型优美、瓣多色艳、味香花期长、抗性强等遗传特性,并适于盆栽、切花等多种用途的15个牡丹优良新品种。经数年示范推广、开发应用及商品化生产,共繁育种苗30万株,培养切花24万支,远销京、沪、粤等地并出口日、美、法等国及港澳地区。
36.棉花红蜘蛛系列研究及河南棉虫综合治理示范。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完成,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项目深入研究了棉花红蜘蛛生物学特性和田间发生规律,并依据历年气象及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建立了计算机预报系统。同时还对其他主要棉花害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损失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制定出棉花不同生育期的防治指标和综合治理措施。1986—1992年全省累计示范面积达13.44万公顷,累计增收皮棉1 997.4万公斤。
37.高效新农药 “40%灭抗铃乳油”的研究与利用。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1993年完成,1994年获河南省星火一等奖。
40%灭抗铃乳油属高效杀虫螨剂,其特点是防效高,安全,有较强的杀虫卵作用,虫螨兼治。经试验和示范推广应用,对抗性棉铃虫防效在90%以上,对卵防效达90%~100%,并可兼治棉蚜和红蜘蛛。在黄淮棉区60余县市推广应用面积达640万亩次。
38.河南省土壤资源及其应用。由河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主持完成,1995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研究自1979年开始,历时14年,组织1.3万人,通过对150余万个数据的处理,首次查清了河南省土壤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成土特点、形态特征、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利用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改良和有效利用的途径和措施。建立了河南省土壤资源数据库。同时,推广配方施肥0.13万公顷,施用微肥每年均在200万公顷以上。阶段性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区化及农业区域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