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中国室名大辞典︱附录 附录 房屋泛称名词 厂(hǎn) 山崖石穴。《说文·厂部》:“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清李恕有“一如厂”。又同“庵”。清姚慰祖有“晋石厂”。 乡 基层行政区划单位。《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五州为乡,使之相宾。”《论语·雍也》:“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引申泛指处所、地区。《诗经·小雅·采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清吴骐作有《〈白云乡遗稿〉序》。 厅 厅事的省称。古代官府办公的地方。《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出行之后,所坐厅事屋栋中折。”南朝梁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谨诣厅奉白笺谢闻。”后亦用以称私宅的堂屋。《魏书·夏侯道迁传》附夏侯夬:“忽梦见征虏将军房世宝来至其家,直上厅事,与其父坐,屏人密言。”亦称会客的房间。《齐民要术·种梧桐》:“移种于厅斋之前。”宋满中行有“碧莎厅”,明林如渊有“松厅”。 仓 本指贮藏谷物的处所。《说文·仓部》:“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诗经·小雅·楚茨》:“我仓既盈,我庾维亿。”又《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国语·越语下》:“除民之害,以避天殃,田野开辟,府仓实,民众殷。”三国吴韦昭注:“货财曰府,米粟曰仓。”后泛指藏物的建筑物。清纪映钟有“补石仓”。 处 居住,栖息。《墨子·节中用》:“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引申指处所、地方。《广韵·御韵》:“处,处所也。”《史记·五帝本纪》:“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明谢伯礼有“归耕处”,姚绶有“会心处”。 台 高而上平的方形建筑物。《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传:“四方而高曰台。”宋司马光有“见山台”,王南美有“钓月台”,元苏天爵、谢仲允有“舒啸台”。 庄 四通八达的大路。《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晋杜预注:“积于六轨之道。”后指乡村别墅、庄园。唐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之二:“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宋洪迈有“云竹庄”。 关 闭门的横木,即门栓。《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亦代称门。《周易·复卦》:“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引申指房屋。明田致平有“梦觉关”。 宇 屋檐。《周易·系辞下》第二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引申指房屋、住处。战国楚屈原《招魂》:“高堂邃宇。”汉王逸注:“宇,屋也。”《国语·周语中》:“使各有宁宇。”宋方准有“道山之宇”,张镃有“碧宇”。 宅 房屋。《玉篇·宀部》:“宅,人之居室曰宅。”《周易·剥卦》:“上以厚下安宅。”《尚书·多方》:“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亦指住所、居住的区域。《尚书·洛诰》:“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孔传:“召公先相宅,卜之,周公自后至,经营作之。”清高铨有“五亩之宅”。 坛 本指祭场。在平地上用土筑的高台。《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产相郑伯以如楚,舍不为坛。”又《哀公元年》:“室不崇坛。”亦指庭院。《淮南子·说林训》:“腐鼠在坛。”汉高诱注:“楚人谓中庭为坛。”明王鑨有“红药坛”。 坊 街道里巷的通称。《说文新附·土部》:“坊,邑里之名……古通用埅。”《北史·魏诸宗室传·拓跋祯》:“淮南人相率投附者三千余家,置之城东汝水之侧,名曰归义坊。”唐白居易《寄张十八》诗:“迢迢青槐街,相去八九坊。”亦指别屋。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屯坊列署,三十有二。”唐李善注引《声类》曰:“坊,别屋也。”《新唐书·百官志二》:“园苑有官马坊,每岁河陇群牧进其良者以供御。”宋李仲宁有“琢玉坊”,朱协、朱昂有“东西致政坊”。 村 本作邨。村庄,村落。《广韵·魂韵》:“村,墅也。”《集韵·魂韵》:“村,聚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唐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穷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元刘埙有“水云村”,清梁逸有“红叶村”。 轩 楼板。战国楚宋玉《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汉王逸注:“轩,楼版也。”泛指房屋。《后汉书·延笃传》:“夕则消摇内阶,咏《诗》南轩。”后多指以敞朗为特点的建筑。宋魏衍有“曲肱轩”。 园 种植花木菜蔬的地方,周围垣篱。《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晋陶渊明《咏贫士》诗之二:“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亦指游憩观赏的地方。《汉成阳令唐扶颂》:“白菟素鸠,游君园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宋司马光有“独乐园”,明鲁铎有“己有园”。 别墅 本宅外另建的游息处所。也称别业、别第、别馆。《晋书·谢安传》:“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元耶律铸有“方湖别业”,明杨君原有“太平别业”,清萧涵有“匠翘别墅”。 庑 堂下周围的屋子。《说文·广部》:“庑,堂下周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建芳馨兮庑门。”宋朱熹集注:“庑,堂下周屋也。”按此当指走廊。亦指大屋。《释名·释宫室》:“大屋曰庑。”《管子·国蓄》:“夫以室庑籍,谓之毁成。”唐尹知章注:“小曰室,大曰庑。”晋左思《蜀都赋》:“千庑万室。”亦泛指房屋。《广雅·释宫》:“庑,舍也。”《管子·七臣七主》:“台榭相望者,亡国之庑也。”宋王彦材有“梅庑”。 庐 田间小屋。《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上古庐屋用于接待宾客。《周礼·地官·遗人》:“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亦用于守墓。《荀子·礼论》:“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宋刘徽之有“昼偃庐”。 库 本指收藏兵甲战车的屋舍。《说文·广部》:“库,兵车藏也。”《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礼记·曲礼下》:“在库言库。”汉郑玄注:“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后泛指收藏钱粮物品的房屋。《释名·释宫室》:“库,舍也,物所在之舍也,故齐鲁谓库曰舍也。”《管子·治国》:“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明王穉登有“青箱库”,清李盛铎有“延昌书库”。 间 空隙。《说文·门部》:“间,隙也。”引申指中间。《广韵·山韵》:“间,中间。”泛指处所。《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又为量词。一室曰一间。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之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元释西山有“云半间”,明朱一是有“十亩之间”。 社 祭祀土地之神的地方。《礼记·郊特牲》:“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引申为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二十五家为社。《说文·示部》:“社……《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又方六里为社。《管子·乘马》:“方六里,名之曰社。”元代五十家为社。明张盛治有“枌榆社”,余德有“芙蓉社”。 所 处所,《诗经·郑风·大叔于田》:“袒裼暴虎,献于公所。”亦用作房屋计量词。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元邱锷有“半方所”,明刘彦英有“畏所”。 舍 本指旅馆。《周礼·天官·冢宰》:“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庄子·说剑》:“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引申为居室。《礼记·曲礼上》:“将适舍,求勿固。”唐孔颖达疏:“舍,主人家也。”清谢崧岱有“一得小舍”。 庖 厨房。《说文·广部》:“庖,厨也。”清王筠句读:“《孟子》始有厨字,是周初名庖,周末名厨也。”《诗经·小雅·车攻》:“大庖不盈。”《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又:“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清陈经有“寒庖”。 郊 城外,野外。《周易·小畜卦》:“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诗经·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宋李晋寿有“乐郊”。 房 住室。正室左右为房。《尚书·顾命》:“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大戴礼记·诸侯迁庙》:“脯醢陈于房中。”后泛指房屋,房间。《广雅·释宫》:“房,舍也。”《庄子·知北游》:“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宋吴仲恭有“乐闲山房”,明林庭挥有“曲密之房”。 居 居住。《周易·系辞下》第二章:“上古穴居而野处。”清何顺之有“一日必葺之居”,郭以庆有“方竹居”。 陔 台阶。《玉篇·阜部》:“陔,阶也。”亦谓田埂。晋束晳《补亡诗》:“循彼南陔,言采其兰。”以“陔”名室本此。清谢道承有“小兰陔”。 垞 土丘。唐王维《南垞》诗:“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清陈乔森有“亭榕垞”。 巷 里中的道路。《周易·睽卦》:“遇主于巷。”《诗经·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巷无居人。”引申指居住的房宅。《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明释无学有“单丁巷”。 栏 栏杆。南朝梁王筠《奉和皇太子忏悔应诏》诗:“睿艳似烟霞,栏杆若珠琲。”唐李绅《宿扬州水馆》诗:“闲凭栏干指星汉,尚疑轩盖在楼船。”亦称“栏楯”。《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百金之子不骑衡”南朝宋裴骃集解引三国魏如淳曰:“衡,楼殿边栏楯也。”唐司马贞索隐:“《纂要》云:宫殿四面栏,纵者云槛,横者云楯。”又称“栏槛”。《后汉书·爰延传》:“昔朱云廷折栏楯,今侍中面称朕违,敬闻阙矣。”后亦以代称房屋。明谭贞默有“绿丝栏”。 亭 本指道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处所。《说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后多指林园中一种有顶无墙的建筑物。供人休息与观赏。唐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宋欧阳修有“醉翁亭”。 庭 正室,厅堂。《说文·广部》:“庭,宫中也。”清段玉裁注:“宫者,室也,室之中曰庭。”《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宋邢昺疏:“夫子曾独立于堂,鲤疾趋而过其中庭。”《礼记·檀弓上》:“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汉郑玄注:“寝中庭也。”清刘松涛有“亦谢庭”。 闺 室内小门。《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公羊传·宣公六年》:“赵盾已朝而出,与诸大夫立于朝,有人荷畚自闺而出者。”引申指内宅,内室。《礼记·乐记》:“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汉枚乘《七发》:“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清叶金支有“安神闺房”。 阁 矮小的楼。用于藏书,亦供游息眺望。《淮南子·主术训》:“高台层榭,接屋连阁。”《汉书·扬雄传》:“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亦指内室。《乐府诗集》卷二五《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床。”明毛晋有“汲古阁”。 室 房间,内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左右两侧称房。《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礼记·问丧》:“入门而弗见也,上堂又弗见也,入室又弗见也。”亦引申泛称房屋住宅。《诗经·小雅·斯干》:“筑室百堵,西南其户。”《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旧题唐刘禹锡(应是崔沔)有“陋室”,清钱林有“乐与饼室”。 屋 本指半地穴式住室建筑的顶部覆盖。《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谷梁传·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晋范宁注:“屋者,主于覆盖,明庙不都坏。”《淮南子·主术训》:“是故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引申泛指房舍。《说文·尸部》:“屋,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周易·丰卦》:“上六,丰其屋。”宋君中有“六香吟屋”,清周梦颜有“蔀屋”。 院 围墙。《广雅·释宫》:“院,垣也。”《玉篇·阜部》:“院,周垣也。”《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巷相直为院,宇相直者不为院。”引申指有围墙的房屋。《广韵·線韵》:“院,垣院。”《增韵·線韵》:“院,谓庭馆有垣墙者曰院。”《字汇·阜部》:“院,宅也,室也。”《旧唐书·李愬传》:“唯愬六迁大镇,所处先人旧宅一院而已。”元刘孟元有“竹易吟院”。 圃 种植花木果蔬的园地。《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毛传:“圃,菜园也。”《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二曰园圃,毓草木。”汉郑玄注:“树果蓏曰圃。”宋朱长文有“乐圃”。 斋 本指斋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前不饮酒,不茹荤,沐浴别居,清心寡欲,以示虔敬。《论语·述而》:“子之所慎:斋、战、疾。”《庄子·人间世》:“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后因以称斋戒之处。《国语·周语上》:“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引申泛指房屋。《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孙绰赋《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见止足之分。斋前种一株松,恒自手壅治之。”宋陈九言有“三益斋”,又欧阳修有“画舫斋”。 家 家庭,家族。《诗经·周颂·桓》:“克定厥家。”汉郑玄笺:“能定其家先王之业。”《墨子·尚同下》:“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亦指落户安居。《史记·陆贾传》:“以好畤田地善,可以家焉。”宋顾逢有“五字田家”,元韩谔有“有竹人家”。 宧 房屋的东北角。《尔雅·释宫》:“东北隅谓之宧。”清郝懿行义疏:“按‘宧’与‘颐’同。《释诂》‘颐’训‘养’也。云‘食所居’者,古人庖厨食阁皆在室之东北隅,以迎养气。”《说文·宀部》:“宧,养也。室之东北隅,食所居。”清庄述祖有“珍艺宧”,张廷诰有“风山宧”。 宭 群居。《说文·宀部》:“宭,群居也。”毛际盛述谊:“钱少詹事说即《礼记·曲礼》‘群居五人’之群。”清邹安有“两敦盖宭”。 堀 洞穴。同“窟”。《说文·土部》:“堀,突也。”清段玉裁注:“突为犬从穴暂出,因谓穴中可居曰突,亦曰堀,俗字作窟。”《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明张辅有“月崛”。 堂 坛。人工筑成的方形土台。或指屋基。《玉篇·土部》:“堂,土为屋基也。”《尚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孔传:“子乃不肯为堂基,况肯构立屋乎?”《礼记·檀弓上》:“吾见封之若堂者矣。”汉郑玄注:“堂,形四方而高。”亦指前室。后世也称正寝为堂。《说文·土部》:“堂,殿也。”清段玉裁注:“许以殿释堂者,以今释古也。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尚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南朝梁皇侃疏:“窗、户之外曰堂,窗、户之内曰室。”唐李龟年、裴度有“绿野堂”。 龛 容纳、盛受。汉扬雄《方言》卷六:“龛,受也……扬、越曰龛。”引申称供奉神佛、神位的石室或小阁。南朝陈江总《摄山栖霞寺碑》:“大同二年,龛顶放光。”唐杜甫《山寺》诗:“野寺根石壁,诸龛遍崔嵬。”借喻空间较小的窟穴或房屋。宋范成大《冬舂行》:“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新香。”清张金鉴有“礼塔龛”,百龄有“守意龛”。 馆 本指客舍。《说文·食部》:“馆,客舍也。”《诗经·郑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唐孔颖达疏:“馆者,人所止舍。”后泛称住宅。《孟子·告子下》:“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汉司马相如《上林赋》:“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宋方岳有“归来馆”。 庵 圆顶草屋。《释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又谓之庵。”《广韵·覃韵》:“庵,小草舍也。”《集韵·覃韵》:“庵,圜屋曰庵。”晋葛洪《神仙传·焦先》:“居河之湄,结草为庵。”亦泛指房屋。《广雅·释宫》:“庵,舍也。”唐释怀素有“绿天庵”,宋陆游有“老学庵”。 庼 小厅堂。《说文·高部》:“[[!NB124]],小堂也。庼,[[!NB124]],或从广,顷声。”清段玉裁注:“庼,元次山?桖[[#830F]]庼,宋人多谓庼即亭字,非也。今按可读如今之厅。”亦称瓜屋。《集韵·劲韵》:“?冑A,瓜屋也,或作庼。”亦指屋侧。《集韵·清韵》:“庼,屋侧也。”清范锴有“花笑庼”。 廊 室外有顶的过道或堂下四周的廊屋。《韩非子·十过》:“大风至,大雨随之,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坐者散走。”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史记·窦婴列传》:“所赐金,陈之廊庑下。”《汉书》本传注:“廊,堂下周屋也;庑,门屋也。”清王朝忠有“护花廊”。 巢 鸟窝。《说文·巢部》:“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周易·旅卦》:“鸟焚其巢。”巢为鸟的栖息处,借喻人的简陋住处。《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风俗通·丘部》:“尧遭洪水,万民皆山栖巢居,以避其害。”宋陆游有“书巢”,明沈鲤有“四鸠巢”。 堪 地面突起处。《说文·土部》:“堪,地突也。”清段玉裁注:“地之突出者曰堪。”通“龛”,盛受。陈放东西的壁坎或石室。汉扬雄《方言》卷一二:“堪,载也。”《广雅·释诂三》:“堪、龛、受,盛也。”堪(龛)专指供奉神佛的石室或柜子。借喻空间较小的窟穴或房屋。近代罗振玉有“六经堪”。 厨 厨房。《说文·广部》:“厨,庖屋也。”《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唐王维《郑果州相过》诗:“中厨办粗饭,当恕阮家贫。”借用同“橱”。宋王柏有“怀古厨”“四友厨”。 厦 大屋。《集韵·马韵》:“厦,大屋。”汉扬雄《太玄·彊》:“柱不中,梁不隆,大厦微。”又卢谌《感交》诗:“大厦须异材,廊庙非庸器。”晋左思《魏都赋》:“厦屋一揆,华屏齐荣。”亦指厢房。清陈[[!NB031]]有“虱我厦”。 筑 本指捣土用的杵。《广雅·释器》:“筑谓之杵。”捣土使坚实,引申指建造。《诗经·大雅·绵》:“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又引申泛称居室。唐杜甫《畏人》诗:“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明李元弼有“江皋小筑”。 寓 寄居。《说文·宀部》:“寓,寄也。”《孟子·离娄下》:“无寓人于我室。”引申指住所,居处。《国语·周语中》:“国有郊牧,疆有寓望。”三国吴韦昭注:“境界之上,有寄寓之舍,候望之人也。”《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爱敬饬尽,命赐备厚。”明曾孟鼎有“随所寓”。 窝 鸟兽昆虫的巢穴。唐张仁溥《题龙窝洞》诗:“折花携酒看龙窝,镂玉长旌俊彦过。”元佚名《水仙子·春日即事》曲:“鱼鳞玉尺戏晴波,燕嘴芹泥补旧窝。”喻居住之处。《宋史·邵雍传》:“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 窗 本指天窗。《说文·囱部》:“囱,在墙曰牖,在屋曰囱……窗,或从穴。”汉王充《论衡·别通》:“开户内日之光,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凡人居房屋皆设窗牖,因以代称房屋。宋陈著有“交翠窗”。 肆 集市贸易场所、作坊。《周礼·天官·内宰》:“正其肆,陈其货贿。”《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亦指止宿之处、房屋。《玉篇·長(长)部》:“肆,次也。”《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汉郑玄笺:“襄,驾也,谓更其肆也。”唐孔颖达疏:“肆,谓止舍处。”唐杜甫《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诗:“我行洞庭野,欻得文翁肆。”元倪文宝有“正心肆”。 楹 厅堂的前柱。也泛指柱子。《说文·木部》:“楹,柱也。”《左传·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宫楹。”晋杜预注:“楹,柱也。”又计算房屋单位称楹。屋一列为一楹。《正字通·木部》:“楹,量度屋数亦曰楹,一列为一楹。”《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楹。”清汪椿有“三式书楹”。 楼 两层以上的房屋。《说文·木部》:“楼,重屋也。”《史记·封禅书》:“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丈,辇道相属焉。”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宋卢登父有“天边风露楼”。 寝 本指睡卧。《诗经·小雅·斯干》:“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引申指寝宫、卧室。《左传·昭公十八年》:“子大叔之庙在道南,其寝在道北。”亦指君王的宫室。《周礼·天官·宫人》:“宫人掌王之六寝。”后泛称主屋。明赵宧光有“蝴蝶寝”。 窠 泛指动物栖息之所。《说文·穴部》:“窠,穴中曰窠,树上曰巢。”汉王充《论衡·辨祟》:“能行之物,死伤病困,小大相害,或人捕取以给口腹,非作窠穿穴有所触,东西行徙有所犯也。”引申指矮小简陋的住房。宋刘子翚《策杖》诗:“空田依垅峻,断稿布窠匀。”又辛弃疾《鹧鸪天·三山道中》词:“抛却山中诗酒窠,却来官府听笙歌。”宋刘震孙有“木鸡窠”。 窟 洞穴。《玉篇·穴部》:“窟,穴也。”《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亦指土室。《玉篇·穴部》:“窟,室也。”《左传·襄公三十年》:“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晋杜预注:“窟室,地室。”《礼记·礼运》:“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唐孔颖达疏:“谓地上累土而为窟。”《晋书·孙登传》:“(孙登)无家属,于郡北山为土窟居之。”明王蓥有“龙雷窟”。 槛 栅栏。《说文·木部》:“槛,栊也。一曰圈。”《庄子·天地》:“而虎豹在于囊槛,亦可以为得矣。”《淮南子·主术训》:“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引申指栏干。战国楚屈原《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宋洪兴祖补注:“槛,栏也。”《汉书·朱云传》:“云攀殿槛,槛折。”唐颜师古注:“槛,轩前栏也。”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引申指代房屋。明陈子龙有“江蓠槛”。 榥 帷屏。也指窗格。晋张协《七命》:“重殿叠起,交绮对榥。”唐李善注引《文字集略》:“榥,以帛明窗也。”《晋书·孝友传赞》:“孝哉王许,永慕烝烝。挥泗凋柏,对榥巢鹰。”清黄秩模有“蕉阴小榥”。 榭 建在高台上的木屋(多用于游观)。《尔雅·释宫》:“阇谓之台,有木者谓之榭。”晋郭璞注:“台上起屋。”《尚书·泰誓》:“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孔传:“土高曰台,有木曰榭。”战国楚屈原《招魂》:“层台累榭,临高山些。”亦指无室的厅堂。《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无室曰榭。”晋郭璞注:“榭即今堂堭。”宋邢昺疏:“堂,即今殿也。殿亦无室。”宋胡寅有“云庄榭”,明王穉登有“凡鸟榭”。 境 疆界,边界。《商君书·垦令》:“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孟子·梁惠王下》:“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引申指区域、处所。《吕氏春秋·怀宠》:“暴虐奸诈之与义理反也,其执不俱胜,不两立,故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晋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宋释居简作有《乐境记》:“余既僦‘乐境’之榻,主人与余倚槛唤鱼,忆濠上游,作濠上吟,倚楹而歌。”(见《北磵集》卷三) 墅 乡间陋室。《玉篇·土部》:“墅,田庐也。”三国魏曹植《梁甫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亦指村落。《玉篇·土部》:“墅,村也。”参见“别墅”。明金建中有“笑拙墅”,又高近仁有“江乘小墅”。 塾 本指宫门外两侧的房屋。《尚书·顾命》:“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亦指私立教学之处。《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清王树穀有“广仁义塾”,朱曾喆有“养中之塾”。 精舍 本谓心思所在。《管子·内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注:“心者,精之所舍。”引申指学舍。《后汉书·党锢传》:“(刘)淑少学明《五经》,遂隐居,立精舍讲授,诸生常数百人。”后指僧道修炼居住之所。《三国志·吴志·孙策传》“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时有道士琅琊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晋书·孝武帝纪》:“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元张仁有“如存精舍”,清张谐之有“为己精舍”。 寤 睡醒。《诗经·卫风·考槃》:“独寐寤言,永矢弗谖。”引申指栖处。清方以智(?)有“象环寤”。 幢 用于舟车上的帷幔。《急就篇》卷三:“蒲蒻蔺席帐帷幢。”唐颜师古注:“帷者围也,形如车盖者谓之幢,言其童童然也。”后用为建筑物的量词。清吴应枚有“墨香幢”。 牖 窗户。《说文·片部》:“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清段玉裁注:“交窗者,以木横直为之,即今之窗也。在墙曰牖,在屋曰窗。”《尚书·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唐孔颖达疏:“牖谓窗也。”代指房屋。元陈氏有“日月牖”。 廛 古代城市平民一家所居的房地。《说文·广部》:“廛,一亩半,一家之居。”《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汉郑玄注:“廛,民居之区域也。”《孟子·滕文公上》:“愿受一廛而为氓。”《荀子·王制》:“顺州里,定廛宅。”注:“廛谓市内百姓之居,宅谓邑内居也。”清黄丕烈有“百宋一廛”,又曹籀有“二亩半廛”。 寮 小窗。汉张衡《西京赋》:“交绮豁以疏寮。”唐李善注引《苍颉篇》:“寮,小窗也。”亦谓僧舍。宋道诚《释氏要览》卷下“住持”:“言寮者,《唐韵》云:‘同官曰寮。’今禅居意取多人同居,共司一务,故称寮也。”宋陆游《贫居》诗:“囊空如客路,屋窄似僧寮。”泛称小屋。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几间寮舍,半亚朱扉。”宋袁说友有“清净寮”,又释道璨有“无学寮”,周紫芝有“木居士寮”。 闇 闭门。《说文·门部》:“闇,闭门也。”《梁书·乐蔼传》:“或谮蔼廨门如市,(王)嶷遣觇之,方见蔼闇阁读书。”后亦以指称房屋。明艾容有“微尘闇”,清姚谌有“景詹闇”。 寰 指京城周围方千里之地。即王畿。《谷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非有天子之命,不得出会诸侯。”晋左思《魏都赋》:“殷殷寰内,绳绳八区。”唐李善注引尹更始曰:“天子以千里为寰。”引申指广大的境域。《后汉书·逸民传》:“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亦谓居住。唐韩愈《题炭谷湫祠堂》诗:“万生都阳明,幽暗鬼所寰。”宋范成大《黄罴岭》诗:“谓非人所寰,居然见锄犁。”明吴应雷有“日青寰”。 檐 屋檐。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礼记·明堂位》:“复庙,重檐。”《释名·释宫室》:“簷,檐也,接檐屋前后也。”代称房屋。明金俊明有“索笑檐”。 簃 楼阁边小屋。《说文新附·竹部》:“簃,阁边小屋也。”《尔雅·释宫》:“连谓之簃。”晋郭璞注:“堂楼阁边小屋,今呼之簃厨连观也。”近代袁昶有“安槃簃”,梁鼎芬有“红玉簃”。四库七阁 七阁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馆纂修《四库全书》,历经十载始成。全书共抄写七部,分别贮藏于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北四阁)和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南三阁)。渊、溯、源、津、宗、汇、澜,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意。详见各条。 文渊阁 本明代宫廷藏书阁名,也为皇帝讲读之所。清乾隆四十年(1775)在北京紫禁城故宫东南角文华殿后建此阁,专藏最先抄写成的第一部《四库全书》,并设置提举阁事、领阁事及校理等官掌管其事。全书原藏北京故宫,后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溯阁 在今辽宁省沈阳市清故宫(奉天行宫)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修建。全书现属辽宁省图书馆。 文源阁 故址在北京圆明园内。乾隆四十年(1775)修建。咸丰十年(1860)为英法联军焚毁。 文津阁 在今河北省(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四十年(1775)仿浙江省宁波市明代范钦天一阁建筑。1915年全书运至北京,今藏北京图书馆。 文宗阁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乾隆四十四年(1779)建。咸丰三年(1853)被战火焚毁。 文汇阁 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咸丰四年(1854)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战火所焚毁。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将在古籍刻印“世界非遗”传承地扬州通过现代激光数码打印技术重新出版。文汇阁亦将重建。 文澜阁 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咸丰十年(1860)倒塌,书多散失。光绪六年(1880)重建。书由丁丙、丁申弟兄二人搜集抄补大半,后又陆续根据文津阁本抄补完全。全书今属浙江图书馆。 |
☚ 中国室名大辞典︱序 中国宫廷文化大辞典 ☛ 000066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