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的宋词研究
浏览台港地区中国文学研究资料,显然宋词研究的势态不如唐诗活跃,如王伟勇先生说的:“中国韵文史上,唐诗、宋词、元曲,素来相提并论,各具特色。然民国以还,学者对于诗、曲之研究,似较周详,对于词学,则似觉疏略。……”仅从文章、著作的数量看,五六十年代大都是散见于报刊的单篇论文或评析、鉴赏文,七十年代略有增加,八十年代才在文章之外,出现了一批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专著,开始展示该地区宋词研究的新成果,令人瞩目。
概观台港学人宋词研究状况,大致有如下方面。
一、史的研究,包括纵横两种方法的研究。纵的方法是将宋词放在中国词史的大脉流中,剖析它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起源、发展及其流派的关系,确定它的位置和价值。如黄瑞枝文《姜白石在词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李雄文《论词的起源与发展及其流派》、刘子庚著作《词史》等。横的方法是对宋词作家及作品做的研析。如黄文吉著作《宋南渡词人》和王伟勇著作《南宋词研究》。他们普遍认为:宋室南迁这种社会政治的原因,使宋词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这一时期的词和词人是整个宋词研究工作的关键。基于这种观点,他们的研究都从时代背景开始,从政治环境、社会因素、文坛风气等方面入手,进而探讨其艺术特色。
二、比较研究,主要是南北宋两时期的词和词人比较。如唐安仁文《两宋词概说》、傅试中文《周姜词异同之研究》、陈满铭著作《苏辛词比较研究》等。这种比较研究大致从五个方面进行:择调、行韵、用语、内容、风格。陈满铭先生通过择调比较发现:“东坡凡用七十五调,稼轩凡用一百零一调,而其中相同者,则有四十余调,……惟稼轩所用毗刚之调,如水调歌头、水龙吟、念奴娇、贺新郎、满江红、哨遍等,……是东坡选调,虽时趋于阳刚,然未若稼轩之为普遍也。两家词风之不同,于此可以略见其端倪。”通过行韵比较又发现,以行韵的宽紧而论,他们越出韵部区畛者,东坡共有十类二十八首,稼轩共有二十三类一百四十四首,可知东坡用韵尚为严谨,稼轩则恣纵不可羁勒。
三、语音学研究。一些中青年学者分别对各词家词做了用韵考,如林振莹、叶慕菊、吴淑美等撰写了《周邦彦词韵考》、《柳永词用韵考》、《姜白石词韵考》等文。另外,金周生著作《宋词音系入声韵部考》,考证缜密、材料丰富,很有学术价值。其主要部分如:几种著名词韵韵书入声韵部述要、今人所作词韵考对入声字分部之探讨、宋词入声韵例汇录、宋词家入声韵字之系列分类、宋词音系入声字具三种塞音韵尾说、宋词入声字分九部说、方言入韵之探讨等,结论部分包括词韵入声九部韵值之拟测、宋词入声字异部通押现象之解释、宋词入声字音系之基础、宋词音系入声九部之考订于汉语音韵史中之价值等等。
四、作家研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作家的身世、家世、经历、交往等外部研究入手涉及作品,如黄佩玉女士著作《张元斡研究》、陈满铭文《辛稼轩的境遇与其词风》、黄孝光文《刘过之生平与词风》等。第二种是直接涉及作品艺术本身的内部研究,如王熙元文《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蒋励材文《论白石的词风与词艺》、李森隆文《白石词的‘冷月波心”基型探讨》则尝试了原型批评的新方法。
五、考据式研究或版本学研究。如前述“用韵考”诸文的研究方法,徐信义文《张炎词源研究》、李勉文《宋词古唱考证》等。沈英名先生的《宋词辨正》,是这种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说他在大学教课时,常有学生提出许多这样的问题:“苏东坡赤壁怀古念奴娇词的内容,各书所载多有不同,……”如“乱石崩云,惊涛拍岸”有作“乱石穿空,惊涛裂岸”(或掠岸),“谈笑处”有作“谈笑间”;贺新郎调前后两段结句依谱应作“平仄仄,仄平仄”,但苏词乳燕飞华屋一首前段结两句“又却是,风敲竹”,是“仄仄仄,平平仄”,与谱不合;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词“烽火杨州路”句有作“灯火杨州路”;李清照声声慢词“晚来风急”有作“晓来风急”,等等,不知孰是孰非?沈英名以《宋词辨证》对常见有问题的宋词一百首做了辨证研究,书中先列出原词,然后用少则一二行多则几百字的词话略做评述,最后加以辨证。尤其词话部分,写重洗练、清通,可做学术小品来读。
六、其它方面的研究,还有影响研究(如傅试中文《白石词启后之研究》)、流派研究(如廖从云文《南宋词风及辛姜二派词人》)、词牌研究(如梁丽芳文《柳永的词牌特色》)、音乐性研究(如梁丽芳文《柳永慢词的节奏与连贯性》)、语言研究(如陈满铭文《古语古句在苏辛词里的运用》)、文体研究(如张文燊文《词由代言体至立言体之转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