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唐诗研究论著选目1962——1988本选目以唐代诗歌分期为线索,按诗人名字编辑;所列各项顺序为:篇名、书名,著者,发表、出版处(香港地区注明),年月,卷、期、页。 总论 文学的奥秘——唐诗发微 林明德 赖芳伶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7年4月 10卷4期 103—107页 唐诗浅探 朱文长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03页 唐诗通论 刘开扬 木铎出版社1983年初版 304页 唐诗的现代意义 黄维梁 中外文学 1986年12月 15卷7期105—126页 唐诗的新认识 温世乔 台南师专学报 1970年8月 13卷 87—98页 唐代的诗人与诗(上、下) 易新台糖通讯 1970年7月 67卷2期3期 32- 页 唐诗的魅力 王小虹 今日中国1981年10月 126卷 102—118页 唐诗形成的研究 方瑜 牧童出版社 1972年3月出版 116页唐诗丛谈 胡震亨 商务印书馆1965年 唐诗溯源 罗锦堂 大陆杂志11卷9期 论唐诗的气质 周锡侯 青年战士报 1982年2月13日 略论中国诗体流变与唐诗之特质(上、下) 李渔叔 自由报1970年7月2日一版 1970年7月18日一版 唐“诗人主客图”试析(上、下) 王梦鸥 中央日报 1985年3月21日、28日 唐诗广角镜 刘逸生 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3年出版 257页 唐代女诗人研究 张慧娟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1978年 唐代诗歌与佛家思想 黎金刚台湾师范大学 1970年 唐诗中的禅趣 邱燮友 古典文学 1970年12月 2卷 137—151页 禅宗对唐宋诗的影响 陈柠波香港佛教 1982年4月 263卷9—12页 唐诗中之禅趣 黄务成 自由谈1979年1月30卷1期 29- 页 唐宋诗中之禅趣 杜松柏 海潮音 1979年8月 60卷8期 28—36页 唐诗的“仙佛”情趣 周锡侯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87年8月20卷8期 59—61页 唐诗的语意研究:隐喻与典故 梅祖麟 高友工 黄宜范 中外文学 1975年12月 4卷7期 116—129页 唐代近体诗用韵通转现象之探讨 耿志坚 中华学苑 1984年6月 29卷 97—134页 试浅析唐宋诗之区别 林觉中东方杂志 1987年12月 20卷6期 42—45页 试论唐七律于明复古诗论中的“正典化过程” 陈月球 中外文学1987年11月 16卷6期 64—117页 唐七言绝句格律的研究 席涵静复兴岗学报1974年9月 12卷213—238页 唐七言绝句抒情勾勒笔法探讨 王民强 高雄大专学报 1975年3月 4卷 138- 页 唐人七言律诗格律的研究 席涵静 复兴岗学报 1976年3月14卷159-185页 唐人五言律诗格律的研究 席涵静 复兴冈学报1977年1月 16卷 209-246页 唐人五言绝句格律的研究 席涵静 复兴岗学报 1976年6月15卷 224—252页 浅谈象征与唐人绝句 李森隆东海文艺季刊1983年3月 7卷18—24页 唐人七言古诗格律之研究 席涵静 复兴岗学报 1978年1月18卷 281—311页 论唐人七绝 陈延杰 东方杂志22卷11号 论唐人七言歌行 陈延杰 东方杂志 23卷5号 唐人绝句研究 黄盛雄 文史哲出版社 1979年版 174页 唐人绝句评注 富寿孙 宏业书局 1982年出版 372页 附:❶唐人绝句辑评; ❷唐人绝句辑评书目 唐宋诗人的派系和风格 卢之骏畅流杂志 1976年6月 53卷9期 19—22页 浅谈唐朝各家诗 方永靖 教与学杂志 1981年2月、3月、5月、7月、9月 1卷2期34—37页、3卷28—31页、4卷5期20—23页、6卷7期36—39页、8卷9期30—31页 唐诗中的五律浅谈 李稼丽 华文世界杂志 1981年3月 23卷47—51页 诗盛于唐 李日刚 中国诗季刊1970年9月11卷3期 1—81页 1981年3月 12卷1期 1—68页 续说唐诗 夏敬观 中国诗季刊1981年3月 12卷1期 69—105页 唐诗中的情感表现 关睢 幼狮文艺 1981年6月 53卷6期69—79页 唐代唱和诗的源流和发展 姚喜书目季刊 1981年6月 15卷1期 37—53页 唐宋诗中的心理描写 魏特曼建设杂志 1981年 29卷8期41—42页 唐代自然诗 陈建华 北体学报1983年4月1卷 22—32页 唐诗中的山水 李瑞腾 古典文学 1981年12月 3卷 151——173页 润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谈唐代自然诗 李汉伟 明道文艺 1986年9月 126卷 44—51页 论唐诗自然诗中的和谐 李汉伟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86年12月 19卷12期 49—53页 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试释唐代自然诗 李汉伟 中国国学1987年9月 15卷205—214 古木无人迳,深山何处钟:浅说唐代自然诗中的空灵 李汉伟 文艺月刊 1987年5月215卷 66—72页 唐代自然诗之表现技巧探究 李汉伟 台南师专学报 1987年4月 20卷下册(人文、科技篇) 69—82页 唐代的山景区 刘中和 中国语文 1978年11月 43卷5期 45—47页 唐代的田图诗人 林祖亮 国魂杂志 1979年12月 409卷 59—63页 唐代诗歌所表现之农家生活 陈惠源 华国杂志 1960年6月 3期 143—157页 江南江北:唐诗 张梦机等选注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84年版247页 有图 附诗人小传 平林新目:唐诗 颜昆阳选注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84年版310页 有图 白云千载空悠悠 郭嗣汾 江山出版社 1984年6月初版 210页 唐代边塞诗研究 何寄澎 台湾大学 1974年 唐代边塞诗派研究 黄晓玲 私立中国文化学院文研所 1968年 唐代诗人塞防思想 黄麟书 香港九龙造阳文学社 1980年出版630页 有图表及折地图 唐代的边塞诗和战争诗 陈光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77年3月10卷3期 64—68页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唐代边塞诗中的英雄形象 李瑞腾文艺月刊 1982年6月 156卷79—85页 唐朝的边塞诗 村若 自由谈1979年11月 30卷11期 10—12页 唐代诗人理想中的边疆 黄麟书珠海学报 1981年8月 12卷1—38页 试用原始类型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唐代边塞诗 缪文杰著 中外文学 1975年8月 4卷3期124—147页 王、岑、高的边塞诗 宜珊 今日中国 1976年1月 57卷 145—154页 有关唐代新体诗成立之两种残书 王梦鸥 中华学苑 1976年3月 17卷 69—86页 唐诗三百首律绝部分校读札记 黄坤尧 书目季刊 1986年12月20卷3期 3—16页 唐代女寇与娼妓诗歌 张修蓉联合文学 1986年3月 2卷5期18—22页 李攀龙“古今诗删”与相关“唐诗选”各版本的比较 许建昆 东海中文学报 1986年4月 6卷 99—114页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时代使命 邱燮友 国文学报 1986年6月15卷 163—174页 唐人葵花诗与道教女寇:从道教史的观点解说唐人咏葵花诗 李丰懋 中外文学 1987年11月 16卷6期 36—63页 唐诗“长句”考 郑骞 东吴文史学报 1988年1月 6卷 109—112页 从唐三彩看唐诗世界 邱燮友国文学报 1977年6月 6卷187—214页 唐代乐府诗之研究 张国相 私立工海大学 1970年4月 现存唐人诗格著述初探 许清云 私立东吴大学 1978年 湘绮楼论唐诗 王闿运 国粹学报 2卷6号 唐代润州诗人作品及其乡里考略陶蓬仙 图书馆学报 1963年8月 5期 137—154页 汉唐贵族与才女诗歌研究 张修蓉 文史哲出版社 1985年3月出版 198页 唐代叙事诗研究 梁荣源 台湾大学 1972年 天高地迥月照星临:略论唐诗的开阔兴象(上、下) 柯庆明 中原文献 1984年9月、10月 16卷9期3—5页 16卷10期11—13页 唐诗中之齐梁体 黄坤尧 古典文学 1983年12月 5卷 91—112页 唐开元风雅十二诗谱之研究 白惊仁 淡江学报 1978年11月16卷 93—116页 唐“武功体”诗试探 王梦鸥 东方杂志 1983年6月 16卷12期30—33页 中国文学发达史摘评之一:盛唐诗派与诗家 王令樾 辅仁学志——文学院之部 1984年6月 13卷 673—692页 史提芬·欧文(Stepben Owen)的“盛唐诗” 品正惠 国文天地 1985年10月5卷 75页 初唐诗人用韵考 耿志坚 语文教育研究集刊 1987年6月 6卷21—58页 唐早期四诗人比较 刘中和 文艺杂志 1978年3月 105卷206—212页 初唐诗人用韵考 许灯城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 1971年 中唐乐府诗研究 张修蓉 政治大学 1981年 中唐乐府诗研究 张修蓉 文津出版社 1985年版 474页 从元和诗谈到连昌宫词 杜著合肥月刊 1978年9月 19卷9期 41—48页 晚唐律体诗同韵通转之研究 李济福 私立辅仁大学 1970年 中晚唐诗研究 马杨万运 台湾大学 1974年 元和诗人研究 吕正惠 私立东吴大学 1983年 晚唐举业与诗赋格样 王梦鸥东方杂志 1983年3月 16卷9期 50—55页 中国文学发达史摘评之二:中晚唐诗家 王令樾 辅仁学志——文学院三部 1985年 14卷 347—369页 晚唐浅俗派之现实性与大众化 李日刚 中国诗季刊 1974年12月 5卷4期 1—34页 晚唐诗心 费海玑 人与社会1976年2月 3卷6期 60—63页 敦煌本唐诗校勘举例:试校敦煌伯二五五五号卷子中的二十七首唐诗 黄永武 国文天地 1986年11月 2卷6期 68—76页 敦煌唐人陷蕃诗集残卷作者的新探测 潘重规 汉学研究 1985年6月 3卷1期 41—54页附:唐怀素自叙帖等 50—53页 元和时代诗体之演进:再论元和诗三特质 吕正惠 文学评论1984年2月 8卷 101—40页 敦煌斯五五五号背面三十七首唐诗研究 黄永武 汉学研究 1987年12月 5卷2期 547—557页 晚唐怪涩派诗之盟主及其特色 李日刚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77年3月 10卷3期 7—12页 新声清绮晚唐诗——谈李商隐、杜牧、温庭筠 汪中孔孟月刊1981年7月 19卷11期 60—65页 九、十世纪的三位中国诗人:杜牧、李商隐、李煜、张健 书评书目1979年5月 73卷 78—82页 灿烂的唐诗,灿烂的敦煌:评黄永武<;敦煌的唐诗> 邱燮友 联合文学 1988年1月 4卷3期189—190页 研究唐诗的书 应凤凰 明道文艺 1984年2月 95卷 161—167页 我所欣赏的诗人与诗——李商隐、杜牧、西湖骚客、白居易、苏东坡 陈立文 中华文艺 1977年5月 13卷3期 92—99页 论“象外象,景外景”兼谈晚唐二李诗 陈晓蔷 现代学苑 1964年12月 1卷9期 7—14页 沾衣花雨 方瑜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982年3月初版 281页全书收作者唐诗研究论文七篇:一、浣花溪畔草堂闲——论杜甫草堂时期的诗;二、柳宗元诗中的写景与抒情;三、刘梦得的土风乐府与竹枝词;四、李贺歌诗的意象与造境;五、李商隐的咏史诗;六、李商隐七律艳体的结构与感觉性;七、温庭筠歌诗的意象与表现 六位唐代诗人的风采:评介<;沾衣花雨> 方瑜 文汛月刊 1983年9月 3卷 129—133页 唐代近体诗用韵之研究 耿志坚政治大学 1983年 全唐诗的编校问题 陈修武 书目季刊 1975年6月 9卷1期 33—52页 全唐诗浅论 林玉雪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85年7月 18卷7期 64—68页 陈標诗校笺:选自全唐诗五百零八卷五七六九页 陈永室 中台医专学报 1983年4月1卷 228—239页 全唐诗稿本的来源 蒋复璁 中央图书馆馆讯 1988年2月 10卷1期 1页 全唐诗底本的发现 刘兆祐 幼狮文艺 1979年1月 49卷1期88—97页 补全唐诗新校 潘重规 华冈文科学报 1981年6月 13卷 171—227页 清钱谦益季振宜递辑唐诗稿本跋——兼论御定全唐诗之底本 刘兆祐东吴文史学报 1978年6月3卷 28—59页 御定全唐诗与钱谦益季振宜递辑唐诗稿本关系探微 刘兆祐 幼狮学志 1978年6月 15卷1期101—136页 全唐诗寻幽探微 墨人 商务印书馆 1987年8月初版 200页唐人咏花诗研究——以全唐诗为范围 陈圣萌 政治大学 1982年 全唐诗妇女诗歌之内容分析 严纪华 政治大学 1981年 全唐诗外编六卷 王金民 孙望童养年辑录 木锋出版社 1983年版 832页 附(1)补全唐诗拾遗;(2)补全唐诗新校;(3)清康熙御制全唐诗本及相关问题之探讨唐诗的故乡 颜昆阳 故乡出版社 1981年出版 152页 有图及彩图版 唐代诗人与在华外国人之文字交 谢海平 文史哲出版社 1981年出版 175页 唐诗人心目中的西域人心 费海玑 民主宪政杂志 1977年2月48卷10期 21—22页 初唐诗学著述考 王梦鸥 商务印书馆 1977年1月初版 109页 王孟韦柳诗说 夏敬观 夏声杂志 1979年1月 170卷 2—4页 唐诗的天空 程千帆 兰亭书店1987年初版 250页 有图 儿童读唐诗的途径 黎亮 中国语文 1984年11月 55卷5期72—77页 唐诗鼓吹与王荆公诗 孙克宽中国诗季刊 1983年6月 14卷2期 86—95页 辰雄对于唐诗“秋兴八首”翻译之研究 郭婉顺 教育学学报 1986年6月 11卷 407—431页
王勃 王勃与初唐四杰 杜若 台肥月刊 1975年11月 16卷11期26—32页 王勃评传 张立青 台湾大学中研所 1966年
卢照邻 论卢照邻诗 蒋英豪 能仁学报1984年12月2卷 55—76页
骆宾王 谈骆宾王及其诗 陈风翔 华侨日报 1973年4月3日
沈佺期 宋之问 沈佺期宋之问诗歌在隋唐文学史上的地位 洪顺隆 幼狮学志1986年5月 19卷1期 22—52页
陈子昂 陈子昂研究 吴彩娥 私立辅仁大学 1973年 陈子昂的诗篇及其产生背景 刘远智 研究生杂志 1977年10月16卷 59—63页 陈子昂及其感遇诗研究 刘远智文津出版社 1987年出版 142页 陈子昂感遇第三首 陈启佑 明道文艺 1980年11月 137卷58—64页 陈子昂感遇第二十二首 陈启佑中华文艺 1980年9月 20卷1期 147—150页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分析 陈启佑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77年4月 10卷4期 44—54页 陈子昂文学及其诗论研究 薛顺雄 东海文学报 1979年6月20卷 121—142页
王梵志 敦煌王梵志诗新探 潘重规 汉学研究 1986年12月 4卷2期115—128页 王梵志诗叙录 朱凤玉 木铎杂志 1984年6月 10卷 281—316页 王梵志研究的两本专著评介:一、戴密微著<;王梵志诗附太公家>,二、张锡厚著<;王梵志诗校辑> 朱凤玉 敦煌学 1986年7月 11卷 85—95页 王梵志诗的评价——论几本文学史评王诗之不当 黄忠慎 东方杂志 1982年12月 16卷6胡 48—50页
寒山 寒山的诗 杜若 中国佛教1979年8月 23卷11期 16—18页 从哲学与宗教看寒山的诗 吴汝钧 鹅湖杂志 1979年1月 4卷7期 32—38页 寒山诗的世界 慈妙 新觉生杂志 1981年10月 19卷10期11—3页 寒山诗评 黄博仁 夏声 1977年10月 16卷8—13页 寒山诗的人生哲学 黄博仁 中国诗季刊 1977年9月 8卷3期100—114页 寒山思想 黄博仁 夏声 1977年4月 149卷11—17页 寒山诗的禅境 黄博仁 夏声1978年6月 163卷 17—19页 寒山诗的巅峰境界 黄永武 幼狮月刊 1978年5月 47卷5期68—72页 寒山诗与禅 孙旗 香港佛教1971年4月 263卷 18—21页 寒山子的禅境与诗情 王瑞裕台南师专学刊 1983年6月 5卷52—59页 寒山诗人比较研究(一) 智铭内明杂志 1980年2月 95卷26—29页 寒山诗歌比较研究(续完) 智铭内明 1980年5月 98卷 20—23页 寒山和嬉皮 杜若 台肥月刊1975年10月 16卷10期 37—43页 寒山诗研究 沈美玉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 1977年 寒山及其诗 黄博仁 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0年版 210页 寒山子其人及其诗之笺注与校订 卓安琪私立中国文化大学1971年 宋版寒山诗集简介 张培之 内明杂志 1986年5月 170卷 26—28页
张九龄 张九龄诗研究 徐华中 台湾省立高雄师范学院 1982年 张九龄年谱附论五种 杨承祖台大中研所 1959年 辉光遍草木——张九龄诗欣赏 黄永武 明道文艺 1979年12月45卷 118—124页
孟浩然 王孟齐名,何以孟不及王? 简恩定 中外文学 1985年7月 14卷2期 64—75页 我说孟浩然诗 萧继宗 国文天地 1985年12月 7卷 70—73页 孟浩然与孟郊的咏僧学佛诗 张健 中外文学1978年4月 6卷11期 4—23页 敦煌所见孟浩然诗九首的价值 黄永武 文史学报 1978年6月8卷 13—21页 吾爱孟夫子 杜若 台肥月刊1979年7月 20卷7期 27—34页 孟浩然与王维的诗风——以用事观点论二家五律(上、下) 简锦松中外文学 1979年6月、7月 8卷1期、2期 180—191页 岩扉松径长寂寥——孟浩然诗欣赏 黄永武 明道文艺 1980年6月 51卷 44—53页 浅谈孟浩然的一首诗——永嘉别张子容 陈启佑 明道文艺 1980年5月 50卷 44—47页 孟浩然诗说 孙克宽 私立东海大学 孟浩然诗校注 张学波 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 1967年孟浩然集 笺注游信利 国立政大中研所1967年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探王维的内心世界 何寄澎 幼狮文艺 1977年11月 46卷5期163—171页 王维诗之研究 杨胤宗 畅流1975年11月 52卷6期 11—13页 山河大地大诗佛——王维诗的特色与成就 李正治 鹅湖 1975年12月 1卷6期 43—45页 谈王维的“辛夷坞” 张春荣 鹅湖 1976年 1卷8期 53—54页 王维诗中有画 杜若 台肥月刊1976年3月 17卷3期 30—35页 王维的园林思想 田博元 幼狮文艺 1976年8月 44卷2期178—183页 诗中有画:王维诗中的色与光 罗宗涛 艺坛杂志 1984年6月195卷 6—8页 辛夷坞的世界(王维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陈启佑 明道文艺1980年9月 54卷 144—147页 王维“辛夷坞”的问题 陈启佑 中外文学 1983年4月 11卷11期 146—150页 诗佛王维之研究 林桂香政治大学 1982年 王维诗研究 徐贤德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 1973年 王维诗的特征 罗宗涛 中央日报文史选集 1979年2月 1期 镜里芙蓉——由傅莱(Frye)的形象观和王维的境界说到华茨华斯的意象论 高锦堂 中外文学 1979年12月 8卷7期 106—118页 空灵的脚步——王摩诘诗的境界与批评 吴可道 枫城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320页 试论王维诗中的世界(上、中、下) 柯庆明 1966年6—8月 6卷1—3期 110—125页 王维的空灵和马致远的空无 黄敬钦 幼狮文艺 1978年2月47卷2期 158—165页 王维研究 庄申著 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1年4月初版 237页 附:王维辋川图的历史、有关王维研究之论者、王维年表 王维研究 陈一亚 香港珠海书院 1974年 王维诗研究 徐贤德 文津出版社 1973年版 237页 附折地图 王维的诗与画 萧望卿 香港民主评论 1954年 5卷17期 诗佛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方定 明道文艺 1979年12月 45卷 10—15页 歌咏自然的王维与孟浩然 李师郑 大华晚报 1973年3月12日 论王孟诗风 李许群 香港珠海书院 1976年 玉壶冰心论摩诘:辋川诗与中国的田园山水 朱淇 中华文艺1983年11月 26卷3期 114—127页 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与孟浩然 林秀华 台南师专学刊 1983年6月 5卷 74—84页 王维孟浩然诗之境界美探究 潘丽珠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88年2月 21卷3期 43—49页 王维李白与杜甫之比较研究 刘有溪 台湾大学 1974年
崔颢 研析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凤凰台诗 左斌 台肥月刊 1980年8月 21卷8期 53—55页
李颀 李颀之诗 宜珊 今日中国1976年4月 60卷 164—171页 评李颀诗“送魏万之京” 陈登山 东海文艺季刊 1982年1月 2卷 47—56页 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诗欣赏 黄永武 明道文艺 1980年5月 50卷 30—36页
王昌龄 王昌龄之诗格 张修蓉 中华学苑 1977年9月 20卷 93—106页 王昌龄诗格之研究 吴凤梅 政治大学 1979年 唐诗人王昌龄生平及其诗论(上)——王昌龄被杀之谜试解 王梦鸥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80年7月 13卷7期 5—10页 唐诗人王昌龄生平及其诗论(下)——“王氏论文”编成年代诘疑 王梦鸥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0年8月 13卷8期 5—11页
高适 高适诗研究 蔡振念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 1981年
岑参 岑嘉州诗浅探 许俊雄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85年3月 18卷3期 47—53页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之研究 孙述山 私立辅仁大学 1971年 岑嘉州诗多着意重复雷同 陈廷瑜 书目季刊 1985年6月 19卷1期 14—17页 岑参评传及其诗 陈秀清 中国诗季刊 1977年9月 8卷3期64—85页 以雅克慎的对筹原理析岑参的“山房春事” 陈正修 明道文艺1984年1月 94卷 52—55页释 唐岑参诗三首 刘中和 文艺杂志 1978年1月 103卷 204—211页 岑参和边塞诗 杜若 台肥月刊1977年2月 18卷2期 24—30页 阳春一曲和皆难——岑参诗欣赏 黄永武 明道文艺 1979年6月 39卷 15—21页 岑嘉州诗校注 阮廷瑜 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 1980年 434页 有图
李白 李太白及其诗 禚梦庵 中国诗季刊 1975年9月 6卷3期 25—34页 李白诗析论 陈廷瑜 书目季刊1986年12月 20卷3期 25—37页 李白诗的分析 刘中和 文艺季刊 1978年8月 110卷 202—210页 李白诗研究 吕兴昌 台湾大学1973年 李白的研究——文学研究法则的试探 王佩仪 香港珠海书院1974年 李太白诗述评 陈宗贤 商务印书馆 1980年出版 3册24卷 李白诗体貌之透视 翁文娴 香港珠海书院 1978年 李白的身世与诗歌 毛一波 中国诗季刊 1978年3月 9卷1期28—35页 唐诗选本李白诗采选统计 凌子鎏 崇基学报 1964年11月 4卷1期 57—75页 李白的生平与诗文 王家祥 畅流 1979年3月 59卷2期 22—24页 李白诗的诗品研究 魏曼特 民主宪政 1976年2月 47卷10期28—29页 李白诗中的仙言道语 蔡振念译大陆杂志 1986年8月 73卷2期 27—37页 李白诗中的五言古诗 孙克宽中国诗季刊 1985年3月 16卷1期 谈谈李白的诗 李炳杰 中国语文 1985年5月 56卷5期 33—45页 李太白诗的欣赏 罗联络 建设1977年12月 26卷7期 24—25页 评阿瑟·卫理的《李白的诗歌与生平》 刘素玲 中外文学 1985年7月 14卷2期 102—114页 李白诗说 夏敬观 中国诗季刊1977年12月 8卷4期 50—89页 李白的怀古诗 青冥 中国评论1976年1月 506卷 22—23 页 “下江陵”的联想与李白的江湖行 李正治 中外文学 1975年5月 3卷12期 190—198页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正治 鹅湖杂志 1975年10月 1卷4期35—37页 分析李白的二首诗(把酒问月、月下独酌) 颜元叔 中外文学1979年2月 7卷9期 36—45页 李白“清平调词”丛考 薛顺雄东海学报 1980年6月 21卷129—145页 李白清平调三章译释 王礼卿 中国文化复兴月刊 1980年7月9卷 71—75页 李白“清平调词”解析 薛顺雄东海学报 1981年6月 22卷131—149页 李白清平调修辞与作法之分析 曹树铭 南大中文学报 1962年12月 1期 125—129页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考 杨胤宗大陆杂志 1960年12月 21卷12期 12—16页 李白旅游诗 黛郎 中华文艺1982年10月 140卷 126—143页 试评李白“将进酒” 春泥 东海文艺季刊 1982年6月 4卷156—159页 敦煌所见李白诗四十三首的价值 黄永武 幼狮月刊 1977年12月 46卷6期 7—14页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析李白“长干行” 沈谦 故宫文物月刊1983年7月 1卷4期 125—131页 李白——“百代词曲之祖”? 廖美玉 东海学报 1980年6月21卷 213—225页 赏析李白诗二首——根据文学理论对古诗之评价 段彩华 幼狮月刊 1979年5月 49卷5期 53—55页 李白之神采(上) 潘柏生 文艺月刊 1983年12月 174卷 88—98页 李白之神采(中) 潘柏生 文艺月刊 1984年1月 175卷 75—82页 李白之神采(下) 潘柏生 文艺月刊 1984年2月 176卷 72—83页 李白的诗观、创作态度与语言特色 吕兴昌 文学评论 1983年4月 7卷 1—41页 李太白诗的月世界 罗联络 建设 1978年1月 26卷8期 35—36页 李白与月亮(一) 泉人 华侨日报 1973年9月8日 李白与月亮(二) 泉人 华侨日报 1973年9月25日 论李白与杜甫 萧石 星岛日报1965年3月29日 中国的两大诗圣——李白与杜甫 吴天任 艺文印书馆 1972年印 158页 李杜诗比较研究 许世旭 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 1963年 李杜诗艺比较论 蔡玉兰 台南师专学刊 1979年4月 1卷 53—57页 李杜诗艺比较论 高景鑫 幼狮学志 1977年5月 14卷2期153—224页 李杜咏岱诗的分析——兼谈古诗研究的新方向 姜一涵 华学月刊1981年9月 117卷 13—19页 李白与敬亭山 罗宗涛 东方杂志 1986年1月 19卷7期 16—22页 读“李太白的诗”后 罗联络 建设 1979年4月、12月 27卷11期26—30页 28卷7期37—38页 李太白诗的欣赏 罗联络 建设1977年12月 26卷7期 24—25页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诗鉴赏 杨国娟 自由青年 1983年4月 69卷4期 45—50页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诗赏析 李正治 伟文图书公司 1978年版 195页 有图 附:生平的引证 李白集校注 瞿蜕园等 星仁书局 1985年出版 2册1949页 李白及其诗之版本 唐明敏 政治大学 1975年 诗词与李白的诗格 陈香 明道文艺 1977年2月 11卷 15—18页 李太白诗同姓典述评 阮适瑜东海中文学报1981年4月 2卷23—26页
杜甫 诗圣杜甫及其诗 张慕田 中华文艺 1975年2月 8卷 6期124—132页 杜诗特色的探讨 王云生 畅流1975年8月 51卷12期 19—23页 杜甫诗研究 简明勇 学海出版社 1984年初版 附:彩图和地图8张 杜甫诗学探微 陈伟 文史哲出版社 1985年初版 197—202页 杜诗研究 黎盛榕 中国国学1978年4月 6卷 249—257页 杜诗探讨 杜若 台肥月刊1977年4月 18卷4期 29—35页 杜诗研究(续完) 黎盛榕 中国国学 1979年9月 7卷 258—266页 杜甫诗之情与境 潘柏世 鹅湖1976年1月 1卷7期 36—37页 杜诗中的“顶真”运用 林春兰中国语文 1986年9月 59卷3期 82—86页 析论杜诗中的层递运用 林春兰中国语文 1986年8月 59卷2期 68—71页 杜诗中的“呼告” 林春兰 中国语文 1986年12月 59卷6期69—72页 论杜诗之用典 林春兰 中国语文 1986年11月 59卷5期49——55页 透过修辞手法评析杜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林春兰 中国语文 1986年6月 58卷6期63—67页 论杜甫的“幽趣”与“爱心” 薛顺雄 东海中文学报 1986年4月6卷 87—98页 杜甫诗说 夏敬观 夏声 1985年1月 242卷9—19页 杜诗为诗史说析评 杨松年 古典文学 1985年8月 7卷(上)371—399页 杜诗中的映衬艺术 杜春兰 中国国学 1985年10月 13卷283—291页 杜甫诗中的书画家 赵钟华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84年4月17卷4期 47—54页 杜诗“沉郁顿挫”新解 萧丽华编译馆馆刊 1987年6月 16卷1期 119—130页 论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 萧丽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1987年6月 31卷 501—621页 杜诗中的对偶 林春兰 中国语文 1987年4月 60卷4期 68—74页 杜诗中之转品运用 林春兰 中国语文 1987年1月 60卷1期71—74页 杜诗中的“倒反” 林春兰 中国语文 1987年2月 60卷2期76—81页 杜诗之风格及其写实精神 谢玉霜 反攻杂志 1987年3月 453卷 46—52页 安东尼·马恰洛与杜甫诗中对四季诠释之概述 陈丽玲 文葆学报1987年12月 2卷67——118页 艰危气益增(杜甫诗) 黄永武明道文艺 1980年9月 54卷132—140页 从“石壕吏”看杜诗之小说性 郑明利 国魂杂志 1979年12月409卷 64—65页 杜诗与日常生活 李石 中外文学 1980年12月 9卷7期 62—72页 杜诗中的意象表现 简恩定 明道文艺 1983年12月 93卷 46—55页 杜甫的人道精神 李炳南 幼狮月刊 1978年3月 47卷3期27—31页 杜甫诗律探微 陈文华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 1978年6月22卷 963—1110页 杜诗拗格之研究 陈文华 中国学术年利 1978年6月 2卷185—212页 杜甫诗中的伦理精神 汪中讲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77年11月10卷11期 60—64页 杜甫连章诗研究 廖美玉 私立东海大学 1979年4月 古诗新论:杜甫与雁 陈启佑文艺杂志 1980年2月 128卷70—76页 杜工部诗的新检讨 苏雨 中兴评论 1964年11月 11卷11期10—12页 杜少陵为诗中秦始皇 李雄 反攻杂志 1955年1月 123期 11—13页 从一首诗看杜甫沉郁的境界 洪铭水 民主评论 1961年1月12卷1期 24页 杜甫诗中的儒家思想 黄得时孔孟学报 1965年9月 10期 197—220页 杜甫诗的社会价值(上、下) 王正芸 中兴评论 1966年6月、7月 13卷6期12页、7期11—12页 论杜甫七律之深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四) 叶嘉莹 大陆杂志 1965年1月、2月 30卷1期16—24页、2期27—30页、3期24—30页、4期23—27页 杜甫写实讽喻诗歌研究 金尤云台湾师范大学 1982年 杜甫诗韵考 王立庆 台湾师范大学 1961年 谈杜甫的绝句诗 黄敬斋 大华晚报 1973年2月19日 杜甫和他的诗 田毓等 学生书局出版 1971年 杜甫诗的时代性与艺术性 焦毓国 学海出版社 1976年出版176页 附:杜工部年谱 杜诗对唐代政治社会之反映 苏显吾 香港珠海书院 1980年 诗圣杜甫 蓬莱出版社 1982年初版 有图 附:杜甫的道路 从诗中看杜甫——为杜甫逝世一千二百周年而写 张腾蛟 大华晚报 1969年5年19日 杜甫诗史研究 李道显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 1964年 杜少陵论诗证旨 余汝丰 新亚书院中文系年刊(香港) 1963年7月 1期 44—65页 杜诗在唐人心目中之地位 邝健行 新亚书院中文系年刊(香港) 1963年7月 1期31—43页 诗圣杜甫对后世诗人的影响 胡传安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1975年7月初版 242页 附《两唐书杜甫传补正》 杜工部生平及其诗学渊源和特质 陈瑶玑 弘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0年3月初版 343页 附:一、秦蜀地区图;二、夔州地区图;三、洞庭与湘潭地区图 “杜甫诗史研究”提要 李道显 木铎杂志 1975年11月 3卷4期 131—136页 杜甫赠苏涣诗“昨夜舟天接” 郑骞 幼狮月刊 1976年9月 44卷3期 61—63页 杜甫北征与韩愈南山诗的比较 张梦机 学粹杂志 1975年6月17卷2期 8—15页 杜甫“北征诗”的用韵 何大安译幼狮月刊 1975年1月 41卷1期 64—67页 杂谈杜诗登岳阳楼 张梦机 畅流 1975年4月 51卷4期 13—16页 方回、纪昀批少陵诗平议 张梦机 中国学术季刊 1986年6月8卷 195—231页 杜甫别房太尉墓诗中“莺”字浅论 许文正 东海文艺季刊 1986年3月 19卷 26—29页 杜甫咏马诗评析 林春兰 中国语文 1986年5月 58卷5期71—79页 《杜律意笺》评介 陈香 东方杂志 1986年5月 19卷11期 62—65页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析赏 钟吉雄 中国语文 1985年4月 56卷4期 38—45页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集说 区静飞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 1975年 从“情景交融”看杜甫的“登高”诗 简恩定 明道文艺 1985年4月 109卷 78—81页 春的悦豫和秋的阴沉:试用佛莱“基型论”观点析杜甫的“客至”与“登高” 黄维梁 古典文学 1985年8月 7卷(上) 341—370页 从“顿挫”之妙谈杜甫“赠卫八处士”诗 沈谦 明道文艺 1985年9月 114卷 46—50页 试论杜子美“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 许俊雅 孔孟月刊 1985年7月 23卷11期 32—36页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析杜甫“望岳”诗 沈谦 中央月刊1984年1月 16卷3期 120—126页 沧江白发愁见汝——析杜甫“见萤火”诗 简恩定 明道文艺1984年4月 97卷 53—57页 杜甫“春望”诗剖析 陈水发 中国语文 1984年7月 55卷1期38—41页 论杜甫“戏为六绝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理论意义 蔡英俊 古典文学 1984年12月 6卷 179—211页 读杜甫“月夜”诗 简恩定 明道文艺 1984年12月 105卷 45—49 页 紫台青塚怨昭君——杜诗析赏与商榷 陈鼎环夏声 1982年12月217卷 11—13页 江流石不转——杜甫“八阵图”的解释 熊智锐 中国语文 1983年1月 52卷1期 39—41页 试论杜甫咏物诗中的兴 简恩定东海文艺季刊 1983年3月 7卷 25—36页 从复愁十二首看杜甫的忧患精神 汪宝珠 南港工职学报 1983年5月 3卷 175—185页 石不转、恨已遗:我对杜甫八阵图的解释 林义烈 中国语文 1983年5月 52卷5期 51—55页 杜甫秦州诗风格试探 庄耀郎国文学报 1983年6月 12卷127—141页 万里悲秋常做客:析论杜甫七律压卷作“登高” 沈谦 中外文学1983年6月 12卷1期 26—36页 释杜甫诗两首 刘中和 文艺杂志 1978年2月 104卷 212—219页 《春望》诗赏析 陈文华 郑明利新文艺 1978年2月 263卷148—150页 杜甫“登高”诗研究 左斌 台肥月刊 1979年9月 20卷9期47页 析杜甫“秋兴八首”之七 颜之叔中外文学1979年3月 7卷10期 4—17页 杜诗“义鹘行”浅析 胡楚生 幼狮月刊 1979年3月 49卷3期70— 页 评颜元叔教授作“析杜甫的咏明妃” 黄丽飞 现代国家 1979年1月 168卷 18—19页 说杜甫“白帝城最高楼” 何寇影大陆杂志 1981年7月 63卷1期 42-46页 论杜甫之收京三首 廖美玉 东海中文学报 1981年4月 2卷27-34页 浣花溪畔草堂闲——论杜甫草堂时期的诗 方瑜 古典文学 1980年12月 2卷 153-182页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叶嘉莹 中国丛书会 1966年出版 论杜诗针缕细密之章法 陈文华学粹杂志 1977年12月 19卷6期 8-10页 杜甫夔州诗研究 许应华 台湾师范大学 1982年 杜甫咏物诗研究 简恩定 私立东海大学 1983年 论杜甫夔州诗(一~四) 饶宗颐华侨日报 1964年12月7日、1965年1月10日、27日、2月15日 不废江河万古流一一杜甫诗赏析 陈文华 伟文图书公司 1978年版 172页 有图 后山诗与杜甫 陈惠源 华国杂志 1957年7月 1期 66-73页 杜甫写北征诗的背景 钰龙 大华晚报 1973年12月10日 说杜甫赠李白诗——首谈李杜之友谊与天才之寂寞 叶嘉莹 现代文学 1966年5月 28期 1-17页 李白对杜甫的影响 黄国彬 中外文学 1982年10月 11卷5其106-112页 鲍照与杜甫 吕正惠 幼狮学志1978年12月 15卷2期 87-104页 论杜甫诗中之李白其人其诗 舒衷正遗稿 章成菘整理 中华学苑1985年6月 31卷1-32页 跋故宫博物院藏宋广东漕司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 昌彼得 中国图书馆学会会报 1985年12月37卷 223-225页 杜甫诗虚字研究自序 黄启原致理学报 1981年11月 1卷182-187页 体验和创作:评王红公英译的杜甫诗 钟玲 中外文学 1983年10月 12卷5期 60-94页 搬长弄短总是诗: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的结构 吴潜诚 文星杂志 1988年3月 117卷 106-110页 杜诗在韩国流传概况 李立信东海中文学报 1979年11月 1卷 93-108页 韩国之杜诗 李丙畴 大陆杂志1961年3月 22卷5期 7-10页 钱牧斋笺注杜诗补 彭毅 台湾大学 1961年 安史之乱对杜甫之影响 洪瓒政治大学 1980年 诗圣杜甫论诗 黄礼科 畅流1979年5月 59卷6期 14-16页 杜集丛校 曹树铭 中华书局香港分局 1978年2月初版 504页 杜甫作品系年 李辰冬 东大图书有限公司 1977年2月初版249页 杜工部诗年谱 鲁訔 商务印书馆 1978年出版 论文天祥集杜诗的关键地位与作品价值 陈贵麟 中国学术年刊1987年6月 9卷 121-166页 附:原杜诗的索引号 杜甫在长安 龙瑛宗 联经出版社 1987年初版 杜诗研究书目的疏理与提要 陈香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77年4月 10卷4期 89-92页 杜甫诗说 夏敬观 中国诗季刊1978年3月9卷1期 1-27页
元结 元结诗试论 李建昆 文史学报1986年3月 16卷 55-76页 元次山之生平及其文学 李建昆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 187页
张继 读“枫桥夜泊” 傅述先 中外文学1980年7月9卷1期110-115页 谈“枫桥夜泊”诗中的几个问题 薛顺雄 东海中文学报 1987年7月7卷71-80页 我看桥风夜泊 继唐 教与学1977年3月1卷2期26-27页
韩翃 韩君平诗校注 陈玉和 台湾师范大学1971年
张籍 张籍及其乐府诗 默公 古今读1975年4月20卷77-82页 张籍及其乐府诗(上、下) 杨长慧 大陆杂志 1964年5月、6月28卷10期19-20页、11期20-24页
元稹 元稹及其乐府诗研究 范淑芬 文津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 232页 附:参考书目 元稹诗平议 严南方 文学世界 25期 元稹古诗及乐府之韵例及用韵考 郑建华 台湾大学中研所 1968年 元白诗说 夏敬观 中国诗季刊1980年9月11卷3期 102-117页 元白诗韵考 萧永雄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 1973年 元微之年谱 薛凤生 台湾大学中研所 1960年
李绅 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诗的历史背景 傅锡壬 淡江学报1983年5月 20卷95-103页
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 宜珊 今日中国1975年4月 48卷 146-155页 白居易的思想与作品之研究 赖玉燕 台南师专学刊 1981年6月 3卷11-18页 白居易研究 杨宇莹 文津出版社 1985年3月出版 326页 白诗研究 黄亦真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中研所 1977年 白香山之研究 施学习 鹿港文教基金会再版 1984年 284页附❶汉日对契白香山关系年表; ❷白香山研究参考书目录 白居易研究 成伟出版社编并出版 1979年 418页 有图 附:白居易关于论诗的意见 一曲琵琶说到今——白居易诗赏析 李瑞腾 伟文图书公司1978年版 172页 有图 附:白居易写鹤艾二篇 诗魔白居易 蓬莱出版社编辑出版 1982年201页 有图 附:浅谈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长恨歌与琵琶行的研究 杨国娟 光启出版社 1981年出版180页 论长恨歌与琵琶行用韵 许世英淡江学报 1965年11月 4期1-2页 白居易长恨歌诸家英译本形成之比较 陈辰夫 明志工专学校1977年11月9卷 49-71页 长恨歌专辑 村明德等 明道文艺1977年12月21卷 30-60页 我看长恨歌的“梨花” 王润华大陆杂志1974年12月 49卷6期36-41页 “长恨歌”的结构与主题补说 王梦鸥 联合文学 1986年4月 2卷6期 205-208页 “长恨歌”写作技巧分析 钟志雄中国语文1984年3月 54卷3期 27-33页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 杨国娟 静宜学报1980年6月3卷 139-155页 “马前死”——论长恨歌的辞构 颜元叔 中外文学 1979年11月8卷6期14-63页 白居易长恨歌析论 谢扶雅 东方杂志 1982年2月 15卷8期48-52页 长恨歌研究 林季玲 私立东海大学 1978年 长恨歌疏证 罗锦堂 学术季刊6卷2期 白居易“琵琶行”新探 关关 新书月刊 1985年8月23卷 13-19页 “琵琶行”试析 郑园铃 明道文艺 1984年9月 2卷32-41页 论白居易琵琶行创作意识与写作技巧 杨国娟 静宜学报 1979年6月 2卷 93-131页 白香山的琵琶引 杜若 自由谈1981年3月32卷3期31-35页 琵琶引读后记 杜若台肥月刊1981年1月 22卷1期41-48页 “琵琶行”研读补述 陶鼎尼 明道文艺 1983年12月93卷 56-60页 琵琶行的哀音 林柏燕 中华文艺 1977年2月 12卷6期6-20页 论白居易的琵琶行 谢扶雅 东方杂志 1984年12月 18卷6期36-40页 白居易古体诗与乐府诗之韵例及用韵考 宋淑华 台湾大学中研所1968年 白居易讽喻诗之研究 俞炳礼台湾师范大学 1981年 白居易赏花新井诗案 倪搏九民主宪政 1966年2月 31卷1期 24-25页 白居易《思旧》诗与崔述考信录《释例》 严灵峰 大陆杂志 1977年7月 55卷1期38-41页 补察时政,洩导人情——白居易讽谕诗的成因及其主题分析(上、下) 李瑞腾 文艺月刊 1982年4月、5月 154卷90-95页、155卷98-105页 试论白乐天金针诗格 王梦鸥中外文学 1980年12月 9卷7期 4-26页 读白居易贬官江州途中所作诸诗 杨长卿 夏声杂志 1981年7月 200卷 15-17页 乐天诗之毁誉 阎子缄 畅流1983年4月67卷 4期 6- 页
刘长卿 刘长卿的诗 宜珊 今日中国1976年5月61卷 102-109页 刘长卿及其诗 刘美珠 私立辅仁大学 1983年 刘长卿其人其诗 孙克宽 中国诗季刊 1978年6月9卷 2期39-47页 春归在客先——刘长卿诗欣赏 黄永武 明道文艺 1980年2月47卷 36-43页
韦应物 青山澹吾虑——韦应物诗欣赏 黄永武 明道文艺 1980年3月48卷91-99页
李益 李益从军诗编年考 黄麟书 香港珠海学报 1963年7月1卷44-63页
韩愈 韩愈及其诗 王雪吟 中国诗季刊 1976年6月 7卷2期 85-95页 韩愈诗研究 柯万成 香港新亚学院 1983年 韩愈生平及其诗之研究 吴达荟台湾大学1972年 韩愈诗用韵考 段醒民 私立辅仁大学 1973年 从南山诗谈韩愈山水诗的风格 颜昆阳 学粹杂志 1975年4月17卷1期 18-22页 韩愈南山、猛虎行二诗作意辨识 傅锡壬 淡江学报 1984年5月21卷 293-301页 由韩愈感春诗评骘韩愈人格型态的发展历程 段醒民 台北市立商专学报 1980年6月14卷 97-142页 韩愈诗观及其诗 张慧莲 私立辅仁大学 1977年 韩愈资料汇编 学海出版社1984年初版 二册
孟郊 孟郊及其诗研究 罗清能 花莲师专学报 1982年10月13卷105-162页 郊寒岛瘦 杜若 台肥月刊1980年5月 21卷5期 35-42页
刘禹锡 刘梦得研究 张长台 私立东吴大学 1982年 旧时王谢堂前燕 杜著 自由谈1980年2月 31卷2期 14-16页 鸟衣巷口夕阳斜 杜若 台肥月刊 1980年1月21卷1期 37-44页
柳宗元 柳宗元渔翁诗的两个问题 姚荣松 古典文学 1986年4月 8卷125——158页 柳宗元“江雪”与张志和“渔歌子”的形象表现 蔡振璋 东海文艺季刊 1983年3月 7卷 40-44页 柳宗元的“独钩”之情——从《江雪》谈起 张春荣 中华文艺 1978年6月 15卷4期 107-112页 评介洪(寅杓)著《柳河东诗研究》 李宣佝世界华学季刊 1984年6月 5卷2期 78-80页
李贺 鬼才之歌 杜若 台肥月刊1979年10月 20卷10期 31-38页 透视李贺诗中的鬼神世界(上、下) 黄永武 书评书目 1979年1月69卷57-64页、2月70卷47-53页 李贺诗的象征结构初探 蔡英俊中外文学 1975年12月 4卷7期 188-200页 李贺诗与比较新的批评方法 周诚真 幼狮文艺 1976年7月44卷1期 35-43页 李贺研究的国际概况 杜国清现代文学 1977年11月 2卷133-141页 李长吉史诗铨隅 朱君亿 书目季刊 1984年9月 18卷2期37-53页 笔补造化天无功——李贺歌诗赏析 彩羽 中华文艺 1980年5月 19卷3期 101-118页 结冻的忧郁——谈李贺人冷怆情绪 林央敏 明道文艺 1981年9月 67卷 144-150页 李长吉歌诗之感性特色粗析 朱君亿 台中 商专学报 1982年7月 14卷 137-177页 李贺心态分析 黄敬钦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78年9月 11卷9期 45-54页 读黄敬钦先生的《李贺心态分析》 周诚真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79年4月 12卷4期 50-54页 李贺诗析论 李恒敬 台湾大学1979年5月 李长吉研究 马杨万运 台湾大学 1969年 李贺诗研究 杨文雄 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2月初版 280页 附:李贺研究论著知见目录初编 李贺诗析论 李一恒 台湾大学1979年 李贺诗里的时间意识 李正治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77年4月10卷4期 70-73页 楞伽、楚辞与李贺的悲剧 杨钟基 中国学人 1977年9月 6卷145-161页 李贺与济慈 刘沧浪 私立东海大学 1975年 李长吉歌诗校释 陈弘治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 1967年 古锦囊与白玉楼——李贺诗赏析 蔡英俊 伟文图书公司 1978年版 178页
杜牧 杜牧的诗 宜珊 今日中国1976年3月 59卷 120-127页 杜牧诗作品赏析 彩羽 中华文艺 1980年8月 19卷6期 166-178页 杜牧研究 谢锦桂毓 私立辅仁大学 1975年 杜牧诗歌之分析 林自森 自由青年 1981年8月 66卷2期72-77页 杜牧之研究 吴珠亨 台湾大学1983年 杜牧之研究 陈恩绮 台湾大学中研所 1958年 杜牧生平及其诗之析论 丘柳漫台湾大学 1974年 杜诗中的幽默 郑明利 国魂1980年11月 420卷 28-29页 船山论杜杂议 简恩定 古典文学 1984年12月 6卷 213-237页 方回批杜牧诗绎说 张梦机 中央大学文学院集刊 1986年6月4卷 78-91页 论杜牧诗 张汉青 香港新亚书院 1980年 杜牧之年谱 张再富 中华学苑1971年3月7期
李商隐 论李义山诗 缪钺 中国诗季刊1976年3月 7卷1期 102-110页 李义山诗中所见之莫愁:兼论诗人用典之灵活性 陈胜长 古典文学 1986年4月 8卷 159-176页 李商隐诗说 夏敬观 夏声1985年4月 245卷 13-14页 晚唐唯美诗派的集大成者:李义山其人其诗 蔡秀云 建设 1981年8月 30卷3期 32-37页 李商隐和他的诗 朱契等 学生书局 1971年出版 180页 李义山及其诗 姚翠慧 中正岭学术研究集刊 1983年6月 2卷55-64页 论李义山诗 金达凯 民主评论1961年12月 12卷23期 4-9页 李义山诗研究 张淑香 国立台湾大学 1973年 李义山诗意象之研究 朴柱邦 政治大学中研所 1978年 250页 李商隐诗研究论文集 中山大学中文学会天工书局 1984年9月初版 1247页 全书收录论文67篇 李商隐诗之渊源及其发展 劳干幼狮学报 1959年4月 1卷2期 1-10页 李商隐诗探微 孙甄陶 新亚学报(香港) 1960年2月 4卷2期159-241页 玉溪诗谜 苏雪林 商务印书馆1969年5月初版 130页 (原书名:李义山恋爱事迹考) 读李商隐诗后 欧阳炯 夏声杂志 1985年2月 243卷 8-13页 锦瑟无端五十弦:拨开千古玉谿诗谜 李本耀 中台医专学报1985年8月 3卷 86-94页 自月意象的嬗变论义山诗的月世界 陈器文 中外文学 1976年7月 5卷2期 108-119页 月亮神话在李商隐诗中的回响 温莉芳 台湾教育 1983年1月385卷 8-11页 义山绝句选评 高越天 夏声杂志 1976年4月 137卷 21-23页 “东涧写校李商隐诗集”校记 龚鹏程 书目季刊 1986年9月20卷2期 33-42页 李义山的几首无题诗 兰婷 文艺月刊 1986年12月 210卷58-62页 李商隐“落花”诗探微 徐志平中国语文 1986年1月 58卷1期 30-35页 李义山咏物诗中的柳 黄盛雄台中师专学报 1985年8月 14卷 113-125页 李义山无题“相见”诗试析 吴福相 大汉学报 1985年7月 6卷12-17页 李义山的景物诗 简翠贞 新竹师专学报 1985年12月 12卷 235-257页 李义山的“药转”诗 雪林 东方杂志 1985年10月 19卷4期24-26页 李义山无题诗研究 黄盛雄 台中师专学报 1984年6月 13卷125-147页 李义山诗中的莲 罗宗涛 东方杂志 1982年12月 16卷6期68-71页 李义山诗之声律赏析 简翠贞新竹师专学报 1983年3月 9卷45-78页 玉谿诗谜正续合编 苏雪林 商务印书馆 1988年初版 人间有情托神仙:李义山的神仙诗 黄盛雄 国文天地 1987年12月 3卷7期 20-71页 李义山的咏史诗 黄盛雄 古典文学 1987年4月 9卷 219-271页 锦瑟诗之我见 赵良壁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87年6月 20卷6期 23-30页 李商隐的《筹笔驿》诗及其与李德裕的关系 赵良壁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88年3月 21卷3期59-66页 李义山诗多用仙典试解 简翠贞新竹师专学报 1979年5月 5卷 103-123页 李商隐燕台诗评述 劳干 文学思潮 1980年1月 6卷 151-156页 李义山“药转”诗释 薛顺雄 东海中文学报 1981年4月 2卷35-53页 李义山燕台及韩碑二诗之声律赏析 简翠贞 新竹师专学报 1982年6月 8卷 153-184页 碧海青天夜夜心:试评析李商隐“嫦娥”诗 张绮云 东海文艺季刊1983年12月 10卷 18-22页 义山七绝的用意、抒情与咏史 张梦机 幼狮月刊 1977年7月46卷1期 56-61页 试论李义山诗的用典 沈秋雄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77年4月10卷4期 34-40页 李商隐的咏史诗 方瑜 中外文学 1977年4月-5月 5卷11-12期 76-92页 李商隐的第一首诗 芷园 中国语文 1977年4月 40卷4期27-35页 试阐李商隐的四首绝句——人仙之间的一段情 陈祖文 中外文学1978年5月 6卷12期 26-35页 比较与翻案——论义山七律末联的深一层法 陈文华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1978年2月11卷2期48-51页 读李商隐无题诗 林宏作 中外文学 1977年3月 5卷10期152-166页 李商隐无题诗略说 张日升 中国文字学系年刊 1964年6月 2期 92-97页 李义山无题诗十五首考释(一~四) 汤翼海 民主评论 1963年3月、4月、5月、6月 14卷6期18-20页、7期18-21页、8期18-20页、9期19-21页 环绕李义山锦瑟诗的诸问题(上、中、下) 徐复观民主评论 1963年7月、8月 14卷13期2-10页、14期2-8页、15期2-8页 读“贾生”诗有感 李民蓉 中国语文 1984年10月 55卷4期80-86页 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诗赏析 颜昆阳 伟文图书公司 1978年版 168页 有图 诗灵李商隐 蓬莱出版社编辑出版1982年 210页 有图 附:浅谈李商隐的诗歌 论—本风旛式的诗评书:《李商隐诗研究论文集》(上、下) 雪林 东方杂志 1986年1月、3月 19卷7期23-29页、9期21-32页
温庭筠 温庭筠诗研究 杨玖 私立东海大学 1973年 温庭筠的诗与词 杜若 自由谈1981年6月 32卷6期61-64页 温庭筠诗词比较研究 罗宋诗 古典文学 1985年7卷(上)487-529页 论晚唐典绮派温庭筠诗之特殊风格 李日刚 文艺复兴 1974年11月57卷 30-37页 温庭筠诗集研注 张翠宝 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集刊 1976年6月 20卷 571-799页
司空图 司空图诗味论 彭锦堂 私立东海大学 1977年 唐司空图诗集校注 蔡朝钟 私立中国文化大学 1969年
韩偓 韩偓诗及其生平 孙克宽 中国诗季刊 1981年3月 12卷1期106-123页 韩偓诗及其生平 孙克宽 新时代1963年6月 3卷6期16-20页 韩偓诗与香奁集论考(上、下) 徐复观 民主评论 1964年2月、3月 15卷4期2-8页、5期2-7页
韦庄 试论韦庄“秦妇吟”中的写作特色 简恩定 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86年11月 19卷11期 56-58页 敦煌写本秦妇吟新书 潘重规敦煌学 1984年7月 8卷 1-73页 附:韦庄讳删秦妇吟原因综述 秦妇吟校笺 陈寅恪 华正书局1974年版 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