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旱、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旱、涝

(一) 旱、涝

天津市的旱、涝灾害比较多。如果以汛期(6~9月份)降水量少于350毫米为旱年,多于550毫米为涝年,则近一百年旱与涝的机率分别为31%和21%。
1.干旱。天津市干旱灾害非常突出,近500年来,旱年约占25.6%,其中,17、20世纪最频繁。近半个世纪以来旱灾有加重的趋势。旱灾有一定的连续性,常有几年连旱的情况,最长连旱6年。从20世纪60年代到1995年连旱3年以上的有1965—1968年、1972—1974年、1981—1984年、1989—1992年。干旱的地理差别不大,宝坻县最多,约为43%;其次是蓟县,约40%;东丽区最少,约30%。
农作物生长期干旱的特点。春播期干旱一般10年7遇。能够趁墒播种的年份只有25%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95年,春旱严重的年份有1952、1961、1965、1976、1993年等。1976年的连春旱时间长,范围至少波及5个县。
初夏旱发生率约57%,与春季连旱的机率有13%。对套玉米播种、春玉米抽穗和水稻插秧影响最大。盛夏旱约两年一次,有时也连年发生。盛夏期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干旱造成很大危害。1989年盛夏干旱,7月下旬至8月上旬雨量不足10毫米。全市农作物10.46万公顷受灾、6.6万公顷成灾。全夏季的干旱一般不连年发生。各地夏旱基本不同步,这与降雨分布不均关系很大。夏旱严重的年份有1951、1968、1972、1980、1983年等。
秋季,阶段性干旱约2年1次。严重的如1965—1968年,几乎涉及全市各区、县,范围之大是少见的。1981年秋旱加之水源不足,全市冬小麦播种面积大大减少。新中国成立以来秋季降水不足15毫米的1957年、1979年秋旱灾情也很重。农作物几个生长期的连旱危害更大。如1972年春夏连旱,农作物严重减产,水稻亩产❶不足100千克,20万公顷成灾。将各季节的干旱归纳起来,划分出不同类型,全年以旱为主并任何季节都不涝的类型最多,约占46%。
2.涝灾与暴雨。降雨过多时往往形成雨涝、上游地区暴雨集中时客水下泻会形成洪涝,故涝灾多出现在暴雨多发年。
(1)雨涝和暴雨。天津市雨涝年少于干旱年,但危害相当大。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市年降水量多时曾达976.2毫米(1977年)。800毫米以上的大涝年约占12%。降水集中于夏季,尤其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多,全年中降水量超过100毫米以上的旬56%在该期间。如1984年8月10日前后,台风暴雨使全市受涝。仅市区即30余处积水,418个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2 300余万元。天津市历年平均降水量最大的是蓟县,为675.7毫米。
有时降水总量并不多,但仍发生涝灾,如1984年,8月以前一直干旱,8月9日后突降大暴雨,造成阶段性涝灾。故多雨年不一定有涝灾,少雨年也不一定没有,要看降雨的时间长短和强度。天津市大部地势低平,降暴雨后,不易宣泄。因此,暴雨是天津市雨涝的重要原因。
1921—1995年间,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的暴雨共出现139次,年平均1.9次。最多的如1995年有6次。有12年无暴雨。暴雨最早于4月26日出现(1983年),最晚于11月5日结束 (1940年)。各地暴雨日数有一定差异,蓟县最多,为7.5天; 其次是宁河县、汉沽区、塘沽区等; 西青区最少,为6天。沿海和北部山区是暴雨较多地区。暴雨多发区与雨涝区并不完全重合,因雨涝还和地形密切相关。
(2)海河上游暴雨与天津市洪涝。客水造成的洪涝,记录中较早的是1801年。当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上游的滏阳河、滹沱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蓟运河等先后降大暴雨。各河河水猛烈下泻,天津大地一片汪洋,人、畜、财产损失无数。其后比较突出的是1939年。当时市区被淹泡一个半月,受灾人口80多万,灾民65万户,倒房1.4万间。按当时货币计算,损失6亿多元。新中国成立后,影响较大的洪涝在1963年。当年8月海河上游普降暴雨,太行山东麓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降水量达1300~2050毫米。洪水来势凶猛,很快逼近天津市,天津市周围水库的水位都超出市区数米。由于奋力抗洪,保卫了天津,但周围广大农村和许多兄弟地区作出了很大牺牲。

☚ 四、气象灾害   (二) 冰雹 ☛
000104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