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谢
鲁谢(Ruysch,F. 1638~1731),十七、十八世纪荷兰解剖学家。出生于海牙,早年在药房任药剂员,后来到莱顿大学学习医学,1664年毕业,发表了一篇有关胸膜炎的论文,获博士学位。旋即回到海牙。1665年因发现淋巴管瓣膜获奖,1666年被聘为阿姆斯特丹的解剖学教授,1672年兼任产科学教授,1695年兼任法医学教授。晚年(1727)被接纳为伦敦皇家学会和巴黎科学院的成员。
鲁谢虽写过几本解剖学和外科学著作,但是,他最主要的贡献是对尸体标本制备技术的改进,他用有色的蜡注入动静脉内,此法虽非鲁谢首创,据载他的血管注射法是从司文模登那里学来的,但是,经鲁谢的改进使这项技术更形完善。鲁谢应用血管注射法,使一个局部组织或完整的器官栩栩如生的显示出来。他用这个方法完成了人体血管分布的研究,查明了支气管动、静脉、视网膜中心动脉、脑血管、心脏血管丛、眼的脉络膜血管层(迄今称之为Ruysch氏膜)以及胎盘和母子血管的联络等。鲁谢应用注射法,证明全身各个脏器都有血管存在,乃至中耳听骨的骨膜上也有血管分布,鲁谢据此却错误地认为所有的组织完全是由血管网以各种不同形式组成的,但是,他从未能成功地将液体注入纤维组织内。鲁谢注射法的另一个结果是改进了尸体防腐法,他所制备的标本闻名于当时的欧洲,特别是他所制备的木乃伊享有极大的声誉。1693年俄国的彼得大帝参观了他的博物馆,1717年彼得大帝以三万弗罗林金币,购买了他的解剖学标本,运回彼得堡艺术陈列室,后来送到科学院,一部分送到喀山大学。最近(1964)证实这批900多具标本尚收藏在列宁格勒科学院。后来,波兰国王也以二万金币购买了他的另一批标本,把它保存在维腾贝格大学。
鲁谢对于腺体的结构也进行了观察研究,他首先提出无管腺的概念,1690年他推测甲状腺流注到血液里的物质,对人体或有重要的作用。鲁谢的工作反映了十七、十八世纪解剖学的进步,当时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对解剖学的观察已向精细结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