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岁时习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岁时习俗

(一) 岁时习俗

1. 春节。俗称大年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传统年节。浙江民间对这个岁首节日十分重视,节日前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远在外地的亲人要赶回家团聚,欢欢喜喜过新年。初一清晨,各家各户点放“开门炮仗”,象征辞旧迎新,开门大吉。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一派喜气洋洋。早餐要吃甜食,寓意一年甜到底。宁波、温州等地多吃汤团、桂圆汤、红枣汤,表示全家富贵团圆,红火发达; 金华各地多吃面条,称为“长寿面”。初一这一天家长要率领晚辈叩拜祖先,再由晚辈依序拜其亲长,不少人还到附近的寺庙里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新年全家安康。从正月初二开始,再向邻里亲戚拜年。初一日还有许多忌讳,如不扫地、不汲水、不杀牲、不动针线、不讲不吉利的话等。初一至十五日这段时间,浙江农村不少村庄还筹款请戏班演戏,有的连续演好几天,远近亲朋好友都赶来看戏,吃“新年酒”,热闹非凡。现在春节仍然是浙江各地最隆重的节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娱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少人还外出观光风景名胜,为节日增添了现代气息。
2. 元宵灯会。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汉族传统的元宵节。浙江各地在这一节日里都有张彩灯、舞龙灯的风俗,故又称“灯节”,一直沿袭至今。一般在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八落灯。唯有宁波、台州、温州一带自明代后,为正月十四闹元宵,灯会也以十四日为高潮。农村元宵灯会以舞龙灯为主,有布龙、纱龙、纸龙、凳板龙、平龙、首饰龙六种。温州农村龙灯一般以竹篾编成龙头和龙身,糊上彩纸,体内点上灯,由十几个中青年每人手持一节,前面还有一人手执头珠,引龙跑舞,十分动人。夜里的龙灯还跑遍农家庭院,许多农户摆设“香案”,迎接龙灯。城镇里有迎首饰龙,该龙由许多雕塑人物和亭台楼阁组成,并配有齿轮传动装置,以摇手柄操作使人物转动行走,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海宁硖石灯会,在浙江很有名气,相传始于唐朝,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时最为盛行,距今已有1 200多年历史。硖石灯彩品种繁多,题材丰富,有人物灯、动物灯、台阁灯(如西湖景灯)、花卉虫鱼灯、珠帘伞灯等,五彩缤纷,都是精美的工艺品,1934年在“法国巴黎赛会”上曾获奖。80年代初,还发现东阳市的传统灯会,别具特色。正月初八至二十一日是举办灯会的时间,其中十四至十六日为最高潮。灯会规模很大,品种很多,可分为闹灯和献彩两类。闹灯分14个系列,1 400多个品种;献彩有彩龙、彩狮、彩车等10多种。尤其是众多的凳板龙集中飞舞,气势磅礴,别开生面。浙江省会杭州的西湖灯会,更是驰名中外。近年来的西湖灯会,灯品和规模比过去都有很大的发展,在传统的罗帛宫灯基础上,又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推陈出新,增添了许多机械灯、电子灯、声光灯,湖面上设有数十条装扮华丽的灯船,水陆灯火交相辉映,使“人间天堂”成了灯的海洋,深受中外观众的赞赏。
3. 清明踏青。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三月间,公历4月5日前后。唐宋时,民间将寒食节(清明前一、二日)并入其中,清明就成为重要的节日。清明期间,民间有插柳、扫墓、踏青、吃青团子等风俗。浙江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柳绿草青之时,人们纷纷去郊外扫墓、踏青,同时可借此郊游,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浙江省各地的清明节日食品也有特色,如杭州人喜食螺蛳,食后将壳撒于房瓦上,意在避邪。有的还以嫩青艾拌糯米粉做成“清明狗”,悬挂至立夏烧食,传说食后能使人“一年健康到头”。浙江各地至今仍盛行清明扫墓踏青的风俗,并且使清明成为祭奠革命先烈,进行传统教育的节日。
4. 端午竞渡。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日。这一天,浙江各地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挂香袋、饮雄黄酒、插青蒿、菖莆、桃叶枝等风俗。杭州、宁波等地民间有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雄黄酒和黄豆瓣)的习俗,传说食后能避邪气、驱五毒。端午还有打蚊烟的习俗,即以中药苍术、白芷及各种燥烈的杂物用火焚烧,以其烟熏屋内,为梅雨期除湿、去蚊、消毒。端午时节,浙江农村水乡普遍流行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初五那天,一些乡村居民将筹资建造的龙舟装扮一新,会集到一处宽阔的河(湖)面上进行竞赛。其时锣鼓喧天,旌旗招展,每条船上二三十青年,齐力划桨,龙舟飞速前进,两岸观众喝彩声不断,场面十分热烈壮观。现在,各地已把赛龙舟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开展,浙江省曾多次举行全省性龙舟竞赛。
5. 中秋赏月。中秋节亦称月夕,八月半、仲秋节、团圆节等,时值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这一夜月亮最圆、最亮,民间把它视作团圆的象征。唐代已盛行中秋赏月。北宋时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明清时,中秋节民间盛行拜月、点斗香、吃月饼、点塔灯、吃团圆饭等传统风俗。宁波、台州、温州等地从明代起以八月十六日为农民起义节,传说是纪念元末方国珍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此日三地首义成功。
6. 重阳登高。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人以九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这一天,浙江民间传统有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等风俗。杭州市民和近郊农民以登吴山或葛岭初阳台为多。嘉兴、海盐一带地平山少,都以登塔为俗。台州、温州等地沿海渔民则有攀爬桅顶为登高之俗。浦江等地盛行重阳建灶之风。民间传说“重阳灶,节节高”,意思是重阳建灶会万事如意、吉祥。自古流传重阳吃糕点,饮菊花酒,可使人长寿,因此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浙江现已确定重阳节为省老年节,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的传统。
7. 祝福。又称“谢年”、“作年福”。杭州、绍兴民间视为年终大典,要祭拜神祖,报谢一岁平安。绍兴民俗更重视对来年福祥的祈求。祝福的日子一般选腊月二十日至三十之间的某一日,不得越过立春,表示不同于“作春福”。绍兴祝福时供奉之神印有“南朝圣福”四字,俗称“祝福菩萨”、“大菩萨”。祭祀时摆设五牲或三牲福礼,如鸡、鹅、元宝肉、猪头及鱼。祝福那天家里人凌晨就起床,烧煮福礼。到佛晓前,搬出两张或四张八仙桌,按桌子的木纹走向“横神直祖”方式摆放于屋檐下,福礼分别放在红漆的大桶盘内置于桌上,牲肉上插着许多筷子,旁边放置厨刀一把,并有一碗蒸熟的牲血以示全牲。另外,还配有豆腐一盘、盐一碟、年糕数块、棕子一串,外加三(盅)茶、三(盅)酒。福礼摆设也有讲究,如鸡、鹅要跪着放,头朝福神,表示欢迎;一尾活鲤鱼用红绳穿过其背,悬架于“龙门架”上,再用红纸贴住眼睛,表示“鲤鱼跳龙门”。祭神时,家里男人按辈份大小次序向外跪拜行礼,女人不得参拜。拜毕,鸣放爆竹,焚烧纸元宝、纸神、纸马。接着将桌子改成直摆,调转福礼,拔下筷子,家人由外向里叩拜,即为祭祖。行过祭礼以后,用煮福礼的汁汤烧年糕吃,俗称“散福”,表示神所赐之福散给了全家人。这一风俗至今在农村仍然流行,但仪式已简化,如以鞠躬代替跪拜等。
8. 除夕。一般习俗称“过年”、“年三十夜”、“大年夜”。时值春节前夜,旧岁将尽,至此夕而除,因而称“除夕”。浙江民间视此日为清理一年事物的节关,所以叫“年关”。这一天,城乡各家各户都易换门神、桃符、春贴,并燃放爆竹、烟花,表示辞旧迎新,驱邪求福。当夜,全家吃“年夜饭”。饭后,家长给老人和孩子们发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夜里,在家门口放爆竹,叫作“关门炮”。过后,全家团坐食饮谈笑,直至深夜,俗称“守岁”。现今浙江民间仍沿袭除夕合家团聚过年、欢度春节的传统,旧的礼俗有的有所简化,风行挂年画、贴春联、分压岁钱等礼俗,并增添了看电视、玩游戏等现代气息的活动。

☚ 一、民间习俗   (二) 生产习俗 ☛
0002317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