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搞好区划、用好区划、谁用区划、谁搞区划”的原则
把搞好和用好结合起来,把谁搞和谁用结合起来,既出成果,又出效益。大邑县是全国农业区划的一面红旗,不仅在搞好区划方面取得了经验,而且应用区划也收到了成效。在1979—1988年的10年中,在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方面,平原的粮、油、猪区,粮食产量占全县的82.7%,人均517公斤,油菜籽产量占全县的82.7%,出栏肥猪占全县的82.5%;丘陵果、牧、粮区,水果总产量占全县62.8%,牧业产值增加了1.3倍,人均粮食增加132公斤;低山林、矿、土特产区,人均林地面积达1.0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4.4%,煤、电和主要土特产品的产量,均占全县的80%以上。区域优势得到了明显的发挥。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种植业产值中,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重,由13.4:1变为6.8:1;五业产值中,种植业和林、牧、副、渔的比重,由3.3:1,变为1.5:1;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和农村工、商、运、建、服等非农业产值的比重,由3.4:1变为0.93:1。使农村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在发展商品生产方面,全县先后建设了粮食、油菜籽、用材林、柑桔、酸梅、中药材、金蜜杏、茶叶、蚕桑、生猪、鱼等12个商品生产基地和10条专业生产(经营)线,商品生产总收入达4 99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0.5%,人均142元。使商品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