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是个窗口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第一次到深圳特区考察时指出: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52页)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特区是技术的窗口。早在1975年8月,邓小平就提出: “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外国都很重视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 “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页)办经济特区是引进先进技术的方式之一,投资少、见效快,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的技术水平。兴办特区十年,我国引进了一批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有的还填补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某些空白。同时,特区引进先进技术也起到推动内地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作用。特区把先进技术、国际科技信息及时转移到内地,并通过与内地联合办企业,举办各种科技讨论会、交流会等,为内地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促进了内地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科学技术自力更生的能力。
(2) 特区是管理的窗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邓小平说: “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55页)1980年8月,邓小平又强调: “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51页)而具体哪些先进的管理经验、方法适用于我国? 则可以在特区中,通过合资办厂等形式对国外的管理经验进行比较、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再向内地推广,同时由于特区范围较小,可以放手进行改革的实验。
(3) 特区是知识的窗口。由于特区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机遇和动力,促使人们努力学习文化和科技管理知识,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同时特区作为知识的窗口,可以及时把握住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文化教育的发展动态、经济生产的信息,并通过内地迅速地反馈回来,使我们与全人类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4) 特区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认为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 “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2页)因此,兴办经济特区不仅进一步发展了对外经济关系,而且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澳门同胞通过深圳这个窗口看到了将来澳门回归祖国后的前途,台湾同胞通过这个窗口,看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增强了祖国统一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