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及鼻窦囊肿
鼻部囊肿 始基来源于胚胎时期颅面裂各突起相融合处的残余上皮。形成囊肿后,可出现在软组织内、骨内和骨表面,通称面裂囊肿。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正中囊肿 发源于上颌正中裂者有两型:
❶牙槽中囊肿。由两中切牙根部上颌裂中牙板上表皮发生。囊肿渐大,向外排挤两牙。由于囊肿扩张受两牙的阻碍,多呈椭圆形。
❷腭中囊肿。发生在上颌正中裂,但位置较后靠近硬腭。正中囊肿可向鼻腔或口腔突出。X线照片显示上颌正中有椭圆形或圆形透明区。可经口腔摘除囊肿,但慎勿损伤鼻腔粘膜。
球颌突囊肿 也称唇腭裂囊肿。发生于内侧鼻突的球状突与上颌突相融合处,即在外侧切牙与尖牙之间。囊肿向下生长,使两牙根明显分开,继之唇龈沟、上唇、鼻腔底和颊部隆起,局部胀痛。X线照片可见边缘光滑之圆形透明区,外侧切牙与尖牙的牙根间隙增宽。可经口腔前庭摘除。
鼻腭囊肿 发源于切牙管,分为两型:
❶切牙管囊肿。从鼻腭管中上皮残余发生,完全长在切牙管骨壁中,有骨质环绕。
❷上腭乳头囊肿。也是从切牙管中的上皮残余发生,长在切牙孔上腭乳头下,没有骨质包绕。鼻腭囊肿向口腔突出的机会较多,若向鼻腔突出,位置紧靠鼻中隔,常压迫腭前神经,引起向鼻、眼部放射性疼痛。可经口腔摘除。
皮样囊肿 发生在两内侧鼻突与额鼻突接合形成外鼻处,可深入鼻中隔,并有瘘管通向鼻外,故又称鼻背中线瘘管。瘘管口可位于眉间、鼻尖或鼻梁。从瘘口能挤出角化表皮、细小毛发和皮脂样物。初生时在外鼻正中线可见一小肿块,渐长大而使眉间隆起,眶间距离扩大或鼻梁变宽。X线照片显示鼻中隔软组织呈梭形膨隆,鼻骨间或眉间有整齐的骨质缺损阴影。宜早期手术,如缺损较大,应同时以骨屑填充整复。
鼻前庭囊肿 发生于上颌突与外侧鼻突的球状突结合处,适在鼻翼附着部、梨状孔前外方、上颌牙槽突骨的表面上。以单侧为多见。中年女性罹病较多。囊肿长大可引起鼻塞,局部发胀,偶有上颌部、额部、眶内放射性疼痛。囊肿较小时,仅见鼻前庭外下方轻微隆起。大的囊肿使鼻前庭底部明显膨隆,鼻唇沟消失,鼻翼根部及上唇底部隆起。囊肿柔软而有弹力和波动,穿刺有淡黄透明液体。X线照片显示在梨状孔底部外侧有均匀的圆形阴影,附近骨质因受压凹陷。可经唇龈沟切口摘除囊肿。
鼻窦囊肿 分为粘液囊肿、粘膜囊肿和发生于上颌的牙源性囊肿。
粘液囊肿 多发生于筛窦和额窦,蝶窦较少,上颌窦极罕见。囊肿甚大时,可同时累及数窦。易发于青、中年
通常为单侧性。
鼻窦窦口因某些原因引起长期闭塞,窦内分泌潴留而形成囊肿。囊壁为纤维化结缔组织,内膜即窦腔粘膜,但有明显受压萎缩现象。囊肿周围骨壁因受压萎缩,并受溶骨性骨吸收作用而消失,以后囊肿向外扩张,出现局部膨隆。额窦及筛窦囊肿使中鼻道向下隆起,眶顶内侧及内眦部膨隆,眼球被推向前、外、下方,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制。后组筛窦及蝶窦囊肿引起眼球突出,视力减退。触诊时可觉皮下有光滑肿物,似按乒乓球或破蛋壳样感觉。X线照片可见窦腔扩大,窦壁变薄,边缘光滑完整。经鼻内或鼻外穿刺,可抽出稠厚黄色液体。若囊肿有继发感染,则形成脓囊肿,穿刺有脓。巨大粘液囊肿囊内液体自发排空后,可在窦口处又形成单向阻塞,空气可进而不能出,久之形成气囊肿,穿刺有空气。可采取鼻内或鼻外手术摘除囊肿,并建立鼻窦与鼻腔间良好引流。
粘膜囊肿 以上颌窦多见,多位于底部和内壁,系窦粘膜的粘液腺或浆液腺管口堵塞,腺体分泌物膨胀而成。一般都无症状,个别患者可有同侧头痛,面颊部不适感,或鼻内间歇突然流出淡黄色液体。通常是在上颌窦穿刺时,抽出针芯后见有黄色液体流出,或X线检查时,发现上颌窦底部有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半圆形阴影而拟诊。囊肿不破坏骨壁,过大则自破,一般不需手术。
牙源性囊肿 分为含牙囊肿和牙根囊肿,以后者多见。含牙囊肿多发于青年,系牙发育异常所引起。囊肿内含有牙冠或整颗牙齿,囊壁连于牙釉质与骨质交界的牙颈部。发病处缺牙或仅有一颗发育不良的乳牙。X线照片显示囊肿阴影中有一牙冠突入,或有1、2颗牙。牙根囊肿由根尖肉芽肿退行性变而形成。多发于年龄较大的病人。发病部位常在上牙列侧切牙处,并有残缺病牙或残根存在。X线照片可见囊肿阴影中有牙根尖端突入。
囊肿不断长大,压迫上颌窦骨壁使之变薄、移位或呈两个窦样,最后占据整个窦腔,破坏窦壁而向外膨出。触诊为一表面光滑而有弹性的肿块,按之有乒乓球样感。应手术摘除囊肿,同时拔出囊内牙齿,处理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