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药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黄藥 > 黄藥子
黄藥子  huángyàozǐ

即黄藥。

黄药子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

清热解毒药。出《本草图经》。见《安骥集药方》。又名黄独、黄药根、木药子、淮山暮、黄金山药。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除去泥沙及杂质,洗净,横切厚片,晒干。主产湖北、湖南、江苏等地。苦,平;有小毒。入心、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❶牛鸡心黄,与山栀子、条黄芩、北连翘、川黄连、川郁金、润玄参、大生地、生甘草配伍,如黄药子汤(《抱犊集》)。
❷马肺热喘粗汗出,与贝母、知母、大黄、黄芩、白药子、郁金、甘草等配伍,如消黄散(《新编集成马医方》)。
❸驼肺伤热啌喘;与黄芩、黄柏、大黄、甘草、白矾等配伍,如消黄治肺散(《元亨疗马集》)。
❹马火热内壅,气促喘粗,或生黄肿,与贝母、知母、大黄、白药子、黄芩、甘草、郁金等配伍,如消黄散。牛、马15~60克;猪、羊6~15克。为末或煎汤灌服。本品含黄独素BC(diosbulbins BC)与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黄独素A、皂甙、鞣质、蔗糖、还原糖、淀粉等。酊剂和煎剂对蛙心有抑制作用。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未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黄药子

药名。出《本草图经》。又名黄药根、黄药脂。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L.的块茎。主产湖北、湖南、江苏等地。苦,平,有小毒。入肺、肝经。消肿解毒,止咳平喘,凉血止血。
❶治瘿瘤,瘰疬,喉痹肿痛,疝气,睾丸炎,咳嗽气喘,百日咳,吐血,咯血,衄血;近亦用治食管癌,胃癌,乳腺癌。煎服:4.5~9g。
❷捣敷或磨汁涂痈肿疮疖,蛇、犬咬伤;研末涂治天疱疮。内服量过大可出现恶心、呕吐、流涎、腹痛、泄泻、出汗、心悸、瞳孔缩小、惊厥、昏迷等中毒症状。肝功能不正常者慎用。本品含皂苷、鞣质、黄独素(Diosbulbin)和薯蓣皂苷元。还含山梨醇、苯乙酮类物质、二氢薯蓣碱等。对缺碘食物所致的甲状腺肿具有一定疗效。酊剂和煎剂对蛙心有抑制作用,对离体兔肠亦表现抑制,对未孕家兔与豚鼠的子宫有兴奋作用。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

黄药子sweetautumn clematis

Clematis paniclataThunb.,又称圆锥铁线莲、白花木通。毛茛科,铁线莲属。落叶草质藤本。生于丛林边缘。分布于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朝鲜半岛、日本也有分布。茎和分枝疏被短柔毛,后无毛。一回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7枚,卵形;叶柄长约3cm,常卷曲缠绕于其他植物上。圆锥花序;花两性;萼片4枚,白色,无花瓣;雄蕊多数,雌蕊少数,均离生;子房和花柱密生白色丝状毛。聚合瘦果,瘦果黄色,有长的宿存羽状花柱。根药用,凉血、降火、消瘿、解毒,治疮瘘喉痹,蛇犬咬伤。花序大且有香气,可作庭园花卉。

黄药子

见“虎杖”。

黄药子huáng yào zǐ

《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黄药子(21)。药名。
【基原】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别名】黄药(《日华子本草》),黄药根(《开宝本草》),木药子、大苦(《本草纲目》)。
【性味】苦,平。
❶《日华子本草》:“凉。”
❷《开宝本草》:“苦,平,无毒。”
❸《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归经】《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凉血,降火,消瘿,解毒。治吐血,衄血,喉痹,瘿气,疮痈瘰疬。
❶《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❷《本草纲目》:“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❸《江苏植药志》:“治腰酸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钱半至三钱。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成分】块茎含多种甾体皂苷,总皂苷水解后生成薯蓣皂苷元(Disgenin)、雅母皂苷元(Yamogein)。又含呋喃降双萜类化合物黄独素A、B、C、D(DiosbulbinsA、B、C、D)。另含碘及鞣质、蔗糖、还原糖、淀粉等。
【药理】
❶对甲状腺的影响:将含2%~10%的黄药子饲料喂养正常大白鼠,4周后对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基础代谢、甲状腺重量及其含碘量)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所造成的甲状腺肿(体重、基础代谢率、甲状腺重量及含碘量、血清蛋白结合碘等指标)无影响,而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黄药子对缺碘食物所致甲状腺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表现在肿大的甲状腺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对大白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能改善,黄药子的此项治疗作用可能是其中含碘所致。
❷抗菌、抗病毒:黄药子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等10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药子提取物0.1mg/ml,对家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治疗作用,使炎性病变减轻,痊愈时间显著缩短。
❸其他:黄药子酊剂与煎剂对体外蛙心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对体外兔肠亦表现抑制,对未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出现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黄药子上述作用酊剂较煎剂强而快。黄药子根茎的丙酮提取物注射于大鼠腹腔,可抑制进食。

黄药子huánɡyàozǐ

中药名。出《本草图经》。别名黄药脂。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bulbifera L. 的块茎。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苦、平, 有小毒。入心、肝经。消肿解毒, 止咳平喘,凉血止血。治瘿瘤、瘰疬、喉痹肿痛、咳嗽气喘、吐血、咯血、衄血、食道癌、胃癌、乳腺癌, 煎服: 4. 5 ~ 9 克。捣敷或磨汁涂,治痈肿疮疖、蛇咬伤。肝功能不正常者慎用。内服量过大可出现流涎, 呕吐, 腹痛, 腹泻,出汗, 心悸, 惊厥, 昏迷等中毒症状。本品含皂苷、鞣质、黄独素和薯蓣皂苷元。对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有一定疗效。煎剂在试管中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黄药子

黄药子

黄药子

黄药子,又名黄药根、黄独。始载于《开宝本草》。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秋冬两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成厚约1cm的横片,晒干。
块茎横切片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3~7cm,厚0.5~1.5cm。外表面棕黑色,具有绉纹,密布多数短小的支根及黄白色圆形隆起的支根痕,部分栓皮脱落显露淡黄色而光滑的中心柱。切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平滑或显颗粒状的凹凸不平,见有多数橙黄色维管束小点。质坚脆,易折断。气微,味苦。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省;此外,河南、山东、浙江、安徽、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亦产。
本品味苦,性凉。有小毒。归心、肺、肝经。功能消瘿,凉血,清热解毒。主治项下瘿疾、咯血、吐血、衄血、喉痹、疮肿等证。治疗瘿疾项下结肿,可单用,亦可配化痰软坚药同用,如《千金月令》单用黄药子置酒中,密封瓶口,于糠火中煨,候冷饮酒,但瘿消即需停饮。《证治准绳》藻药散,则用海藻配黄药子,为末服。现代用于缺碘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都有一定疗效。也有用治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者,可使部分病例基础代谢率有不同程度降低,颈围缩小。黄药子有凉血止血的效果,常用于血热引起之吐血、咯血、衄血及金创出血等证。如《百一选方》以本品与蒲黄等分,治疗吐血;《圣济总录》用本品为散,阿胶煎汤调服,治鼻衄;《证治准绳》引《良方》圣金散,用本品配青黛,治舌上出血等。黄药子亦治咽喉痈肿痹塞,肿毒疮疽,是取其清热解毒之功,如《太平圣惠方》用本品与地龙、马牙硝为散服,治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证治准绳》逼毒散,用本品配白药子、赤小豆、雄黄调敷,治发背痈疽。此外,本品尚有清肺镇咳之效,可用于肺热咳嗽及百日咳。煎服,4.5~9g;研末服,1~2g。《本草经疏》云: 黄药子痈疽已溃不宜服,阴症止可外敷。黄药子不宜久服,某些患者服后可产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如剂量过大,对肝细胞有损害。黄药子中毒,可引起口舌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心脏麻痹而死亡。
实验研究: 黄药子块茎含多种黄独萜酯及皂甙、鞣质、淀粉及微量碘等。又云南产品含薯蓣皂甙元,而南京产品不含。本品对缺碘食物所致的动物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而对子宫则有兴奋作用。

☚ 昆布   芋头 ☛
000027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