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腹角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腹角雉黄腹角雉又称角鸡,是雉科珍贵的鸟类之一。体形比家鸡略大,重约3—4斤,头上长着前黑后红的羽冠,发亮的羽冠两侧有一对淡蓝色而长约三厘米的肉质角。喉下具有一张帷幔状的肉裙,肉裙中央分为橙黄色,左右各有9个大形灰黄色块斑,边缘部钴蓝而有黄色横斑。雄鸟羽毛华丽,体披栗红色羽毛,其上还点缀着镶有黑边的黄色卵圆斑,腹部为纯皮黄色,雌鸟体型较小,头上黑色较多,上体羽毛棕褐色杂以黑色和棕白色矢状斑,腹部侧有明显的大白斑,看样子,当然比不上雄鸟长得俏丽了! 黄腹角雉Fujian tragopanTragopan caboti(Gould),又称客伯角雉。鸟纲,鸡形目,雉科。分布于福建、广东北部、广西、湖南南部和浙江等地。头上具一对肉质角突,呈淡蓝色,喉下具色彩鲜艳的肉裾。上体大多栗红色,杂以皮黄色卵圆斑。飞羽和尾羽黑褐,杂以白色和棕色虫蠹状斑。下体纯棕黄,胁和尾下覆羽缀以黑和砖红色。脚和趾暗粉红色,爪灰。栖息于山地密林或竹丛中。好隐匿,善奔走,性怯弱。冬季成小群活动。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芽、嫩叶和浆果为食。营巢在高大的树干上,卵每窝2~4枚,呈土棕色,密布红褐色细斑点和灰紫色疏斑。是世界上著名观赏鸟类,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黄腹角雉鸡形目雉科。又称角鸡。濒危物种,中国国家I级保护动物。雌雉体长50cm,雄雉体长65cm,栖于中国东部亚热带山地森林内,一般为海拔600~1600m的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针叶混交林,栖息地内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气温15℃,相对湿度80%,降雨量2000mm,活动范围0.2~0.3km2。繁殖期为每年的3~6月,于树上筑巢,每窝产卵3~4枚,可达6枚。孵化期28d,出生后2~3d即随雌鸟觅食。现有种群数量为4000只左右。 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huangfujiaozhiTragopan caboti脊椎动物,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本属在全世界共有5种,均产于亚洲自喜马拉雅向东延续的高寒山区,其中分布在最东部的、海拔相对较低的1种为黄腹角雉,仅见于我国东部亚热带高山森林内。黄腹角雉系我国特产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根据近年调查,在福建中部和西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浙江西南部以及江西井岗山、赣州地区等地有零星分布,呈不连续状态。栖息于海拔800~1400米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混交林内,以青岗、甜槠、交让木、山茶及黄山松等为建群树种。黄腹角雉体形比家鸡稍大,雌雄异色。雄鸟羽色华丽,上体栗色,缀以大型皮黄色卵圆斑,尾羽近于黑色,下体皮黄色。头顶具黑色及橙红色羽冠,其下掩盖着1对翠蓝色的肉角,于发情时竖直伸出,长达3厘米,故称角雉。喉下尚有肉裙,于发情时充血膨胀,下垂展示于胸前,上有十分艳丽的、由蓝红两色组成的花饰。这些奇特的特征连同极其复杂的求偶炫耀行为,在鸟类中十分罕见,成为倍受人们喜爱的珍禽。雌鸟羽色灰褐,有不规则的黑褐及白色杂斑,肉角不发育,也不具肉裙。这种羽色对其孵卵时的隐蔽,不致被天敌发现,是有效的保护色。全年以植物的叶、花、果实和种子为主食。秋、冬季节主食交让木的叶和果实、青岗的种子等。而这些林木现今仅残存于一些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区,这是黄腹角雉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的一个原因。3月中旬开始发情,雄鸟在清晨有短暂的、激烈的求偶鸣叫,声似婴儿啼哭。并不断在雌鸟面前展翅、竖角、垂裙,进行求偶炫耀。雌鸟在树上营巢,十分简陋。于4月初产卵,隔日产出1个,平均每窝2~4个,年产1窝。孵卵由雌鸟担任,28天出雏。雏鸟满被棕褐色绒羽,翅羽极端早熟,于破壳当日即可扇翅,第三天随同雌鸟飞落地面觅食。幼鸟经过2年性成熟。采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黄腹角雉的研究表明,黄腹角雉秋、冬季节的活动范围比较稳定,每一个体所占的家域(home range)大约为1平方公里。典型栖息地内的种群数量平均为每公顷0.15只左右。在异地释放的个体,能够翻山越岭,重返其原来的栖息地。由于黄腹角雉的繁殖力低、性成熟迟以及行动比较迟钝,易被天敌捕杀,是其致危的内在因素。典型栖息地的急剧缩小和恶化,以及滥捕乱猎,是致危的主要外因。多年来在研究地区内所发现的18巢中,有15巢的卵在孵化中途被松鸦等盗食,1巢雌鸟及卵被青鼬残食。因而,保护环境、控制天敌以及制止滥捕乱猎,是保护这一珍禽的迫切任务。 ☚ 颈长尾雉 褐马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