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麟之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麟之趾

麟之趾

《诗经·周南》篇名。此为贵族之作。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祥瑞动物。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游必择地,详而后处,不履生虫,不践生草……王者至仁则出。”全诗三章,章三句。以麟为喻,称赞贵族子孙众多而且高贵聪明。高亨以为鲁哀公十四年,鲁人在鲁西郊猎得一只麒麟,孔子很受刺激,记在《春秋》上,从此停笔,并作了一首《获麟歌》,可能就是这首《麟之趾》(《诗经今注》)。可备一说。

☚ 汝坟   鹊巢 ☛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此诗采用了典型的“兴”的手法: 麟的“趾”、“定”、“角”不知与“公”的儿子、姓氏、家族有何比喻关系?“趾”与“角”并不难解,“定”是什么?朱熹解为“额也”,不知从何说起,大约是为了解得体面些罢。若诚心与朱先生开个玩笑,将“定”释为“腚也”,文理上也非不通,看来此处是为了借其定韵,引带下句易于联接而发,非常符合“起兴”的典型作用。
 朱熹先生解释“振振”为“仁厚”貌,与麟之趾、定、角联系在一起,就演绎出“麟性仁厚,故其趾亦仁厚”的逻辑,简直不知所云。朱熹先生说麟是“麋身牛尾马蹄”的三不象,用“仁厚”来形容马蹄,来比喻“后妃之德”,显然不伦不类。倒不如照搬他老人家在“周南·螽斯”一诗中对“振振”的解释:“振振,盛貌”来得恰当。
 “于嗟”作为感叹词,与后世常用的“呜呼”差不多。这种句式后人也多有袭用,如杜甫咏马句“呜手健步无由骋”即此例。
 “麟”为何物?今人有许多考据,但见仁见智而已,到底莫衷一是。有人认为“麒麟”即是长颈鹿的缩影,但世传麒麟的形象却引申不出长颈鹿那引人注目的长脖子。对此又有分说,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极似现代机械制图的原则,例如“散点透视”即为“正投影”之滥觞,以白描勾勒为主的线造型更与机械制图的线条抽象异曲同工。因此倘若古人画长颈鹿时,宥于脖子太长,照比例搬上画面,须缩小身躯及头角的尺寸,使人看不清晰,于是古人焉能想不出类如机械制图中画长轴时的约缩省略之法? 长颈鹿的脖子中间好长一段恰如长轴一般没有多大变化,未尝不可截断一段以突出其余,而省略与突出并用又正好是中国画常见的表现手法。想来古人画卷中对麒麟脖子的处理或许真有两道隔断省略线亦未可知,说不定还是后人翻版复制时粗心大意而弄丢了呢。如此说法又因华夏至今未有长颈出土,更乏其它文字材料佐证,因而终归于无稽。莫非是周人时非洲属国进贡来的?有人这样联想。
 然而“麟”作为古代氏族的一种图腾的说法是能够成立的。中国的图腾往往不是单纯的形象,氏族的兼并使其它图腾的形象也附骥在原来的图腾中,使之具有了地图的功能,但却是经过神化加工的血缘图。也许正象龙一样,分明是以“麟”、“蛇”、“蜥蜴”、“鳄鱼”等等为图腾的氏族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新的图腾。
 在古人心目中,“麟”的出现象征着天降祥瑞,意味着要有圣人出世,这一说法从孔子到韩愈都深信不疑,而且据说孔子就瞧见过“麟”的出现,并为之感叹再三 。
 参考这些因素,本诗就容易理解得多了。它也许流传于以麟为图腾的氏族中,而这一氏族又可能是以麇、牛、马为图腾的氏族合并而成,因此才有了朱熹先生说的“麇身牛尾马”三种特征。这也许是一首献给氏族祭坛的赞歌,或者是祈祷祖宗福佑的祷辞,最后被流传记载下来。如果此说无误,则该诗的产生流传之地周南一带,显然就曾养育过一代又一代的“麟的传人”。

《诗经》之《麟之趾》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麟之趾

 〔原文〕
 麟之趾,
 振振公子,
 于嗟麟兮。(韩于作吁。)
 (趾、子,之部。)
 麟之定,(鲁定作顁。)
 振振公姓,
 于嗟麟兮。
 (定、姓,耕部。)
 麟之角,
 振振公族,
 于嗟麟兮。
 (角、族,侯部。)
 〔译文〕
 麒麟的脚趾啊,不践生物。好比公子多仁厚,伟大啊,麒麟!
 麒麟的额头啊,不抵人,好比公孙多仁义,伟大啊,麒麟!
 麒麟的犄角啊,不害人,好比公族多仁德,伟大啊,麒麟!
 〔评介〕
 《麟之趾》三章,章三句。这首诗是歌颂麒麟的。以麒麟的仁厚吉祥喻子孙的贤能。《诗序》说:“麟之趾,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非是。麟,麒麟。据学者专家考证,麟,就是今天所说的长颈鹿。传说是“麕身、牛尾、马蹄,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王者至仁则出。”严粲《诗辑》:“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又《公羊传》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至。”郑康成说:“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何休说:“麟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综上所说古人把麟看成仁厚吉祥至善至美的神兽,因而诗中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以喻其贤德仁厚,从而表现出古人美好的理想与愿望。闻一多先生认为此篇中的麟即是订婚时男子拿个全鹿作聘礼。他说:“《野有死麕》篇说男求女,以麕为贽。麕即麟,既如上说,则本篇盖纳征之诗,以麟为贽也。……以《野有死麕》篇证之,婚礼古盖以全鹿为贽,后世苟简,始易以鹿皮。本篇用麟,有趾、有定,有角,盖以全鹿。”可备一说。
 此诗采用兴的手法,全诗三章,分别以麟的“趾”(有趾不践生草,不履生虫)、“定” (有额可以抵而不抵)、“角”(有角可以触而不触)比喻“公子”、“公姓”、“公族”的仁厚、仁义、仁德。全诗重章叠句,隔章押韵,反复咏唱。清方玉润 《诗经原始》眉评曰:“三‘麟兮’咏叹有神。”

诗经《麟之趾》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麟之趾》


歌颂仁厚的公子。
麟之趾,(一) 麒麟的蹄儿不踢人,
振振公子。(二) 诚实的公子不欺人。
于嗟麟兮! (三) 嘿,象麒麟般的仁厚哩!

麟之定,(四) 麒麟的额儿不抵人,
振振公姓。(五) 诚实的子孙不损人。
于嗟麟兮! 嘿,象麒麟般的仁厚哩!

麟之角,麒麟的角儿不触人,
振振公族。诚实的子孙不害人。
于嗟麟兮! 嘿,象麒麟般的仁厚哩!


注 释
(一)严粲:“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
(二)毛亨:“振振,信厚也。”
(三)朱熹:“于嗟,叹辞。”
(四)朱熹:“定,额也。”
(五)王引之《经义述闻》:“公姓、公族,皆谓子孙也。”

注 音
振zhen真 于xu吁

诗词《麟之趾》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①定:额顶。
 
 【译文】 麟的蹄趾,振兴你的子嗣,呵,麒麟哟! 麟的额顶,振兴你的同姓,呵,麒麟哟! 麟的头角,振兴你的同族,呵,麒麟哟!
 
 【集评】 《毛诗序》:“《麟之趾》,《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一)
 《韩序》:“《麟趾》,美公族之盛也。”(《文选》王融《曲水诗序》张铣注文引)
 清·姚际恒:“趾、定、角,由下而及上;子、姓、族,由近而及远。此则诗之章法也。”(《诗经通论》卷一)
 今·高亨:“这首诗,很像是孔子的《获麟歌》。诗三章,其首句描写麒麟,次句描写贵族,末句慨叹不幸的麟麟。意在以贵族打死麒麟比喻统治者迫害贤人(包括孔子自己)。”(《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今·程俊英:“这是一首阿谀统治者子孙繁盛多贤的诗。”(《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总案】 这首诗赞颂公侯子孙众多。今人高亨认为即孔子作的《获麟歌》,惜证据不足。闻一多以为此与婚礼纳礼有关,此说比较可取。细玩诗意,男家将大鹿献给了女家,于是纳礼者在乐队的伴奏下唱出了这首歌。由“麟之趾”,而“麟之定”、“麟之角”,由下而上,细细咏歌,把纳礼者的深情丝丝绎出。再由“公子”而“公姓”,而“公族”,自近而远,自狭而广,既表示了对亲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使盛隆的气氛渐次张开。章末“于嗟麟兮”一句,反复咏叹,增添了诗篇严肃庄重的气氛,也使情感辗转加深。
麟之趾

麟之趾

〔原文〕
麟之趾,
振振公子,
于嗟麟兮。(韩于作吁。)
(趾、子,之部。)
麟之定,(鲁定作顁。)
振振公姓,
于嗟麟兮。
(定、姓,耕部。)
麟之角,
振振公族,
于嗟麟兮。
(角、族,侯部。)
〔译文〕
麒麟的脚趾啊,不践生物。好比公子多仁厚,伟大啊,麒麟!
麒麟的额头啊,不抵人,好比公孙多仁义,伟大啊,麒麟!
麒麟的犄角啊,不害人,好比公族多仁德,伟大啊,麒麟!
〔评介〕
《麟之趾》三章,章三句。这首诗是歌颂麒麟的。以麒麟的仁厚吉祥喻子孙的贤能。《诗序》说:“麟之趾,关雎之应也。关雎之化行,则天下无犯非礼,虽衰世之公子,皆信厚如麟趾之时也。”非是。麟,麒麟。据学者专家考证,麟,就是今天所说的长颈鹿。传说是“麕身、牛尾、马蹄,不践生草,不履生虫,王者至仁则出。”严粲《诗辑》:“有足者宜踶,唯麟之足,可以踶而不踶。”“有额者宜抵,唯麟之额,可以抵而不抵。”“有角者宜触,唯麟之角,可以触而不触。”又《公羊传》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至。”郑康成说:“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何休说:“麟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综上所说古人把麟看成仁厚吉祥至善至美的神兽,因而诗中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以喻其贤德仁厚,从而表现出古人美好的理想与愿望。闻一多先生认为此篇中的麟即是订婚时男子拿个全鹿作聘礼。他说:“《野有死麕》篇说男求女,以麕为贽。麕即麟,既如上说,则本篇盖纳征之诗,以麟为贽也。……以《野有死麕》篇证之,婚礼古盖以全鹿为贽,后世苟简,始易以鹿皮。本篇用麟,有趾、有定,有角,盖以全鹿。”可备一说。
此诗采用兴的手法,全诗三章,分别以麟的“趾”(有趾不践生草,不履生虫)、“定” (有额可以抵而不抵)、“角”(有角可以触而不触)比喻“公子”、“公姓”、“公族”的仁厚、仁义、仁德。全诗重章叠句,隔章押韵,反复咏唱。清方玉润 《诗经原始》眉评曰:“三‘麟兮’咏叹有神。”

☚ 汝坟   召南 ☛
000000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