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鸳鸯蝴蝶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十里洋场上海的一个迎合小市民趣味的文学流派。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陈词滥调而得名,风行于清末民初,盛行于五四前后20多年间。前期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吴双热、李定夷、周瘦鹃、包天笑、严独鹤等,后期有张恨水等。出版刊物有《民权素》《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紫罗兰》等。1914年到1923年间出版《礼拜六》周刊,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该派公开宣扬写作宗旨是游戏、消遣,以娱乐性、趣味性、消遣性为主要标志。他们视文学为商品,创作数量极大,编写长篇小说1000余部,创办杂志100余种,并主编不少大小报纸和副刊。作品内容极为驳杂,有言情、社会、黑幕、武侠、神怪、侦探、宫闱、公案等许多类别。早期以言情小说为主,其思想特点是“发乎情而止于礼”的改良礼教。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这一流派经过萌芽、成型、极盛、衰退、分化、消失等发展演变过程。随着时代的前进,也由于革命的进步文学的批判和影响,其成员经常发生变化,如周瘦鹃等人做了大量外国文学译介工作,张恨水写了《八十一梦》等暴露国统区黑暗现实的进步作品。至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消失。

☚ 林译小说   写情小说 ☛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清末民初产生的一个小说流派。因其爱情小说常用“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而得名。其时,由于帝国主义在华开辟租界和建立洋场,统治阶级腐败的政治、思想、文化的控制,刺激着都市生活向畸形发展,鸳鸯蝴蝶派就在这种社会情势下应运而生,到辛亥革命前后逐渐趋于鼎盛。在他们所主办的众多刊物上,以才子佳人为内容的“言情小说”,以及社会、武侠、历史、宫闱、侦探、黑幕等类的小说和诗词、笔记小品流行一时。“五四”时期,该派作品的消极影响和黑幕小说的创作倾向受到了新文学阵营的批评,作品一度锐减。二十年代中期便转而热衷于武侠小说的写作。抗战前后,作者队伍发生较大分化。有的创作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暴露现实黑暗的作品,有的仍以都市生活为主,写一些社会上的小故事,还有的则写侦探、武侠及黄色小说。抗战胜利后,部分作家中辍了写作,但有的仍沉湎于写身边琐事,同时又出现了一些自找麻醉的“灰色小说”及肉麻小说、色情小说。建国后,该派因失去生存的土壤而消声匿迹。该派是在上海、苏州、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一些趣味相近的文人自觉和不自觉的投合,本身没有严密的组织,作者中有些曾参加过南社,有些在二十年代组织过青社和星社。该派并无系统的文艺理论,但较为稳定和一贯的旨意,是主张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有较明显的商品化的创作倾向。作品的内容芜杂不一:有的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中小市民的感情、愿望和落后的思想意识,也有的宣扬封建的伦理观和消极的人生观,大量的作品则介于这两者之间,格调低下。艺术形式上,该派也曾接受外国小说的某些写作技法,但主要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追求情节的传奇性、秘闻性和通俗性。长篇小说较多采用章回小说体,短篇小说不少都承袭传奇文学和笔记小说的体例。该派作家队伍庞大,先后作为活动阵地的刊物近二百种,其中,《民权素》、《小说丛报》、《礼拜六》、《红玫瑰》、《紫罗兰》等影响颇大,刊行时间较长。几十年间,他们创作的长篇小说二千部左右,短篇小说集八十多部,还有许多散见于报章杂志。其中尤以徐枕亚的《玉梨魂》、吴双热的《孽冤镜》、李涵秋的《广陵潮》、秦瘦鸥的《秋海棠》、程小青的《霍桑探案正外集》、张恨水的《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周瘦鹃的《紫罗兰小筑九日记》等影响最大。有些作家并不承认自己属于鸳鸯蝴蝶派,认为只有象《玉梨魂》等用四六骈俪文写成的言情小说才名实相符。因而称自己的作品为“民国旧派文学”。此外,因《礼拜六》周刊影响广泛,该派又被称为“礼拜六派”

☚ 文学社团·流派   民国旧派文学 ☛
鸳鸯蝴蝶派

382 鸳鸯蝴蝶派

近代小说流派,起源于清末,形成于民国初年,“五四”前达于鼎盛。因其作品多以“一双鸳鸯,一双蝴蝶”比喻才子佳人而得名。又因其所办《礼拜六》刊物历时较长,影响较大而别称 “礼拜六派”。在文学创作方面,代表作家有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吴双热、李定夷等。该派提倡资产阶级趣味主义和金钱主义文学观,主张创作应兴趣第一,以游戏和消遣为目的,并热衷描写艳情艳事,以迎合小市民庸俗低下的艺术情趣。在艺术上则手法雷同,千篇一律,流于“记帐式”和虚伪做作。至“五四”,因受到新文学的猛烈批判而走向衰微。其中个别作家一转创作倾向,写出了一些较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如张恨水的 《金粉世家》、《啼笑姻缘》 等。

☚ 谴责小说   晚清诗界革命 ☛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yuanyang hudie pai

一个以迎合有闲阶级和小市民低级趣味为目的现代文学流派,又称“礼拜六派”。它滋生于清末民初半殖民地的上海“十里洋场”,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至“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作家有徐忱亚、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等。由于这些作家常常用“三十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来概括他们的言情小说的内容,因而被称为“鸳鸯蝴蝶派”。该派曾编过《小说月报》、《小说时报》、《礼拜六》、《小说画报》等刊物。
鸳鸯蝴蝶派是封建思想和买办意识的混血儿,他们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作为美学追求,主张文学的目的是为了供饭后工余的消遣,强调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鸳鸯蝴蝶派作家创作量很大,单是长篇小说就有1900多部。这些作品反映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光怪陆离的畸型生活,小说的题材很广,有言情、社会、黑幕、娼门、武侠、神怪、侦探、公案等类别。这些作品的人物形象都有固定的模式——才子+佳人,人物性格往往脸谱化,缺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基本上采用白话章回体,故事有头有尾,情节曲折多变。作品的语言较为通俗流畅。
新文学进步作家曾对鸳鸯蝴蝶派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鲁迅、钱玄同以及周作人、茅盾、郑振铎等文学研究会作家纷纷撰文,同鸳鸯蝴蝶派展开论战。
实事求是地说,鸳鸯蝴蝶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该派创作的作品数量庞大,反映的社会面比较广,因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其中一些表现爱情婚姻问题的作品,较为客观地揭示了男女青年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爱情悲剧,这在“五四”前后的反封建礼教运动中,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后来鸳鸯蝴蝶派成员也发生了分化,包天笑、周瘦鹃等转入进步作家行列,尤其是张恨水,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等小说,对军阀统治下的上流社会的腐败有所揭露,表现出了一定的正义感,这是值得肯定的。

☚ 甲寅派   论语派 ☛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为一个现代著名的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形成于清末民初,得名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是一个自然主义的文学流派,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鸳鸯蝴蝶派”名称的来由,是由于这一文学流派的创作,大多是鸳鸯蝴蝶式的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的缘故。又因为1914年至1923年间印行的《礼拜六》周刊,又称之为“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徐枕亚、吴双热、李定夷、张恨水、周瘦鹃、包天笑等等。该流派所主办的刊物主要有:《民权素》、《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紫罗兰》、《小说时报》等等。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玉梨魂》、《兰娘哀史》、《美人福》、《春明外史》、《啼笑姻缘》等等。其中一部分作品里,在一定的程度上揭露了当时军阀横暴和社会的腐朽黑暗,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一部分作品表现出一种不健康的思想倾向,内容庸俗,思想空虚。鸳鸯蝴蝶派一贯主张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趣味性。文学商品化的创作倾向,是这一流派的又一大特点。鸳鸯蝴蝶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有其一定的位置。

☚ 南国社   朝花社 ☛

鸳鸯蝴蝶派

盛行于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后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作品多写新的才子佳人而得名。又因曾刊行《礼拜六》周刊,故又称“礼拜六”派,创作才子佳人的哀情小说,以迎合市民趣味为宗旨。主要人物有徐枕亚、吴双热、李定夷、张恨水、周瘦鹃、包天笑等。代表作有《玉梨魂》、《兰娘哀史》、《美人福》等。主要刊物有《小说丛报》、《小说新报》、《礼拜六》。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又称礼拜六派。脱胎于晚清社会小说,形成于清末民初,以“十里洋场”上海为其发源地的消极文学流派。作者人数众多,主要有徐枕亚、包天笑、周瘦鹃、王钝根、陈蝶仙、李定夷、严独鹤、吴双热等。曾成立过青社、星社等团体,并拥有大量刊物,如《礼拜六》、《红杂志》、《小说时报》、《小说海》、《小说丛报》、《小说大观》、《游戏杂志》等。他们以城市小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主张文学的娱乐性、消遣性和趣味性,多写言情、社会、黑幕、娼门、武侠、侦探、宫闱、滑稽等类作品,主要采用章回体与笔记体小说的形式。有长篇小说两千多部,短篇小说则数倍于此。代表作品为《玉梨魂》、《广陵潮》、《冤孽镜》、《爱之花》、《啼笑因缘》、《秋海棠》、《江湖奇侠传》、《十二金钱镖》等。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的作者从该派中分化出来,写出了具有进步意义与积极作用的作品,如张恨水的《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持续近40年的流派才归于消亡。

☚ 战争和人   “五四”文学革命 ☛
鸳鸯蝴蝶派

鸳鸯蝴蝶派

30年代出现的专门描写才子佳人和武侠济良的文学创作流派。1931年,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里,曾这样概括这一流派的创作:“这时新的才子+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一样,但有时因为严禁,或者因为薄命,也竟至于偶见悲剧的结局,不再都成神仙了。”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鸳鸯蝴蝶派源于清末民初的上海,“五四”以后,也曾在报刊热闹一时。其中主要活动领域是文学,对戏剧、电影也曾发生过一定的影响。这些作品,都是以言情、哀情、艳情、家庭、武侠、神怪、侦探、宫闱、黑幕等为题材,《啼笑姻缘》是这一派的代表作。由于这些作品写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离不开“三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之类的描写,便被公众称为“鸳鸯蝴蝶派”。这一流派没有扯旗号,也没有挂招牌,不是有组织、有规章、有机关刊物的文学团体。他们的成员大多是苏州人,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周瘦鹃、程小青、范烟桥、徐枕亚、李定夷、张恨水等人。鸳鸯蝴蝶派曾创办过百余种报刊,如《小说月报》、《消闲钟》、《红玫瑰》、《民权素》、《快活》、《礼拜六》等。这些刊物开宗明义,主张“无论文言俗语,一以兴味为主”,提倡文学上的趣味主义,有时也提到小说要“于社会有益”。但总的看来,他们的作品大半是不健康的,其基本倾向脱离时代精神,宣扬庸俗感情。有一些作品也具有一定社会意义,在心理描写、场景撷取、插叙补叙的运用上创造了新的手法。全国解放后,专事描写才子佳人、武侠打斗的鸳鸯蝴蝶派文学几乎消失了,但到80年代又以新的形式大量出现这类作品。

☚ 通感   接受美学 ☛

鸳鸯蝴蝶派yuan yang hu die pai

School of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a style of writing formed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not only novels writing about love stories of young men and women,but also all other kinds of entertaining novels,also called School of Saturday since Saturday (journal) was its main publica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