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魏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魏书 又名《北魏书》,纪传体断代史。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北齐天保五年(554年)十一月成书。 魏收,字伯起,小字佛助。生于北魏正始二年(505年),卒于北齐武平三年(572年)。巨鹿下曲阳(河北晋县西)人。魏收历仕北魏北齐。在北魏时,初为太学博士、记室参军、郎中,二十六岁时,为中书侍郎,始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在北齐,官至中书令兼著作郎。天保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命魏收编写魏史,设置修史局,由太保、录尚书事高隆之临修,房延祐等六人先后参加修史。早在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就曾由邓渊编写《代记》十余卷,以后崔浩、高允等编写了魏史,都采用编年体。后李彪参加修史,始改为纪传体,大概写到拓跋弘统治时代。以后,刑峦、崔鸿先后编写了高祖(元宏)、世宗(元恪)、肃宗(元诩)三朝起居注。魏收根据上述著作,并收集其他一些史料,进行编著,于天保五年成书。参加此史撰写的人数不少,但实际由魏收一人完成。除《魏书》外,他还著有《南守赋》、《怀离赋》、《枕中篇》、《皇居新殿台赋》等。其中只有《枕中篇》尚存,其余皆佚失。他还有文集七十卷,已散佚。明朝张溥曾辑有《魏特进集》一卷。 《魏书》撰成之后,众口沸腾,斥之为“秽史”。此后《魏书》曾三次修改,方成定体。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段公论:“魏、齐世近,著名史籍者,并有子孙,孰不欲显荣其祖父。既不能一一如志,遂哗然群起而攻。平心而论,人非南、董,岂信其一字无私?但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于是非,‘秽史’之说,无乃已甚之词乎?”。 魏收原撰《魏书》一百三十卷,流传中有散佚,到北宋时缺三十九卷。后经刘邠、刘恕、安焘、范祖禹等检校,参考魏澹的《魏书》、李延寿的《北史》、张太素的《后魏书》、高峻的《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书,又补充完整,仍为一百三十卷。《魏书》一百三十卷中,有帝纪十二篇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九十六卷,志十篇二十卷。记载了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到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北魏、东魏共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魏书》帝纪十四卷分别是:《序纪》一卷、《太祖道武帝纪》一卷、《太宗明元帝纪》一卷、《世祖太武帝纪》二卷、《恭宗景穆帝纪》一卷、《高宗文成帝纪》一卷、《显祖献文帝纪》一卷、《高祖孝文帝纪》二卷、《世宗宣武帝纪》一卷、《肃宗孝明帝纪》一卷、《敬宗孝庄帝纪》一卷、《前废帝、后废帝、出帝纪》一卷、《孝静帝纪》一卷。 《魏书》帝纪从汉魏时期鲜卑拓跋部的部落开始,由游牧经济生活到西晋时建立代国到十六国时期代国覆灭,东晋后期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孝文帝迁都改制,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直到东晋灭亡的历史。十二篇帝纪记载了十四个皇帝,有两篇分为上下两卷,一是太武帝拓跋焘,一是孝文帝元宏。这两个皇帝是北魏诸帝中比较杰出有为的帝王,如《魏书·世祖太武帝纪》载:“世祖聪明雄断,威灵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翦辽海,汤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廊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大矣”。太武帝取得了统一北方的胜利。孝文帝政绩突出,如《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载:“癸丑,诏定考课,明黜陟”,整顿吏治;还派道检括豪强隐匿的户口,“遣使与州郡宣行条制,隐口漏丁,即听附实。若朋附豪势,陵抑孤弱,罪有常刑。”孝文帝下诏定都洛阳,“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并于二十年春“诏改姓为元氏。”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拓跋部的汉化。帝纪按照编年大事记方式记述了北魏兴衰的始末,是北魏时代的政治兴衰史。在体例上虽属纪传体,但较前史显示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帝纪特立了《序纪》,用以追述鲜卑拓跋部先世二十八君的传说事迹,并评论说:“帝王之兴也,必有积德累功博利,有魏奄迹幽方,世居君长,淳化育民,与时无竞”;“昭成以雄杰之姿,包君子之置,征伐四克,威被荒遐,乃立号改都,恢隆大业,”“其原因有由矣”。《序纪》的体裁,对后来的史书有一定的影响。 列传九十二篇分凡十六卷。前面的十篇传,是集中记载皇后和皇室诸王的。后面从第八十三篇起,是记载十六国和南朝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其中称东晋为“僭晋”,宋、齐、梁为“岛夷。”《魏书》列传中,类传名目较多,前史所有,大多固备。著《水经注》的郦道元,载于《酷吏传》,传文叙政事较详,记著书原委较略。南北朝诸史列传多采用附见法,即在某人传后,把有关宗族需要记载而又不必单独立传者,附载于后。这样可减少传目。但《魏书》用之过滥,不免走向烦琐芜杂。如《李顺传》,附见者竟有数十人之多,将子孙及族人都一一附在传内,不管有其必要与否,成了家谱式史传。十志二十卷,内容最为丰富。诸志中以《食货志》、《官氏志》、《释老志》三志居首。《食货志》很详细,对北魏社会经济情况记载比较细致,特别是关于“均田制”的记载。如,太和九年,北魏下诏颁布均田令。规定:十五岁以上“男子受露田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 《官氏志》,他史称《职官志》或《百官志》,魏收之所以改称“官氏”,因志中不仅记载了官制,也记有拓跋魏姓氏的变化,从其改姓的变化,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可见一斑。《释老志》是魏收根据时势所需新增的一个志目,不仅前史所无,以后史志中也无这个名目。释是佛教,老是道教,鉴于魏、晋以来佛、道教盛行,本志记载了有关佛教、道教的源流和北朝的宗教活动情况。诸如佛教徒东来,中国佛教徒西去,以及佛经的翻译、佛像的建造等,志中均有详细记载,可谓中国的宗教小史。《魏书》十志内容疏略,杨守敬批评《地形志》“貌似高古,然有详所不当详,略所不当略者”。 《魏书》在南北朝诸史中是较好的一部史书,是研究魏史最原始的著作。它是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历史的著作。 《魏书》在北宋时初刻,南宋绍兴十四年翻刻,但均未流传下来。传下来的《魏书》最早刻本也是南宋翻刻本,有元、明二朝补版,即所谓“三朝本”。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宋蜀大字本”,也是这种三朝本。《魏书》的版本还有:商务印书馆影印百衲二十四史本(简称百衲本),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南京国子监本(简称百衲本),明万历间北京国子监本(简称北本)、明末汲古阁本(简称汲本),清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二十四史本(简称殿本)、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金陵书局本(简称局本),上述六个本子实是一个系统,直接间接同祖三朝本。《魏书》善本少,三朝本刊敝甚多,而商务印书馆影印时描慕失真,不能以其出自宋本而一切信之。一九七四年的中华书局以上述六个本子通校的标点本是最方便的版本。 《魏书》记述北魏、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北齐魏收撰。分本纪、列传、志3部分。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共124卷。该书原分131卷,北宋时例目1卷和纪传志中的29卷已亡佚。今本第3卷为后人所补,另有29卷中也有缺文。该书从551年始撰,552年3月完成本纪、列传,11月完成志,总共只用了1年多时间。 魏书 179 魏书断代史史书。130卷,帝纪12、列传92、志10、计114,其中有分上中下卷的,总计为130卷。北齐魏收撰。记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68)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5)间183年史事。北齐天宝二年(551)奉敕修撰,天宝五年(554)成书。虽多人同受命修撰,实收一人独力完成。书成后,又由收多次修改。该书成书之前,记载北魏的史书已有多种,如邓渊 《国记》、崔浩《国书》等,都为作者提供了重要素材,兼有文集、谱状等可供斟酌。故保存了北魏的重要史料,尤以食货志、官氏、释老、志为最,是了解北魏历史的重要史书。后人评论魏书,向有毁誉。该书在北宋时已散佚不全,今本由刘恕、范祖禹据《北史》补缀而成。 ☚ 陈书 北齐书 ☛ 魏书 魏书纪传体北魏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三十卷。北齐魏收撰。魏收(506—572),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北魏节闵帝时为太学博士,迁散骑侍郎,掌起居注兼修国史。不久兼中书侍郎,和温子昇、邢邵齐名,被誉为北朝三才。东魏时,为中外府主簿兼散骑常侍、正常侍领兼中书侍郎,修国史,转秘书监兼著作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550),任中书令,仍兼著作郎。其后专力撰修魏史。八年,任太子少傅,监修北齐史。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位特进。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魏特进集》一卷。他自天保二年奉诏编撰《魏书》,当时名义上由平原王高隆之监修,并有房延祐、辛元植、眭仲让、刁柔、裴昂之、高孝幹等六人先后参与编写,但诸人不长于史学,全书的编撰,主要成于魏收之手。天保五年书成奏上,包括本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志二十卷。记载始自登国元年(386)道武帝拓跋珪建国,下至武定八年(550)东魏孝静帝灭亡,共一百六十五年北魏的历史。 ☚ 十六国春秋 大唐创业起居注 ☛ 魏书 《魏书》Weishu是北齐魏收编著的纪传体北魏史书。魏收(506- 572)字伯起,北朝冀州钜鹿郡下曲阳(今河北定县)人、他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官至中书令。长期兼修国史。《魏书》共130卷: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记载北朝北魏、东魏共160余年(386—550)的历史。北齐天保二年(551),文宣帝下诏命魏收撰写魏史。至天保五年(554),魏收在汲取北魏各家所撰魏史的成果的基础上撰成《魏书》。《魏书》帝纪和列传部分史料丰富,保存了许多有关北魏开国及统一中原过程中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史料,以及当时活跃在东北、西北少数民族的情况和东亚、西亚、中亚甚至欧洲的许多珍贵史料。《魏书》10志,是全书的精华,对于研究北魏的经济、政治、地理和法律制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尤其是本书创立的《释老志》,记载了北魏时期佛教、道教盛行的情况,保存了汉魏以来关于宗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史料。全书对北魏统治集团采取隐恶扬善的态度,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夹杂着作者个人的恩怨,不免褒贬失当,甚至是非颠倒。另外,《魏书》中宣扬的“天人感应”论和仙佛迷信思想也是阅读中应注意批判的。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采集了流传各本之所长,是较好的校刊本。 ☚ 《梁书》和《陈书》 北齐书 ☛ 魏书纪传体正史。北齐魏收撰。全书一百三十卷,有帝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十志二十卷。其中《食货志》详叙北魏经济发展情况。《官氏志》不仅记载官制,也记有拓拔魏姓氏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当时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情况。《释老志》叙述了佛、道两教的源流和消长等有关情况,在十志中最为重要。南北朝诸史中,《魏书》,史料价值较高,编撰体例也有可取之处,认为魏收借修史作为酬恩报怨手段,故有“秽史”之称。后曾续修,均未成功,此书乃保留。至宋初已有残缺。刘恕、范祖禹等人据《北史》补成今本。 魏书wèi shū《本草纲目》石部第11卷石硫黄(8)。纪传体北魏史书名。北齐魏收撰。撰于551-554年,130卷。作者从北齐统治者立场出发,以魏和东魏为正统,不为西魏三帝立纪,称晋为僭伪,凡刘聪、石勒及宋、齐、梁、陈都入外国传。书成后曾被称为“秽史”。书中叙述了北魏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原书在北宋初已散佚不全,刘恕、范祖禹据《北史》等补成今本。 魏书一百三十卷。魏收(506—572)撰。魏收,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他经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个王朝。魏收在北魏时任太学博士、主客郎中,经东魏到北齐时为中书令兼著作郎,由于他文才出众升为尚书右仆射,兼修《齐史》。他一生勤于修史。他奉高欢父子之诏撰写《魏史》,又志愿专心修史工作,当时还有平原王高隆之任总监,高隆只署名,另五人受命撰史,但他们不长于史才,实际上主要是魏收撰写。《魏书》从公元551年开始,至554年完成,前后仅四年。先写“纪”、“传”,后又写了“志”,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志二十卷。在帝纪中,有两篇分为上下两卷,即一是太武帝拓跋焘,一是孝文帝元宏。这两个皇帝是当时北魏比较杰出的皇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元宏改制、汉化、迁都洛阳,改拓跋姓为元姓。最后一篇是孝静帝元善见的纪,他是东魏的皇帝,魏收以东魏为正统,所以列在北魏帝一起。“列传”九十六卷,前十篇集中记皇后和皇室诸王的。后面从八十三篇起记叙十六国和南朝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志”二十卷,写成晚,编在纪传之后。其中《食货志》记载北魏的经济发展情况,为均田制、赋税制提供了原始资料。《官氏志》中记载了官制,还有拓跋魏姓氏变化。《释老志》是魏收新增的志目,记佛教、道教的源流,佛经的翻译,佛像的建造等较详细。魏收著《魏书》的资料主要以史籍和临时征集的百家宗谱为依据。北魏原有国史,如邓渊的《代记》十卷;崔浩领导修史续编《国书》三十卷,纪、传、志、表俱全。以后还有李彪、邢峦等分别撰写的 《孝文帝起居注》《庄帝纪》三卷,《辨宗室录》三十卷。《魏书》到了北宋时,残缺了三十九卷。是刘邠等在校定时,采用了隋魏淡的《魏书》,唐李延寿的《北史》,张太素的《后魏书》,高峻的《高氏小史》及《修文殿御览》等书加以补充的。《魏书》在南北朝各史中,还属比较好的史书,不仅史料有较高的价值,编撰体例也有可取之处。《魏书》成书后,当时争议很大,有的说是“秽史”,有的认为可传之千古。投诉的有一百多人,后来把魏收的坟地挖了,抛尸于野。由于对《魏书》不太满意,到宋朝又残缺严重,后人想补史的也不少,但在体例上创立《序纪》和《释老志》是最早记佛、道二教的珍贵资料,还有《灵征志》记载天文、地震、风雨等自然现象,也是有价值的史料。后人刘恕等校勘《魏书》,为后人补的在卷末加注 “阙”字。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 《魏书》校斟最精。 魏书 魏书史书。 ☚ 辨谤略 魏尚书 ☛ 《魏书》wei shuHistory of Wei→孙该(Sun Gai) 魏书书名。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北魏史书。北齐魏收撰。130卷,包括本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书初成于北齐天保五年(554),后又经两次修改,始为定本。记载北魏道武帝建国至东魏孝静帝覆灭(386—550)共14帝165年历史。取材于北魏诸家史著、官修起居注、仪注、地志,兼采百家谱状、文集等。为记载拓跋鲜卑所建立北魏兴衰较完整的基本史料。本纪内容丰富,拓跋珪、焘、宏3篇尤详。纪前列有序纪以记北魏先世,是研究拓跋鲜卑渊源、分布迁徙及发展的珍贵资料。列传前86卷记北魏至东魏境内鲜卑、汉、匈奴等各类人物身世和活动。后10卷载东晋、南朝宋齐梁、十六国及其他少数民族之事。其中对匈奴刘氏、羯胡石氏、鲜卑慕容氏、临渭氐苻氏、烧当羌姚氏、略阳氐吕氏、賨人李氏、鲜卑乞伏氏、秃发乌孤氏、卢水胡沮渠氏及其建立的政权皆有简要记叙。同时对东北、北方、中南、西南及西域诸族也各列传叙述。此外,在天象、地形、官氏、礼志及食货、刑罚、释老等志中,还保留了许多有关拓跋鲜卑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方面材料。为研究南北朝时期民族问题重要典籍之一。原书至北宋已多缺佚。今本全缺26卷、残缺3卷,系由刘恕、范祖禹等据李延寿《北史》及高峻《高氏小史》补入,初刊于北宋,现有宋元明递修本、汲古阁本、百纳本等。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有校点本。 魏书纪传体北魏史。北齐魏收撰。一百三十卷,其中包括本纪十四,列传九十六,志二十。记事起自拓跋珪建国(386),讫于东魏孝静帝(550)。该书撰于天保二年至五年间(551~554)。作者从北齐统治者立场出发,以魏和东魏为正统,不为西魏之帝立纪,称晋为僭伪,凡刘聪、石勒,及宋、齐、梁、陈皆入外国传。因作者所著以己意为好恶,借修史以报恩怨,曾有“秽史”之称。但其书资料较丰富,十志中《释老志》考证宗教源流,《官氏志》叙述门阀豪族,皆为创举。原书在宋时已散佚不全,刘恕、范祖禹等补成合本。 魏书书名。北齐魏收撰。纪传体北魏史。一百三十卷。其中纪十二卷、志二十卷、列传九十八卷。叙述公元四世纪末到六世纪中叶北魏兴亡史。作者借修史酬恩报怨,书成后被称作“秽史”。但此书收集材料相当丰富,尤其是《官氏志》、 《释老志》、 《食货志》等,具有较重要的史料价值。自唐李延寿所撰《北史》流行后,此书即有散佚。北宋时刘恕、范祖禹据《北史》补成今本。(参考图255)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