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过腔
宋代词人创制曲调的一种方式。即把原有曲调的某些音阶升高一音或降低一音,造成新的曲调。因为新曲调和旧曲调在曲式、节奏方面都相同,故称为“过腔”,而不称作“撰腔”。例如晁无咎《消息》词题注:“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又姜夔《湘月》词序: “予度此曲,即《念奴娇》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鬲指,亦谓之过腔,见晁无咎集。凡能吹竹者,便能过腔也。”这里说的“鬲指”,指吹笛时指法可以高一孔或低一孔;通过这种指法的变化来造成新的曲调。《永遇乐》过腔而入越调,便成《消息》曲;《念奴娇》鬲指而入双调,便成《湘月》曲。由于这种过腔并不造成曲式、节奏的改变,故原曲的辞式和过腔的辞式相同。在古代的词律书中,原曲调(例如《永遇乐》)之所以往往被看作过腔曲(例如《消息》)的别名,道理也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