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山流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山流水典源出处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列子·汤问》、《说苑·尊贤》等亦载,文字略有不同。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古代音乐家传说。见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卷六声音。相传伯牙方鼓琴,钟子期听,而意在高山,子期说:“善哉!巍巍若泰山!”顷刻间而意在流水,钟子期又说:“善哉乎,汤汤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以为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 ☚ 李冰斗河神 东食西宿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琴曲。内容根据传说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弹琴,表现高山、流水,都能为钟子期所领会。现存曲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解题称:“《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二曲,不分段数。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所传的《流水》以滚沸手法表现波涛汹涌、奔腾澎湃的流水气势,取得较强的艺术效果,被称为《大流水》或《七十二滚沸流水》,是流传最广曲目之一。 ☚ 阳春白雪 广陵散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亦题《伯牙破琴绝弦》。西汉寓言小说。韩婴撰。原载《韩诗外传》卷九第五章。《说苑·尊贤篇》、《列子·汤问篇》亦载(文字有异)。李格非、吴志达主编《文言小说》亦录入。作品写“伯牙与钟子期”的著名故事。伯牙、钟子期,皆古代传说中人物,亦为寓言人物。传为春秋时人,伯牙善弹琴,钟子期精通音律。故事叙述:“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 莫景(有顷)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作品主旨在于说明:“非独鼓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苟非其时,则贤者将奚由得遂其功哉?”就是说,世无“知音”之主,贤者必不为其所用。作品叙事状物,形象鲜明,生动而雅致。仅写“两鼓琴”、“两赞善”,就把伯牙琴声的绝妙而用志高远和钟子期识人知音等形象特征,勾画得栩栩如生,真是妙笔生华! “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也是绝世之笔,它把伯牙与钟子期志同道合的深情厚谊,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过,故事中所流露的士大夫阶级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是不足取的。这个故事对后世影响极大。成语“高山流水”就由此而来,人们常引用这个故事来比喻“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今电影《知音》的插曲就借鉴了这一故事的意境。 ☚ 田子之母 伯牙破琴绝弦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宋吴文英自度曲,见《梦窗词稿》。有序云:“丁基仲侧室善丝桐赋咏,晓达音吕,备歌舞之妙。”可知为丁基仲妾善琴而作。按《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调名本此。《梦窗词稿》注黄钟商。《词律》卷一九、《词谱》卷三五皆列此作(素弦一一起秋风),双调,一百十字,上片十句六平韵,下片十一句六平韵。此调宋词仅此一首。 ☚ 高阳台 高溪梅令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语出《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因以“高山流水”比喻曲高和寡、知音难得,或乐曲高雅美妙。 (甲) ☚ 钧天广乐 清声长啸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以“高山流水”比喻难以寻觅的知音和高雅美妙的乐曲。 (文) ☚ 倾盖如故 益者三友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古代琴曲。内容根据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中伯牙鼓琴的故事。伯牙在音乐中表现高山和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在一旁听得心领神会,连连感叹道:“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子期死后,伯牙从此息琴。随着这个故事的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为人所共知的琴曲。古人有“高山流水自潇洒,浮云柳絮远飞扬”的诗句。现存曲谱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该书解题说:“《高山流水》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二曲,不分段数。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使用滚拂手法表现湍急汹涌的流水,效果颇佳,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或《大流水》。近人管平湖弹奏此曲甚得好评。 ☚ 武 胡笳十八拍 ☛ 高山流水 伯牙①善鼓琴,钟子期②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 《列子·汤问》 【注释】 ①伯牙:古代传说人物,相传生于春秋时代,善弹琴。②钟子期: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意译】 伯牙擅长于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听音。伯牙弹琴,心里想着登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峻得像泰山的样子!”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钟子期就说:“妙啊,浩浩荡荡,就像江河奔流的样子!”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能准确地听出来。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停留在岩石之下,心里悲伤,就拿琴弹了起来,刚开始时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的乐音。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旨趣是什么。于是,伯牙放下了琴,叹息着说: “好呵!好呵!您的听音的功夫实在太高明了,您心里想的就跟我心里想的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解说】 伯牙与钟子期恰如一个躯体的两半, 少了哪一半都不能成为完整的生命,任何一半的细微颤动都必然带来另一半的共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两人心灵的高度契合令人感佩,因此,他们的故事便成为 “知音”的典范, “高山流水”便成为 “知音”的代名词。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无数名言警句都表明,知音难得,可知音一得,那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人生漫长困顿的奋斗历程中,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之网中, 每个人都会获得无数的或痛苦或欣慰或苦涩或舒畅或悲哀或明快的体验,这些体验在人的意识深处冲撞交织,唤起强烈的“交流”的愿望。人们希望在彼此的坦诚交流中寻觅人生的真谛,探求生命的真理,并由此获得生存的力量。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既有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优美传说,也有李清照、赵明诚相濡以沫的感人佳话。然而,令人悲哀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化,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却带上种种灰色的因素,互不关心、彼此利用、尔虞我诈、“窝里斗”的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下,人与人的心灵隔膜竟滋生出“他人就是地狱”的名言!现代人开始走向空虚、孤独、无聊的困境,“高山流水”的优美故事听起来早已不啻是空谷足音。难道,“高山流水”式的心灵契合真的会一去不复返吗?不。尽管是空谷足音,可它毕竟依然存在;尽管我们面临着现代文明的挑战,可我们毕竟拥有深厚的儒家文明根基。我们呼唤儒家文化的复兴,我们期待人人都能获得自己的知音。 【相关名言】 生无知心交,明珠空照乘。 ——孔尚任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冯梦龙 高山流水典源出处 《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列子·汤问》、《说苑·尊贤》等亦载,文字略有不同。 释义用法 伯牙弹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听出来。钟子期死,伯牙便摔破琴不再弹,认为没有像钟子期那样知音的人了。后以此典形容琴曲的高妙; 也用以指心意相通的知音、 知己。 用典形式 【子期】 宋·严日益:“世间未必无子期,至音元不求人知。”金·元好问:“遗编缀辑非吾事,千古朱弦有子期。” 【知音】 唐·孟浩然:“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宋·辛弃疾:“早归来,流水外,有知音。” 【弦断】 宋·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流水】 唐·李白:“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子期耳】 清·秋瑾:“若无子期耳,总负伯牙心。” 【弄琴牙】 宋·苏轼:“坐中安得弄琴牙? 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伯牙弦】 唐·骆宾王:“独嗟流水引,长掩伯牙弦。” 【伯牙琴】 唐·罗隐:“庄周高论伯牙琴,闲夜思量泪满襟。”明·徐渭:“如闻流水引,谁识伯牙琴?” 【钟期耳】 唐·白居易:“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 【钟期听】 清·章在兹:“不遇钟期听,何惭原宪贫。” 【钟期弦】 清·吴兆骞:“寄哀欲托庾信赋,赏音空忆钟期弦。” 【钟期琴】 唐·杨炯:“钟期琴未奏,苏武节犹新。” 【绝清弦】 唐·温庭筠:“闻说萧郎逐逝川,伯牙因此绝清弦。” 【流水引】 唐·骆宾王:“莫将流水引,空向俗人弹。” 【断弦人】 宋·苏轼:“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 【断弦琴】 元·耶律楚材:“知音谁听断弦琴,临风痛想纱巾酒。” 【牙生摧弦】 清·王士禛:“痛绝人琴今已矣,牙生从此竟摧 弦。” 【伯牙弦绝】 唐·薛涛:“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宋·陈亮:“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 【伯牙高山】 宋·黄庭坚:“倚楹啸歌非寓淫,伯牙高山水深深。” 【钟殁废琴】 唐·白居易:“惠死庄杜口,钟殁师废琴。” 【高山一弄】 宋·陈亮:“秋水双明,高山一弄,著我些悲壮。” 【高山流水】 宋·张孝祥:“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宋·贺铸:“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 【流水高山】 宋·王安石:“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宋·辛弃疾:“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伯牙流水心】 宋·张嵩老:“君不见伯牙流水心,不是子期谁知音。” 【高山少知音】 宋·曾巩:“明月几人非按剑,高山从古少知音。” 【流水伯牙弦】 唐·骆宾王:“成风郢匠斲,流水伯牙弦。” 【琴曲随流水】 北周·庾信:“琴曲随流水,箫声逐凤凰。”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见“钟子期”条。 【释义】“高山流水”是伯牙弹琴所表现的意境。 【例句】①高山流水少人知,几拟黄金铸子期。继先贤既解其中意,恨相逢何太迟。(邵元长〔双调·湘妃曲〕《赠钟继先》)作者是位曲作家,一向恨自己缺少知音,与钟嗣成(继先)交往后,有相见恨晚之感。“高山流水”是指他在曲作中寄托的思想感情。②高山流水知音许,古木苍烟入画图。(马致远杂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二折〔二煞〕)任屠说他自幼也念过书,知道对知音要重然诺。③无非是高山流水调,和那堆风积雪篇。(石子章杂剧《秦修然竹坞听琴》第一折〔后庭花〕)郑彩鸾寂寞中弹琴,高山流水调也显得落寞。与原典意不同。④强对南熏奏虞弦,只见指下余音不似前,那些个流水共高山?(高明南戏《琵琶记》第二十二出《琴诉荷池》〔懒画眉〕)蔡伯喈说他的琴音已表达不了高山流水之志。此例“高山流水”喻清高情调。 高山流水 伯牙①善鼓琴,钟子期②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 《列子·汤问》 【注释】 ①伯牙:古代传说人物,相传生于春秋时代,善弹琴。②钟子期: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意译】 伯牙擅长于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听音。伯牙弹琴,心里想着登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峻得像泰山的样子!”伯牙心里想的是流水,钟子期就说:“妙啊,浩浩荡荡,就像江河奔流的样子!”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能准确地听出来。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停留在岩石之下,心里悲伤,就拿琴弹了起来,刚开始时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的乐音。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旨趣是什么。于是,伯牙放下了琴,叹息着说: “好呵!好呵!您的听音的功夫实在太高明了,您心里想的就跟我心里想的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解说】 伯牙与钟子期恰如一个躯体的两半, 少了哪一半都不能成为完整的生命,任何一半的细微颤动都必然带来另一半的共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两人心灵的高度契合令人感佩,因此,他们的故事便成为 “知音”的典范, “高山流水”便成为 “知音”的代名词。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无数名言警句都表明,知音难得,可知音一得,那对人的一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人生漫长困顿的奋斗历程中,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之网中, 每个人都会获得无数的或痛苦或欣慰或苦涩或舒畅或悲哀或明快的体验,这些体验在人的意识深处冲撞交织,唤起强烈的“交流”的愿望。人们希望在彼此的坦诚交流中寻觅人生的真谛,探求生命的真理,并由此获得生存的力量。在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既有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优美传说,也有李清照、赵明诚相濡以沫的感人佳话。然而,令人悲哀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化,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却带上种种灰色的因素,互不关心、彼此利用、尔虞我诈、“窝里斗”的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下,人与人的心灵隔膜竟滋生出“他人就是地狱”的名言!现代人开始走向空虚、孤独、无聊的困境,“高山流水”的优美故事听起来早已不啻是空谷足音。难道,“高山流水”式的心灵契合真的会一去不复返吗?不。尽管是空谷足音,可它毕竟依然存在;尽管我们面临着现代文明的挑战,可我们毕竟拥有深厚的儒家文明根基。我们呼唤儒家文化的复兴,我们期待人人都能获得自己的知音。 【相关名言】 生无知心交,明珠空照乘。 ——孔尚任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冯梦龙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①。(《列子·汤问》) 【注释】 ①伯牙、钟子期: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一位善弹琴、一位善听,是一对知音。志:意向。 【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弹琴,曲意表达的是高山;钟子期感叹道:“好啊! 巍峨似绵延的泰山!”曲意表达的是流水;钟子期感叹道:“好啊! 浩瀚似滚滚江河!”伯牙弹琴时所表达的,钟子期都能感悟到。 【感悟】 高山流水遇知音。音乐的鉴赏,是通过“同感”而产生共鸣。 音乐是想象的翅膀。不懂音乐,便失去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以此典形容琴曲高妙,也用以指心意相通的知音。张孝祥《浣溪沙》:“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 高人乘兴 高山一弄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ɡāoshānliúshuǐ━━━┃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因以“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喻知音。《大宋宣和遗事》前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宋·辛弃疾《西江月》词:“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 ☚ 流水琴 雪兴 ☛ 高山流水❶借指美妙的乐曲。元邵元长《湘妃曲·赠钟继艺》: “高山流水少人知,几拟黄金铸子期。” 高山流水ɡāoshān-liúshuǐ形容知音难以寻觅;也形容乐曲优美动听。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已,亦形容音乐的美妙。语出《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选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则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夫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一折:“金炉焚宝烟,瑶琴听素弦,无非是流水高山调,和那堆风积雪篇。”《红楼梦》第八六回:“师旷鼓琴,能来风雷龙凤……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卫!’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的高妙。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马致远《任风子》二折:“高山流水知心许,古木苍烟入画图,学列子乘风,子房归道,陶令休官,范蠡归湖。”也作“流水高山”。宋·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据《列子·汤问》记载,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好朋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听出来。后人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八六·1121) 高山流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也形容乐曲高雅精妙。相传春秋时,楚人俞伯牙善于弹琴,好友钟子期精通音律,惟有他能听出伯牙曲中的含义。有一次,伯牙弹一首表现高山的曲子,子期感慨地说:“太好啦,就像泰山一样巍峨雄壮!”伯牙又弹了一首表现流水的曲子,子期赞叹道:“太妙啦,就像江河一样汪洋浩瀚!”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地把琴摔碎,再也不弹奏了。(见《列子·汤问》) 高山流水 意为真正的知心朋友,彼此达到很深的理解。古有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引为知交的故事,感人至深。 字数:50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高情雅意 推襟送抱 ☛ 知己 知己己知 郢人 ☚ 情侣 宠儿 ☛ 乐曲 乐曲阕 曲引 曲胤 鼓箫 宫声 宫奏 郢曲 ☚ 曲调 各种乐曲 ☛ 遇到 遇到遇(遇见;遇逢;遇际;谐遇;相遇;逢遇) 逢(逢遭;逢遇;逢遌;逢值;相逢;过逢) 遘(遘遇) 遭(遭逢;遭遇;遭值;遭际;遭历;遭触) 值(值遇;相值;钟值) 着(~雨) 临(~危不惧) 碰(碰见;碰到) 迕(相~) 见(~光;~火;~风;~水) 凑(~上) 赶(赶上) 另见:受到 相遇 遭受 遭遇2 ☚ 遇到 遇到好的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用于祝贺乐器店开张。 ☚ 鼓乐琴韵 礼尚往来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喻指了解自己心意的知音。传说古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通过琴乐表达高山流水,为钟子期一一听识。 ☚ 天涯比邻 深情厚谊 ☛ 《高山流水》❶筝曲,由浙江桐庐县僧人水陆班子的演奏改编而成,约在本世纪20年代传至北方。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据传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所作。《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在琴曲中所表达的内容、情感,钟子期都能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伯牙弹的就是《高山流水》。到了唐代,这首琴曲被分成了两首,即《高山》和《流水》。根据清代光绪二年出版的《天闻阁琴谱》演奏的《流水》一曲,由于曲中反复运用了描写水势的“滚”、“拂”指法,故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这首乐曲包括九段和一个尾声,通过深沉流畅的旋律,描绘出了一幅涓涓小溪汇成滔滔江河,奔腾入海的壮丽图景。 ☚ 阳春白雪 广陵散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古琴曲。据传为著名琴师伯牙所创,其曲旋律先表现高山之状,后表现流水之态,十分感人。时人钟子期善听琴曲,皆能解其意,二人遂成知音挚友。其曲亦由此而被后人所推崇,世代相传。至唐代,其曲被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宋代,又分《高山》一曲为四段,《流水》一曲为八段。今存者最早为明代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卷上《太古神品》 所收录。亦为二曲,但已不分段。是曲又有其他琴谱著录。后人根据己意而有所改动,其中,又以清代名琴师张孔山对《流水》一曲所增之滚拂手法最为流行,加强了水势湍激的表现力,亦传至今日。是曲收录于《天闻阁琴谱》 中。 ☚ 楚声 采风 ☛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琴曲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有一位高明的音乐家叫俞伯牙。一天,俞伯牙在山下水浒的船上触景生情,抚琴弹奏。他的知音好友钟子期在背后听见他弹到琴韵流畅、志趣高昂的时候,便称赞说:“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等到改弦换调后,弹得音调悠扬、情趣奔放的时候,便又称赞说“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从此,这个曲目就流传开来,成为器乐化的典型作品。唐代时分成《高山》与 《流水》两个独立的琴曲。宋代又分《高山》为4段,《流水》为8段,此后清代川派古琴家张孔山弹奏的《流水》增加了许多 “滚、拂、绰、注”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奔腾澎湃的效果。此曲是近代流传最广的曲目之一。 ☚ 豫北叙事曲 梅花三弄 ☛ 高山流水古琴曲。内容与曲名出自《列子·汤问》所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据说伯牙弹琴欲表现太山,听琴者钟子期就说:“巍巍乎太山”,欲表现流水,子期就说:“荡荡乎若流水”。现存传谱初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 《高山流水》古代琴曲。其内容及曲名,据《列子》所载,来自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现存曲谱初见于 《神奇秘谱》 ,《高山》 、《流水》2曲本只1曲,至唐分为2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4段,《流水》为8段。内容根据《吕氏春秋》记载的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知其“巍巍乎若泰山” ,“汤汤乎若流水” 的故事。现在流传的多为 《天闻阁琴谱》所载清代川派琴家张孔山加工发展的 《流水》 。在此曲里,张孔山增加了许多滚拂手法,借以增强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艺术效果。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 、《大流水》 ,川派 《流水》 和 《张孔山流水》 。此曲分九段一尾声,有起,承,转,合四大部分,乐曲通过对流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筝曲。由四首“八板体”结构的小曲联缀演奏的套曲。是近代古筝家黎连俊借古代伯牙、钟子期弹琴会知音的故事,喻民间艺人以筝会友的情谊,将4首传统筝曲编排定名的。乐曲典雅柔美,清新秀丽。4首乐曲为《琴韵》、《书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 ☚ 高嘉晋 高密秧歌 ☛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music alluding to lofty mountains and rippling streams—[said of a friend]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ve 高山流水gao shan liu shuihigh mountains and flowing waters—a bosom friend 高山流水流水高山ɡāo shān liú shuǐ比喻乐曲高雅精致,也比喻知音或知己。lofty mountains, and flowing water, difficult to find a man who appreciate one’s music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解义】比喻高妙的乐曲。也指知音或知己。也作“流水高山”。 高山流水《辞源》源云:《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在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在江河。’”金·董解元《西厢》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比喻乐曲高妙。又比喻知己、知音。《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究竟怎么弹的好,实在也难。书上说的:师旷鼓琴,能来风雷龙凤。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好朋友。俞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能力,两人经常在一起研究音乐。 高山流水ɡāo shān liú shuǐ比喻琴弹得高妙。也比喻知音或知己。又形容自然风光美好。《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ɡāo shān liú shuǐ【释义】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也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ɡāo shān liú shuǐ❶ 喻指知己或知音。凌力《星星草》五:“玉燕,我怎么就遇上了你,真所谓~,相见恨晚啊!” 乐曲高妙高山流水格式 掌故式。 知音,知己高山流水格式 掌故式。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gāoshān-liúshuǐ《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后以“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也作为知音、知己的典故。 高山流水ɡāo shān liú shuǐ解释 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ɡāo shān liú shuǐ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知音。子期听伯牙鼓琴能知琴音或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两人遂成知己。子期死后,伯牙以知音已亡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后因以: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解义】 比喻高妙的乐曲。也指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ɡāo shān liú shuǐ这是《列子·汤问》中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俞伯牙,弹得一手好琴,又有个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弹琴时想表现高山,子期一听就说,这是志在高山呢。伯牙表现流水,子期听了又说,这是浩荡之水呀。后来子期死了,伯牙痛失知音,把弦扯断,把琴摔了,说,再也没有人值得我为他弹琴了。从此不再弹琴。后来就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知音。凌力《星星草》:“玉燕,我怎么就遇上了你,真所谓~,相见恨晚啊!”有时也形容意境如山水清雅高远。丰子恺《庐山游记》:“手风琴的音色清朗像竖琴,富丽像钢琴,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环境中奏起悠扬的曲调来,真有‘~’之慨。” 高山流水gao shan liu shui原指含蕴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比喻乐曲高妙。也指知音或知己。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高山流水gāoshān-liúshuǐ语本《列子·汤问》:“(俞)伯牙(春秋时代人)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用来表示乐曲高妙,或比喻知音。 高山流水gāoshān-liúshuǐ〔并列〕 比喻知音、知己难遇或指乐曲高妙。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王明居《模糊艺术论》:“~,在山水诗画中,仿佛是折叠的山水;只有通过思维的参与,凭借想象的力量,才可认知它的崇高美。” 高山流水;白雪阳春 高山流水;白雪阳春gāo shān liú shuǐ;bái xuě yáng chūn【上】高山流水: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比喻乐曲高雅精妙,或形容知音难求。《列子· 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吹叶嚼蕊;击石弹丝 钧天广乐;郑卫好音 ☛ 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以“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高妙。也作“流水高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