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阻滞caudal block又叫骶神经阻滞麻醉,系硬膜外麻醉的一种。方法是:常规消毒,将麻醉药物注入骶管中,使骶神经麻醉。此种麻醉操作简单、效果可靠、安全度大。主要用于直肠周围、膀胱及会阴部疾病手术。 骶管阻滞 骶管阻滞经骶管孔注入局麻药液使骶神经阻滞的方法称骶管阻滞。因注入的部位属骶部硬脊膜外腔,因此骶管阻滞实际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但其操作方法与其它部位的硬膜外阻滞不同。骶管是5个骶椎融合而成的管腔,其上端与腰椎管相通联,下端则是骶骨孔,骶管阻滞即经此骶骨孔进行穿刺注药,使骶神经受到阻滞。骶骨孔是由于第5或第4骶椎的椎板未连合而形成,并被坚实的骶尾韧带所封闭。椎管内的硬脊膜囊终止于相当第2骶椎的水平。骶骨孔的解剖变异较多,易造成穿刺失误或药液由骶管外溢,因此骶管阻滞的失效率较其他部位的硬膜外阻滞高。 麻醉操作 (1)穿刺:病人取俯卧位或仰卧位时进行操作。俯卧位时宜置一枕于腹下耻骨联合处,使骶部抬起。骶骨孔上软组织复盖不厚的病人,很易触知骶骨孔的所在,即在第4或第5骶骨中线上的一个明显的椭圆形凹陷。肥胖者定位有一定的困难,宜先触知两侧的髂骨后上棘,骶骨孔一般与此两骨棘构成一等边三角形,以此两骨棘作为等边三角形的两角,然后于相当于第三角的部位触知 (或用穿刺针探知) 骶骨孔的所在。对于骶骨孔较浅在的病例,利用一般的静脉穿刺针即可穿刺进入,肥胖病例则宜使用较长的穿刺针。进针可先取较垂直(约50~75°)的方向并较用力地刺穿骶尾韧带。穿刺针进入骶管后,常自行改变角度(约20~30°)。此时抽吸应无血液或脑脊液回流,注气应无阻力也无皮下空气窜动感,证实针体的位置正确。 (2) 注药:骶管阻滞也可分单次和连续阻滞两种方式,因骶部置管较易污染,故一般多采用单次法。无论单次或连续阻滞,其注药原则与其它部位的硬膜外阻滞基本相似,即先注入试验剂量,证实未误入蛛网膜下腔后方可将其余剂量注入。骶管阻滞用药浓度可以降低,但容量必须足够 (使骶管腔填满)。常用2%普鲁卡因,1~1.5%利多卡因,0.25~0.3%丁卡因,容量据病人体型和一般情况而不同,可有20~35ml的差距。 适应证和禁忌证 主要适应于肛门、直肠、会阴及阴道手术。痔核切除,膀胱镜检查及阴道(瘘)修补等手术时最常采用。穿刺部位感染或术前检查疑有骶骨孔畸形不宜采用。 并发症 穿刺针进入过深或误入蛛网膜下腔时,不一定会有脑脊液外流,因此必须认真观察注入麻醉药试验剂量以后的表现,以防止全脊椎麻醉的发生。短(静脉)穿刺针可避免穿破硬膜囊,但肥胖病例仍须使用较长穿刺针方能达到目的。硬膜囊的损伤通常较易发生于穿刺困难的病例。骶部血管丰富,麻醉药液被迅速吸收或直接进入血管内,则可引起局麻药毒性反应,尤其当穿刺针未能插至硬膜外腔而仅是将局麻药注于骶深部软组织中,此时较易发生,且其程度也往往较重。在骶管阻滞的临床实践中发现: 麻醉作用完善时常无毒性反应的表现; 毒性反应严重,甚至发生惊厥时麻醉作用常不满意,甚或全无麻醉作用。 ☚ 硬脊膜外腔阻滞并发症 麻醉恢复期间的观察与管理 ☛ 000108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