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骨的组织发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骨的组织发生 骨的组织发生骨的组织发生因骨的类型而异,有的直接来源于间充质细胞,有的则在软骨的基础上骨化形成骨组织,前者称为膜内成骨,后者名为软骨内成骨。 图1 膜内成骨的发生 1.成骨细胞 2.类骨质 3.破骨细胞 4.骨细胞 5.间充质 6.钙化基质 软骨内成骨 软骨内成骨的发生以软骨(透明软骨)雏形为基础进行骨化,是全身大部分骨胳的发生形式。以长骨为例,骨化开始于软骨干的中央部位(图2),该区软骨细胞出现肥大、水肿和固缩等退变现象。基质软骨膜下结缔组织密集,内层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产生类骨质,在类骨质的基础上进行钙化,这样,在长骨骨干的中央周围,形成一个骨环,称为骨领,骨领以膜内成骨的形式产生海绵状的骨质,骨干中央部分进行钙化,在骨干中央形成初级骨化中心。此时开始有富含血管的间充质侵入钙化软骨,间充质细胞不断增多,并分化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前者胞质内含有大量溶酶体,能溶解、破坏和吸收钙化的软骨基质;后者则扩大基质的范围和产生骨基质,使初级骨化中心继续向长骨两端延伸。软骨细胞也不断膨大和坏死(图2,C、D,图3)。这样,骨组织一方面进行建设,一方面又不断改造,以适应骨的生长和变化。凡是钙化的软骨区域,软骨细胞都被破坏。在长骨骨的中央部分,骨领不断改造,并不断增厚与加长(图2,C、D)。在骨干中央的松质骨逐渐被吸收,形成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原始骨髓腔,腔内充满由微血管及间充质组成的红骨髓组织。儿童时期的骨髓腔充满红骨髓,为一重要造血器官,到成人则为脂肪细胞所代替,遂称为黄骨髓。儿童期长骨的两端仍有大块的软骨区(图2,C),以后,由于钙化的骨领不断加长,两端的软骨区相对逐渐缩短(图2,D),形成所谓骨骺。从骺软骨到钙化区的髓腔之间的区域可顺序分为: ❶软骨区(图3): 位于长骨的两端,这一区域的软骨细胞未发生改变; ❷增殖区: 这一带的软骨细胞进行分裂繁殖,纵行排列,使骨增长,并扩大钙化范围; ❸成熟区: 此带的软骨细胞分化完成,即将钙化; ❹肥大区: 成行的软骨细胞膨大,呈退化状态,细胞间的基质被扩展成薄板状,靠近钙化的区域有成骨细胞侵入,并逐渐向类骨与骨组织发展; ❺钙化区:类骨质慢慢积沉钙盐,软骨改变为成骨。 图2 软骨内成骨的发生 A.软骨雏形 B.骨干出现初级骨化中心——骨领的形成 C.骨干大部分已骨化 D.长骨两端开始骨化 1.初级骨化中心 2.骨领 3.骨骺 4.次级骨化中心 5.骨髓腔 到胚胎后期,骺软骨中央又发生一个钙化中心(人的股骨近端有两个钙化中心)(图2,D),称为次级钙化中心。次级骨化中心经过上述同样的骨化程序进行骨化,但它不与骨干的钙化区融合,而在二者之间留下一个板状的软骨片,名为骺板。骺板的软骨细胞仍不断繁殖,使长骨不断增长,约到20岁左右,骺板也完全骨化,长骨即停止增长,这叫骺板闭合。其间仍留有一道横线,名为骺线。长骨顶端的关节面上仍留有一盘状软骨,即为关节软骨,保留终生不变。 图3 软骨内骨化过程中的不同区域 1.软骨区 2.增殖区 3.成熟区 4.肥大区 5.钙化区 骨的生长不限于胚胎期,成人骨组织仍继续生长,不论是膜内成骨或软骨内成骨,都是一方面形成新骨质,另一方面旧骨质在不断被吸收和改建,以适应身体发育的需要。例如颅骨随着脑部的发育而不断进行调整,长骨随着骨的长度与直径的增加而进行骨质的改建,骨的可塑性很大,成人的骨质不是静止不变,而是根据情况随时改建。 骨的造型符合力学原理。以长骨为例,长骨完全骨化后,除两端为松质骨外,骨干的骨髓腔周围全部为密质骨。靠近骨外膜的骨质为数层至数十层骨板所组成的外环骨板。骨板内胶原纤维排列方向与邻近骨板彼此成90°角度互相交叉,以增强骨的支持力量。外环骨板以内为多层同心圆骨板所形成的Havers系统。各层骨板的胶原纤维呈螺旋形排列,方向彼此成直角。各骨板借粘合质加强彼此间的牢固性。靠近骨髓腔的骨板层数较少,称为内环骨板,其构造形式与外环骨板相同。内、外环骨板的表面都衬有一层结缔组织膜,分别称为骨内膜和骨外膜。动关节软骨中的深层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向与表面垂直,近关节面的纤维则弯曲与表面平行。 ☚ 软骨的组织发生 中轴骨胳的发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