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平罗县
平罗县位于宁夏银川平原北部,青铜峡引黄灌区下游。总面积为2 046平方公里。现辖9镇12个乡2个区属国营农场及6个县属农林牧渔场。1993年底总人口25.11万人,其中农民人口19. 9万人,农业劳动力9. 58万个。在总人口中回族人口占31.9%。县人民政府驻地——平罗城,距自治区首府银川57公里,是银北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和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罗县历来是宁夏北部重镇,有 “失平罗则无宁夏”之称。平罗县原名平虏,周代为戎狄部落游牧的地方,明永乐初建置军马哨,公元1372年设千户所,清雍正三年(即公元1725年)设置平罗县,至今已有268年的历史。1975年起由石嘴山市辖。
县境名胜古迹主要有姚伏镇的唐代田州塔、玉皇阁和北武当寿佛寺,还有新开辟的沙湖风景旅游区。沙湖形如元宝,湖面约666.7公顷,其中芦苇约占266.7公顷,湖的南端有沙漠333公顷,湖光沙色是国内独具风格的融塞北江南于一湖的自然奇观。1990年建成了一套荡舟、垂钓、游泳、骑驼、滑沙、滑冰等配套设施。开放3年来,已接纳中外游客70多万人次。1992年江总书记到沙湖视察时,亲笔挥毫为“沙湖”书名。
平罗县的经济建设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
(1)种植业。199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1万公顷(含复种1.97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3.29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面积64.4%,全县粮食总产量15 298.9万公斤,亩产310.3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7.1倍和4.53倍,是1978年的1.85倍和1.58倍;油料作物面积2 733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4%,油料总产量475.7万公斤。甜菜是平罗县的优势产品,种植面积3 333—4 667公顷,年产甜菜15万—20万吨,占全自治区总产的1/3,是宁夏甜菜主要生产基地。西瓜种植面积666.7公顷左右,年产量3 000万公斤以上,远销东北、西南等地。辣椒年产180万公斤,大白菜1亿公斤左右,是宁夏生产蔬菜最多的县市之一。
(2)林果业。第一代林网建设由于天牛的危害,损失殆尽,截止1990年全县共砍伐各类虫树880万株(折合3 513公顷),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4.5%下降到1990年的2.2%,比1978年森林覆盖率2.8%还低0.6个百分点。1990年全县开始实施第二代农田林网更新工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到1993年累积完成营造防护林450公顷,其中:成片造林112.5公顷,四旁植树57.72万株。经果林面积达到760公顷,是1978年的3.63倍,年产水果250万公斤,是1978年的9.25倍。
(3)畜牧业。1993年全县大牲畜存栏量5.62万头,羊只饲养量28.5万只,生猪饲养量11.5万头,分别是1949年的2.19倍、7.42倍和33.92倍,是1978年的1.59倍、5.18倍和2.09倍;禽类饲养量达100万只,是1985年的5.91倍;肉、蛋总产量分别为5 350吨和1 500吨,是1982年的4.58倍和10.20倍。畜牧业总产值5 886万元,是1978年的21.7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2.7%,比1978年提高13.8个百分点。
(4)渔业。人工淡水养殖始于1970年。1973年县上成立水产站后,渔业生产得以稳步发展。全县可利用水面4 133公顷,已养殖水面2 133公顷(含前进农场),占可利用水面的51.6%。其中池塘面积627公顷。1993年鱼产量863吨,是1970年和1978年的63.9倍和24.2倍。
(5)乡镇企业。1993年全县乡镇企业4 182家,是1978年的11.6倍;从业人员24 394人,是1978年的4倍;1980年以来,依据煤炭资源的优势,先后开发了炭素、活性炭、焦炭、机砖、铁合金、碳化硅以及造纸、脱水菜等产品,拓宽了县办工业的路子,现已形成采煤、机械、建材、化工、冶炼、造纸、酿酒、服装、地毯、皮鞋、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其中铁合金、脱水菜出口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21 826万元,利税3 102万元,是1978年的21倍和9.6倍。城郊前进乡乡镇企业固定资产达到2 000万元。1990年总产值1 800万元,荣获“全国乡镇企业百颗之星”称号,1993年该乡乡村和个体企业达249家,乡镇企业产值达4 017.2万元,占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71.5%,上交税金256.49万元被自治区评为“乡镇企业先进乡”。
(6)交通、邮电。包兰铁路、109、110国道南北纵贯县境,平罗一汝箕沟支线铁路,平罗—石炭井、平罗通往大武口、陶乐和县城通往各乡镇、工矿区、农牧渔场及乡村之间的38条公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全县21个乡镇,全部通上了柏油路面,总长度达210.1公里,是1978年的2.73倍。县城、火车站镇、姚伏镇、宝丰镇的2 756门程控电话已开通,邮电业务总量完成273.98万元,是1978年的13.9倍。
(7)农村商品流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集市贸易有了较快发展,先后改造和扩建了一批传统集市场所,新建了县城富民市场、北门农贸市场、城关镇蔬菜批发市场、前进建材市场、黄渠桥、宝丰、姚伏三镇粮油批发市场和崇岗煤炭批发市场、牛羊交易市场等,进一步繁荣了城乡市场经济。1993年全县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达3 986个,集市贸易成交额达6 888万元,是1978年的49.2倍。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21 758万元,是1978年的5.63倍。
(8)农业基本建设。1993年全县农机总动力16.8万千瓦,是1978年的3.74倍,农村村村队队通电、总用电量2 151.9万千瓦·时,是1978年的2.54倍;全县水浇地面积为4.27万公顷,比1949年扩大1.97倍。
(9)科教文卫事业。1993年全县地方科研机构、协会、学会团体27个,农业科技人员(含行政)648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4人,农业服务机构齐全,各业务站配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240人。1978年以来,先后在农业区划、中低产田改造、引进培育良种、科学施肥、农田化学除草、地膜覆盖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抗虫树种选育等方面共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6项,市县级科技成果奖105项。1992—1993年,先后有4名工作成绩突出的科技人员获政府特殊津贴。全县有农民中专学校、卫生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党校、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普通中学21所、小学133所,幼儿园10所,学前班98个,初步形成县级教育体系。平罗中学是自治区重点中学,全国教育先进单位。1989年平罗县被评为自治区体育先进县,1990年被命名为全国田径先进县。素有篮球之乡美称的回族聚居的宝丰镇农民篮球队多次代表平罗县参加市区级比赛,1989年代表宁夏参加全国第一届农民体育运动会篮球项目比赛,并获道德风尚奖,崇岗乡农民出身的顾兰香曾先后多次打破区市及全国自行车比赛记录,参加国家队出国比赛,并取得好名次。在农民文化教育方面,1993年,荣获全自治区第一个高标准扫盲县。群众文化事业发展较快,现有电影放映机构24个,乡镇文化中心20个,村级文化室135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计划生育初见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步下降,199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 34‰。同年被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定为全国2个“人口与发展综合项目”试点县之一。
(10)农民生活水平。199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1 522万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789元,农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高档家用电器、摩托车等开始进入农民家庭。1993年农村人均储蓄余额391.43元,比1978年增长20.5倍,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0.51平方米。
平罗县的主要经济特点:
(1)农业持续发展,粮食连续8年丰收。平罗县是自治区商品粮基地县,1986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8年稳产高产。其主要措施是:
❶狠抓农田基本建设。平罗县是国家河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之一,从1989年开始,历时3年的全县农业综合开发第一期工程,投资2 504.52万元,共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 026.7公顷,开发荒地2 546.7公顷,农田基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为农业稳产增收奠定了基础。全县第二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全面铺开,到1995年,全县将有42.3%(即1. 3万公顷) 的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和提高,加之新增耕地4 400公顷,农业产量和农村经济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❷完善服务机构,健全农业推广服务体系。80年代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技(机)、良种、水利、水产、畜牧、林业、农经、购销等8大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农民技术员,队有示范户的服务网络。乡村两级各类农民技术员345名。全县分片确立两高一优农业科技示范乡3个,科技示范村17个,培养和树立科技示范户1 450户。近年来先后推广了各类作物、畜禽良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化学药剂除草、麦套玉米、甜菜套种胡麻模式栽培技术,节能日光温室、节水灌溉、饲草的青贮、氨化、抗虫树种的选择等20余项新技术和农田水利工程抗冻胀渗漏、种桑养蚕、芦笋、花生、甘草、棉花等名优特新产品及水稻机械化全程耕作等14项试验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科技兴农的进程;
❸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科技承包。1990年以来,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以实施“丰收计划”为龙头,中低产田改造、模式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盐荒地种稻开发为重点的技术承包责任制。4年先后有889人次参加科技示范承包,累积承包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2.82万公顷,增产粮食3 610万公斤,比合同指标平均增长15. 62%,承包建造节能日光温室942座,肉仔鸡育肥67万只,新果园定植及幼龄果树修剪0.5万亩等18项技术;完成农民技术培训16.8万人次,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县上为科技人员共兑现承包奖金37.59万元,先后有10名在科技承包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破格晋升为中高级技术职称。尤其是宁夏农林科学院银北盐改站在全县五香乡新丰村开展的中低产田综合增产技术开发承包,6年迈出6大步,新丰村1993年人均产粮1 509.9公斤,名列全县之冠;农民人均纯收入91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15. 3%,从贫困村跨越到富裕村行列,充分显示了依靠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
(2)发挥优势,以农养牧,以牧促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已成为平罗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从市场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调整了畜群结构,充分利用山川、河滩资源优势,广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区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其主要措施。
❶大力发展育肥肉牛和奶牛业,减少役用大家畜的饲养量。1993年全县饲养大家畜5.62万头,其中牛2.72万头,占48.4%,是1990年的3.35倍,推广牛冷冻精液人工配种5 000多头次,繁殖良种牛4 350头;
❷稳定发展生猪生产。1993年饲养量为11.5万头,出栏5.4万头,商品率46.9%;引进瘦肉型良种公猪62头,推广猪人工授精2万余头。繁殖瘦肉型仔猪17万多头;
❸羊只生产向增加产出效益方向发展。1993年羊只饲养量为28. 51万只,出栏12. 9万只,出栏率45.2%;滩羊选育100群;选育良种羊2万只;引进白绒山羊良种公羊143只,改良土种山羊6 970只,改良后羊体重和产绒量均增加1倍,体重达30公斤左右,每只平均产绒300克以上;
❹持续发展养禽业。1993年全县鸡、鸭饲养量达200万只,其中肉鸡饲养80万只,占40%,分别是1990年的3. 6倍和5. 3倍。其中养鸡在3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为158户,肉、蛋产量分别为609吨和675吨;
❺1990年以来,推广青贮饲料68万吨,秸秆氨化饲料9 500吨,可节省精饲料(玉米)12.38万吨。连续4年被农业部授予先进单位;
❻强化防疫。1990年以来,注射猪瘟疫苗43. 91万头,鸡新城疫Ⅱ系苗231.9万只,羊三联苗35.2万只,全县6年连续无重大疫情,为家畜、家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❼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充分发挥专业村、重点大户的辐射作用。高庄乡银光村1993年肉、蛋鸡饲养量达45万只,其中饲养1 000只以上的大户有70多家,1万只以上5家,年创产值312.5万元,获纯收入83.3万元,户均获利1 871.9元,人均426.7元,成了靠养鸡致富的专业村。县农牧场职工孙登山兴办家庭综合养殖场,1993年饲养奶牛280头,肉牛85头,生猪70头,羊1 100只,肉鸡3 000只,蛋鸡7 500只,精养鱼塘5亩,总计年综合养殖纯收入30万元,成为全自治区综合养殖大户。
(3)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50年代初期,县境农业生产主要使用旧式农具锹、锨、铲、耧、犁等。1993年全县共有拖拉机12 793台,总动力18万千瓦,分别是1978年的12.6倍和4倍;农用汽车415辆,是1978年的24.42倍。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优势,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其主要做法是:
❶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1991年县上成立农机化服务总公司,下设农机供应公司,农机化学校、农机监理管理站、农机服务队、农机综合经销部,并先后在不同地区的乡、镇建立起具有管理、推广、培训、油料供应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农机管理站6个,乡、镇农机服务站11个,村级农机服务队145个,基本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镇服务站为纽带,村为基础,农机户自我服务为补充,上下配套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网络。
❷充分发挥国有大中型农机具的优势。县农机服务队现有推土机17台,上海50拖拉机4台及联合收割机、水稻旱育稀植插秧机和其他农机具16台(件)。实行统一管理、有偿使用。从1991年以来,3年共开垦荒地333多公顷,收割小麦2万公顷,深翻深松耕地4万多公顷。据试验研究测算,经过机深松的耕地,亩增产小麦34公斤,平均增产6.7%—8.2%;
❸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农机具。1990年以来,先后从全国引进7种割晒机,经过试验筛选,在全县推广了两种适应性强、技术性能好的割晒机464台,稻麦两用联合收割机25台等先进农机具,提高了作业效率,缩短了农时,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❹加强农机人员培训,提高机手素质。按照“以农为主,综合培训,开门办学”的原则,采取“县乡结合、长短结合、按需设点,方便群众”的办学方针,充分利用农闲季节,农机化学校、管理、监理等部门紧密配合,走培训、考核、审验、发证一条龙的路子,3年共举办培训班76期,培训拖拉机驾驶员3 200人次,培训其他各类农机手9 800名,经过培训的农机人员,职业道德、技术素质明显提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