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风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风雨 风雨《诗经·郑风》篇名。《诗序》谓:“《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今人多认为是情诗,写妻子乍见久别丈夫时喜悦心情。全诗三章,每章略易数字,反复咏叹“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并采用反衬手法,以凄切之景反衬惊喜之情。故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其“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诗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二句,更被后人用为成语。 ☚ 大叔于田 鸡鸣 ☛ 风雨 风雨《诗经·郑风》篇名。此为情诗,写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鸣的时候,女主人公见到自己心上人飘然而至的喜悦心情。全诗三章,章四句。每章前二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景,着重渲染环境的凄凉。后二句写相见后的喜悦心情。章末用反诘句,朴素含蓄,意在言外。方玉润说:“风雨晦冥,独处无聊,此时最易怀人。况故友良朋,一朝聚会,则尤可以促膝谈心,虽有无限愁怀,郁结莫解,亦皆化尽,如险初夷,如病初瘳,何乐如之。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也。”(《诗经原始》)以为此诗是“怀友”,虽未必使人信服,但他对其艺术特点的评论颇有见地。《毛诗序》以为这诗写“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当属臆测,然后人就此发挥,把“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两句诗赋予新意,鼓励人们在世衰俗败之时,保持节操,为善不息。 ☚ 东门之墠 子衿 ☛ 风雨
这是一篇男女幽会的爱情诗。 诗分三章,反复吟咏情人相见时的愉悦。 第一章“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两句,意思是说,寒风惨惨,冷雨凄凄,寒鸡啼鸣。这两句是写景,而景中寓情。诗中所写是一位热恋中的女子与情人约会的时刻。约定在某一时刻相会,相会之前会想得很多很多。临近约会,又会喜上眉梢,期盼相见之后的欢乐。可是偏偏遇上一个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天气,风声、雨声、鸡鸣声又交织在一起,此情此景,有力地烘托出孤身独处的女子百无聊赖,忧心忡忡,焦灼万分,她期盼情人来相会,这样的天气,他能来赴约吗?她忧虑,她担心,她沉浸在期望而又失望之中。也许她闻鸡而起,在闺房踱来踱去,低眉思索;也许她顿足诅咒风雨,不该如此无情;也许她忐忑不安,坐卧不宁,倚门张望。正在她一筹莫展,懊丧惆怅的时候,竟没有料到情人冒着风雨,来到了她身边。“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这两句意思是说,见到了情人,怎么能不高兴呢!原先的忧虑、焦灼、孤独、惆怅、不安,顿时化为平静、欢快、心潮澎湃,沉浸在欢乐幸福的海洋之中。 第二、三两章与第一章的内容基本相同。为了加深抒情,只更换了字词。 诗中虽只是写一对情侣的一次约会,但从她不见情人时的百无聊赖,不胜伤感,见到情人时的心花怒放,无限喜悦,便看出她对爱情执著的追求,这就把一个热恋中强烈思春的少女形象隐约地展现出来。同样,她爱恋的那位小伙子,不惜冒着寒风苦雨前来相会,爱情之火点燃得如此炽热而强烈,也感人至深。是他给这位女子带来了欢声笑语,是他给情人治好了心病。情侣之间真挚、纯洁的爱,由此可见,难怪诗人予以热烈讴歌。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后两句抒情,坦露无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其中“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诸语,写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以烘托不得相见情人的心头压抑、百无聊赖的苦闷之情。读此,很容易使人想到李清照《声声慢》中所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景抒情,孤独之感,相思之痛,有异曲同工之妙,发人联想,耐人寻味。只不过后者描绘细腻,情形于外;前者概括含蓄,情寓于内罢了。 风雨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商隐 ←上一篇:春雨 下一篇:韩碑 → 诗词简介: 李商隐一生羁旅漂泊,宦海沉浮,不得重用,饱尝世态炎凉。遂借风雨以起兴,抒发抑郁悲愤之情。这种写法是常见的。作者的高超之处是在首尾两联皆用本朝典故,以马周、郭震两人见召重用成为名臣,与自己的怀才不遇、漂泊无归形成强烈的对比。用事寓意深微,贴切自然。既表现了自己不甘沉沦、意欲匡时济世的胸怀,又流露了对初唐开明政治的欣慕之情。
风雨诗经·郑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风雨凄凄的日子里盼到情人时的喜悦心情。 古诗中写男女相思之情,一般来说表达得比较委婉,我们常常可以读到月夜怀人的诗篇,比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中的游子思妇在静谧的月光下,悄然地诉说自己的离恨闺怨。然而这首风雨怀人的诗却是另一种风格,在一个风雨飘飘的动荡背景中展示了思妇悲喜交加的情感历程,前一类诗是含蓄的,这首诗是直率的。它的出产地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接近南方的夷蛮地区,仍盛行着古朴自由的恋爱与婚姻风俗,诗歌也大都是男女幽会,夫妇相爱之类。编辑过《诗经》的孔子给予的评价是:“郑声淫”。就是说,郑国的诗歌太放荡了。这虽然是政治的和道德的批评,但也说明了郑国的情诗在表现上是非常直率奔放的。 含蓄的情感需要曲折地流露,直率的情感则要有起伏跌宕。这首诗的起伏跌宕在于以哀景写乐,在于情景交融。 诗分三章,每一章的前两句都写风雨鸡鸣的景象,家中的女子面对如此凄戚烦闷的环境,自然会产生孤独的感觉,愈加怀念在外的情人,她还会想到自己的情人此时也在风风雨雨中孤独地奔波,愈加希望他立刻回到自己身边,回到有着爱和温暖的家中。每章的后两句写了奇迹突然发生后的女子的心情;由焦灼转为平静,由抑郁转为舒畅,由愁苦转为喜悦。哀景与乐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中喜悦欢爱的情调。这种喜悦是喜出望外式的,因而是直率自然的,是起伏跌宕的,而不是轻荡宣泄的。 诗的情景交融之处,首先表现为情与景在形态上的一致。这种情感是一个由悲到喜的突然转换的运动过程,因而诗中作为触发这种情感活动的景象,风雨和鸡鸣,也是动态的。正是这种形态上的一致,使哀景与乐情在诗中逐渐发展融合为新的境界,我们仔细地从第一章读到第三章,就能体会到这种意境。 在冷冷清清的风雨中,鸡儿喈喈地叫着,见到正在思念的情人,心潮立刻平静。在急骤交加的风雨中,鸡儿胶胶地叫着,见到正在思念的情人,心病立刻痊愈。就在这由悲转喜之际,风雨还在刮着下着,天地为之昏暗,鸡还在叫个不停,而此时这对情人已沉浸在幸福之中。天地间只有他们两个,哪还管你什么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风雨交加和鸡鸣喈喈在这样的情形下反而成了久别重逢的男女欢爱喜悦,互诉衷肠的象征。凄苦的景色中融入了欢情,欢情之中又融入了大自然风雨鸡鸣的节奏。 另外,历史上曾有人认为这首诗写的是风雨乱世中盼望贤人君子(如《毛诗序》),也有人认为写的是风雨晦冥中怀念故朋良友(如《诗经原始》),这些固然是古代批评家的局限和误解,但也说明这首诗给人们以很多的感发余地。因为它更多地描绘了一个“风雨怀人”的情感境界,而不是具体地描绘“君子”为何离去,女子等了多少天等情感的事件。逻辑学认为一个概念越不具体,外延越少,其内涵越大。同样,作为比较纯粹的艺术形式诗歌,越是摆脱具体事件的刻画,越有意境,情感的内涵就越丰富。 这首诗在中国诗史上首先标举了“风雨怀人”的意境,以后的诗中有不少与此相似的意境;如刘长卿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等等。这大概是《风雨》一诗作为情诗而又超出情诗的地方。 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在《诗经》的《风》诗中,爱情诗占有很大的分量。这说明对爱情的歌咏,是古往今来民歌中的重要主题。《风》诗中的爱情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们风格多样: 有的写得情急意切,如火如茶; 有的写得缠绵悱恻,情敦意厚; 有的写得轻松潇洒,雍容大方; 有的写得哀情婉转,凄楚悲凉。从表现手法来看: 有的运用比兴,婉转达意,含蓄蕴藉; 有的运用赋体,直吐其情,大胆泼辣; 有的通过细节描写,绘形绘神,展示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有的即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相生。 《郑风·风雨》就是一首即景抒情,写得既幽情深婉,又大胆泼辣的好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 中说它“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古绝调也。”不过他认为这是一首怀友诗,而不是情歌。对此,我们的这篇赏析性的短文姑且不辩。但他对这首诗艺术成就的肯定,却是很有见地的。 《郑风·风雨》每章的前二句即景,后二句抒情。但景中含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达到了水乳不分的高度。全诗三章的大意基本相同,且说第一章。这章前二句所描绘的是一幅风雨交加,凄清寒凉,鸡声啼叫的景象。“风雨”是所见,“鸡鸣”是所闻,是从视觉与听觉两方去描写当时的景物的。短短两句,寥寥八字,却有丰满的内涵。更主要的,描绘出这幅凄清寂寞的景象,是为烘托诗中女主人公的抒情服务的。“风雨凄凄”的天气,无疑会使孤身独处的热恋中的女子感到百无聊赖,最易引起她对情人的思念。而鸡声报时,更促使她如饥似渴地盼望情人早来相会。按常理讲,这样的天气,情人来相会的可能性要少一些。这更使她忧心如焚,心潮起伏,不能平静。可以想见: 她这时的思念是多么的殷勤,期待又是多么的焦灼; 也许她一会儿在倚门张望,一会儿在顿足骂天。正在她懊丧之际,出乎意料,情人却冒着风雨,带着满脚的泥水,来到了她的身边。这怎么不使她忧如潮涌的心情转为平静而喜悦异常呢?然而,她这时的心情是平静的又是不平静的: 满腹的忧愁是平静了,而巨大的喜悦又掀起了她心中欢乐的浪涛; 也许此时此际她的睫毛沾着喜悦的泪花,而依偎在情人的怀中。由此可见,前两句写的景,对后两句抒情做了有力的烘托; 而后两句的抒情,是从前两句所描绘的自然景象中发生的。这情与景的融合无间,就隐然地展现出了一个思春的女子的生动形象。 由于《郑风·风雨》的篇章结构,采用的是民歌常用的反复咏叹的形式,所以下两章与首章基本上是重复的,句法结构完全一样。这样的形式,有助于反复地抒发感情,使所表达的感情具有韵味深长,旋回舒扬之美。虽说各章歌咏的内容基本相同,但不完全一样,下两章在一、二、四这三句之末调换了词,而词的调换,除了押韵的需要外,还为了深化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而抒情的深化,又是同改变写景方式密切联系的。所以这首诗的反复咏叹,也同样地显示出了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重章之所以通过换词来描写景物的不同状况和恶劣程度,目的是为了烘托出诗中抒情女主人公在这恶劣天气下,思想感情的发展和变化。“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她思念情人,是心潮起伏;“风雨潇潇,鸡鸣胶胶”,她思念情人,当然更是愁闷纠缠,抑郁如病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她那种失望惶惑、丧魂落魄的神态,便可以想见了。“既见君子”之后,她变忧愁为欢乐,那种喜在眉梢笑在心头的神态,也可以想见了。由此可见,诗中描绘景物的不同情况,烘托出了女主人公层层深化的心里活动。这便是情景相生,而诗中的景语也就是情语,情语也就是景语了。 全诗以当时的口头语、眼前景,抒心中情,朴质自然,不假雕琢,可谓即景会心,浑然天成。在这方面,也值得我们细心赏玩。例如“既见君子”一语,朴质无华,浅显通俗,完全是当时口语化的句子,但所包含的意思却不简单。“既见”一词用得很妙,它强调的是女方见到情人以后心情如何,而实际上却还反映出她见到情人以前的心情。本来在写景之后,紧接着是写在这种景象下她是如何如何地思念情人,再写她见到情人以后又是如何如何地高兴。但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便会造成语言的冗长和呆板。这首诗不用这种写法,而用“既见”一词,跨过一层,直接写女方与情人相见后的心情,而又把她未见情人前的心情隐现其中。这种语言上的跳跃,既精炼了语言,又扩大了语言的意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次,每章用反诘句来结尾,也很有味。女子在不佳的天气里意外地同情人相会,其狂欢极喜的心情,如果用实写的办法,直接地正面地去描摹它,即使用上一大堆形容词,恐怕也收不到好的效果。因为太实在的东西是不好写的,必要时就得化实为虚。此诗天机随触,用反诘句来表达,把女子心中的千言万语,化做一句简单朴实的话,就第三章说则是: 既然见到了你,怎能叫我不欢喜。这不仅强调了女方心中洋溢着的喜悦的感情,而且提醒读者去想象她这时的喜悦达到了何等的程度,从而也就收到了语言的含蓄之美。 再次,第三章中的“如晦”一词,准确无误地暗示了这首诗写的是白天的景象,女子的情思是在这白天的景象中产生的。所谓“如晦”,说明天气本来未晦,只是由于风雨交加,天色变暗,好象是“晦”了而已。玩味“如晦”一词,可见两千多年以前的民歌作者也是很会措辞的,这个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的说来,《郑风·风雨》是一首以热恋中女子口吻写成的即景抒情的好诗,表现出了两千多年以前民歌作者运用语言的卓越技巧和智慧。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把情景交融看作是诗歌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说:“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可知要使情与景二者“妙合无垠”,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风雨》却达到了这一审美要求的高度,的确不失为千古绝唱。在两三千年前,我国的诗歌创作就取得了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值得我们后人珍惜、赞赏和发扬的。 风雨风雨凄凄②,鸡鸣喈喈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④。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⑤! 风雨如晦⑥,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释】 ①风雨:这篇诗写一个女子想念她的爱人而爱人就回来了的喜悦之情。 ②凄凄:天气寒凉的样子。 ③喈喈(jie阶):鸡鸣声。 ④胶胶:鸡鸣声。 ⑤瘳(chou抽):病愈。 ⑥晦:天黑。 【译】
【评】 清人姚际恒:“‘喈’为众声和;初鸣时尚微,但觉其众和耳。再鸣则声渐高,‘胶胶’同声高大也。三鸣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则‘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意之妙如此,无人领会,可与语而心赏者,如何如何。”( 《诗经通论》卷五) 诗中男女相会的“风雨”的环境描写,十分生动。中国古人习惯将自然界的风雨视为阴阳两极的交媾,并将之与人类男女的交合相类比。这样,此诗的“风雨”就不仅有了男女欢爱的具体背景,而且,也使这一背景具有了“意象”的作用,犹如今人描写一些男女性爱场面所使用的隐晦手法。当然,既为意象,也就具有了某种不确定性。后人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中,感悟出时代黑暗、士人抗争的多种境界,也就不足为奇了。 风雨
【注释】①凄凄:寒凉。②喈(jiē)喈:鸡初叫声。③云:语助词。胡:何。夷:平。④潇潇:风雨声。⑤胶胶:鸡再叫声。⑥瘳(chóu):病愈。⑦晦:昏暗。⑧不已:不止。鸡叫三遍,天将发亮。 【鉴赏】这是女子期待情人前来相会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意思基本相同,只是意有轻重之别罢了。从诗意看,这次相会可能约定在晚间,不料一场风雨竟破坏了这幸福的时刻。老天爷不作美,一到晚上就刮起了凄风,下起了苦雨。这潇潇的风雨声灌进女子的耳中,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随着沉沉黑夜中风雨的加剧,她在焦灼的期待中又滋生了一些担忧的情绪。她从傍晚一直等到半夜鸡叫,又一直等到天快发亮。就在鸡叫三遍,黑夜将逝的当儿,她突然看见久久盼望的情人来了。刹那间她眼前的愁云消散了,翻滚的思潮平静了,萦回的忧虑解除了,幸福的笑影飞上了眉梢。诗中“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三句,便将这个女子刹那间的心理变化、感情起伏表达了出来。诗先用“凄凄”、“潇潇”的风雨,“喈喈”、“胶胶”的鸡鸣,渲染出凄苦缠绵的心理氛围,寄托女子的愁思;既而用这种愁思来反衬“既见君子”的欣喜之情,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序》说:“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此说以“风雨”比作乱世,以“鸡鸣守时”比作君子“不改其度”。然而,这种君子世上又没有,因此“居乱思治,欲得贤才以移易之”。如果一旦见到这种君子,怎能叫人不喜悦呢?这种说法以一种外在的观念去比附诗,因而与诗的意境相悖,不为后人所取。 风雨风雨凄凄, 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 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 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风凄凄,雨凄凄,雄鸡声声鸣叫不停。我看见了那人儿,还有什么不如意的? 风凄凄,雨凄凄,雄鸡声声啼叫不止。我看见了那人儿,有啥病还能不好呢? 风雨交加多么阴沉,雄鸡声声鸣叫不已。我看见了那人儿,怎能不喜在心头? 《风雨》三章,章四句。《诗序》说:“《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三家无异义”。此说有些奇怪,哪有“思君子”之意?还说什么“不改其度”,这是否扯得远了一些?尽管如此,古今从此说者不乏其人。严粲、陈启源等人都随声附和并引申其义。今人也有引用许多历史资料来论证此说的。 朱熹在《诗集传》中则认为本篇是“淫奔之女,言当此之时,见其所期之人而心悦也”。说“淫奔”,仍然不对,说“见其所期之人而心悦也”,则是不错的。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日子里,一对恩爱夫妻久别重逢,怎么能不高兴呢?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小序谓 ‘思君子’,此何必言。”他觉得本诗不一定要说是“思君子”,但诗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再没有多加评论。 清人方玉润认为这首诗是“怀友也”。他在《诗经原始》中说:“此诗自 《序》、《传》诸家及凡有志学《诗》者,亦莫不以为‘思君子’也。独《集传》指为淫诗,则无良甚矣,又何辩耶?且郑本国贤士大夫互相传习,燕享之会,至赋以言志。使真其淫,似不必待晦翁而始知其为淫矣。独《序》以为风雨喻乱世,遂使诗味索然,不可以不辩。夫风雨晦冥,独处无聊,此时最易怀人。况故友良朋,一朝聚会,则尤可以促膝谈心。虽有无限愁怀,郁结莫解,亦皆化尽,如险初夷,如病初瘳,何乐如之!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也。若必以风雨喻乱世,则必待乱世而始思君子,不遇乱世则不足以见君子,义旨非不正大,意趣反觉索然。故此诗不必定指为忽、突世作,凡属怀友,皆可以咏,则意味无穷矣。”方氏“怀友”之说不足为取,但他对本篇艺术成就(“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的肯定,还是很有见地的。余冠英先生认为这首诗写的是: “在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的时候,一个女子正想念她的‘君子’,如饥如渴,像久病望愈似的。就在这时候,她所盼的人来到了。这怎能不高兴呢?”(见《诗经选》)今人多从此说,认为这是一首写妻子和丈夫久别重逢的情诗。 本篇共三章。大意基本相同。每章的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情景交融。第一章,“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意思是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见到久别的“君子”,原来不安的心情立即平静下来。前两句写景极妙,在一个风雨大作、天色阴沉的日子里,妻子听见的只有鸡叫声和风雨声,一切都是那么悲凉。可怕的孤独使她更加怀念阔别的丈夫。以这种环境气氛衬托这女子未见亲人时的苦痛心情。读来倍感真切,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那个日子里。后两句抒情极浓。谁能料到,就在这个时候,丈夫忽然回到她的身边。当她看到亲人就站在自己的面前时,她又惊又喜,又怨又爱,一时间,一切忧愁烦恼,都烟消云散了,那颗悬着的心,一下子平静了。思念、期盼、担心、忧愁、懊丧、喜悦、激动、娇嗔……种种心理和情态都见诸笔端。难怪方玉润说它 “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呢!写景为抒情做了烘托,抒情又是在写景中生发的,情景交融,把一个思夫的少妇形象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后两章的句法结构同第一章,也是采用重章叠唱的表现形式。可是,我们并不觉得重复,这种复唱反而更有力于感情的表达和抒发。三章的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由于用了不同的词语,因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诗人在三章中都是写了风雨大作,天气阴暗,鸡叫不停。可是“凄凄”与“潇潇”所摹拟大自然的风雨之声是不同的,给人的感受和抒发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凄凄”给人以寒凉的感觉,抒发了妻子思念亲人时不平静的心情。而“潇潇”给人的感觉则是阴深、可怕的,这便抒发了妻子愁闷、恐惧的情感。诗中还分别用了“夷”、“瘳”、“喜”三个字来表现妻子见到了丈夫后的情态。先写心情平静下来,再说各种心病痊愈,后表妻子喜出望外。仅仅用了三个字,便把这位思妇情感的起伏变化层层深入地传达出来了。 本篇多处使用了叠字来拟声。“凄凄”、“潇潇”是摹拟风雨之声,“喈喈”、“胶胶”是摹拟鸡鸣之声。它们的含义和音响,只有微小的差异,因而能够对事物作细致入微的表现。叠字的运用,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丰富、活泼、形象、具体,也更富有音乐性。它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 本诗每章结尾都是以“胡”来反诘,用得很好。一是加重了语气,二是加深了情感,三是加强了表达。久别重逢,亲人相见,千言万语,实难言状。如果从正面来叙述,恐怕用好多语言也难以表达清楚这个女人当时的情态。可见,本诗的语言是何等的精练而含蓄。的确不失为千古绝唱。 风雨
【注释】 ①凄凄:通“湝(jie) 湝”,水流貌。《说文》引《韩》诗作“风雨湝湝”。喈(jie)喈:鸡鸣声。②君子:当时对丈夫或情人的敬称。云胡不夷:心情怎能不悦怡。胡,为何。夷,悦,心情平静。《毛传》:“夷,说(悦)也。” ③潇(xiao消)潇:《诗集传》:“潇潇,风雨之声。”胶胶:鸡鸣声。《毛传》:“胶胶,犹喈喈也。” ④瘳(chou抽):病愈。一说,“瘳”读为“憀”,快乐。⑤晦(hui慧):昏暗不明。不已:不停止。 【译文】 风声夹着雨声,更兼报晓鸡鸣。情人翩然而至,我心顿化晴空。风呵雨呵潇潇,雄鸡高唱报晓。情人忽然来到,我心快乐陶陶。 细风冷雨凄凄,鸡儿鸣叫不已。既已见到情人,我心如何不喜! (王洪译) 【集评】 清·姚际恒:“‘喈’为众声和;初鸣时尚微,但觉其众和耳。再鸣则声渐高,‘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则‘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意之妙如此,无人领会,可与语而心赏者,如何如何。”(《诗经通论》卷五) 今·林庚:“鸡为什么叫,我们当然不知道,但它总是这样叫个不停,便觉得有点稀奇,这时你才知道如晦的影响之大。”又:“你若解得,此时他们一见之下便早已把风雨鸡鸣忘之度外,一任它点缀了这如晦的小窗之周,风雨鸡鸣所以便成为独立的景色。那么人虽无意于风雨鸡鸣,而风雨鸡鸣却转而要有情于人。”(《诗经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总案】 此篇咏一女子,当风雨如晦之时刻,见到了想念中的丈夫(或情人),唱出了衷心的喜悦。情思深婉,真切动人。《诗序》解此诗:“《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毛传》:“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郑笺》:“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此皆汉儒旧解,历代以来,曾鼓舞不少爱国爱民之士,虽处“风雨如晦”之乱世,仍以“鸡鸣不已”自励,不改常度,造次不移。然而这是误解,并不合此诗本旨。朱熹早在宋代,指言此篇为情诗,虽加以“淫奔”之名,却实已揭示了其中男女相爱的秘密。要正确理解此诗,关键在“风雨”二字。《诗经》一般言风雨,隐喻男女之欢合(用法有不同,情景亦随之有变化),这是一个法则。例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卫风·伯兮》)。这是说只盼下雨而无雨,为思念丈夫而首疾。再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邶风·北风》)这是说雨雪纷纷扬扬,男女合欢同行。诗中例证甚多。《周易·睽·上九》也明言婚媾“往,遇雨则吉”。所以,此《郑风·风雨》言“风雨”,盖出于古代之特定民俗心理,亦即闻一多所谓“那完全和你生疏的‘诗人’的心理!”(《匡斋尺牍》二)如误以后世“风雨喻乱世”之观念解诗,便从根本上弄错了。 此诗共三章,《毛传》系此诗为“兴”,《诗集传》注三章“赋也”。其实为亦赋亦兴,赋中有兴。要按闻一多解廋语的观点,此中“风雨”二字实具有廋语性质,故可称廋语起兴。 (李湘) 《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 这首诗叙写了妻子见到久思不归的丈夫时瞬间的心境变化。由于抒情艺术的高超,被前人赞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的“千古绝调”。(方玉润《诗经原始》) 是的,本诗的作者很善于言情抒怀。为了烘托自己的特殊心境,她选择了一个抒发感情的最佳时刻:“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喈喈(jie):鸡呼伴的叫声。下章的“胶胶”亦为鸡鸣声。并且通过重章复沓的结构方式,把一个风狂雨骤、白日如晦的阴寒景象作了着力的渲染。风声、雨声、鸡鸣声,唯独没有人声。孤独、空虚、郁闷、不安种种不祥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地侵袭着她、折磨着她。这时的她比任何时候都渴望着丈夫的抚爱关切,渴望着有一个温暖和美的家。如此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水乳交融地隐含在短短的两句景语之中,成功地做到了写景抒情的合二而一,从而使诗歌的抒情即景浑然天成。 正当这位心绪不宁的妻子,在恶劣天气影响下,因思念丈夫而烦恼焦灼的时候,忽然如雨过天晴,眼前红日闪耀,她日思夜想的丈夫竟意外地出现在她的面前了。这时候的她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夷?”一切烦恼全都消失,如潮心境顿时平静,门外风雨窗下鸡叫也都与她无关了,她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然而这狂欢极喜之情又岂是一两句话语能描摹出来的呢?于是,高明的诗人化实为虚,用一个诘问句式作为全诗抒情的结束:“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既然见到了丈夫,又怎能不欣喜呢?是的,这种“欣喜”任读者怎样想象也是不会过份的,所以,也就无需诗人多噜了。卓越的创作技巧,为这首朴质无华的小诗添加了几分婉约动人的风采,其结句的构思则更是词约义丰,语虽尽而意无穷了。 风雨 【出典】 《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序》:“《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释义】 《风雨·序》以为该诗是“思君子”之作,后因用作怀念故人的典故。 【例句】 ①风雨嗟何及,江湖涕泫然。(杜甫《哭李尚书》2563)这里取《风雨》诗“思君子”之意,用来表现对李尚书(之芳)的怀念之情。②停停倚门念,瑟瑟风雨夕。(李群玉《小弟艎南游近书来》6571)这里用以表明自己的兄弟感情。 风雨 风雨[原文] ☚ 东门之墠 子衿 ☛ 风雨 风雨刮风下雨。《郑风·风雨》一章:“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毛《传》:“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豳风·鸱鸮》四章:“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毛《传》:“翘翘,危也。哓哓,惧也。”郑《笺》:“巢之翘翘而危,以其所托枝条弱也,以喻今我子孙不肖,故使我家道危也。”《小雅·斯干》三章:“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鲁诗》“芋”作“宇”。郑《笺》:“寝庙既成,其墙屋弘杀,则风雨之所除也;其坚致,则鸟鼠之所去也; 其堂室相称,则君子之所覆盖。”朱熹《集传》:“无风雨鸟鼠之害,言其上下四旁皆牢密也。” ☚ 风 风议 ☛ 风雨比喻险恶的环境。唐杜甫《哭李尚书》诗: “风雨嗟何及,江湖涕泣然。” 风雨fēngyǔ风和雨;比喻困难挫折 风雨fēng yǔ见“风风雨雨❶”。 风雨fengyu比喻艰难困苦:他的一生,经历了多少~,多少苦难|年轻人应该经~,见世面。[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渡过难关:我们要~,荣辱与共。 风雨fēng yǔ❶风和雨: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助秋凉。助秋~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四五·1044) 风雨 风雨喻指各种不同的议论传说。柯灵《与刘以鬯》:“别来~,可见示一二否?” ☚ 百废待举 八、节候 ☛ 风雨2 风雨2风水 飘沐 ☚ 风浪 各种风 ☛ 议论的程度 议论的程度纷纷地议论:沸羹 ☚ 各种议论 议论多 ☛ 风雨1 风雨1风风雨雨 雨雨风风 ☚ 久雨 雨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