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战伤脑脓肿
颅脑战伤脑脓肿系伤后颅内感染所致严重并发症。颅脑火器伤后如未能早期彻底清创,进入颅内的泥沙、头发、骨片及金属异物等,常与伤道失活脑组织构成细菌繁殖场所,出现急性炎症,逐渐发展为脑脓肿。
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最为多见,其次是革兰阴性杆菌。早期脑脓肿发生于伤后数天至三个月内,晚期脑脓肿可发生于伤后数年至数十年,前者发病率较高,后者也可能系血源性感染。脓肿多发生在伤后脆弱的脑组织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脑脓肿的发生率高达70%,此后由于重视早期清创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发病率有显著下降,但至今仍为颅脑穿透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伤员重要致死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因碎骨片存留引起的脑脓肿多发生在伤后3~5周。伤员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和脑的病灶症状,头痛、呕吐、脉搏徐缓、血压升高、视乳头水肿等,伤员呈嗜睡状态,甚至发生昏迷。所以在脑穿透伤后,如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及脑部病灶症状进行性加重,X线检查仍有颅内异物存留时,应考虑脓肿形成的可能。脑脓肿形成过程中的危象有两方面,一是因脑受压出现脑疝;二是脓肿靠近侧脑室壁,向脑室内溃破。两者都可迅速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诊断 穿透性损伤后已有神经功能障碍及局部脑萎缩,故原伤道形成脓肿后,神经体征及颅内压增高征象可不显著,因此原有症状及体征稍有加重就应考虑到脑脓肿的可能。X线片显示颅内异物随体位变动,为重要诊断依据。对可疑者及时作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管造影和脓腔碘油造影,均有助于确诊。
治疗 应尽早手术处理。将脓肿及其包含的碎骨片或金属异物一并摘除。早期脑脓肿,因伤道感染灶周围系由毁损失活的脑组织所包绕,故很难形成脓肿包膜,也难以完整摘除,只适于从伤道扩大引流,清除脓腔内的异物。位于脑重要功能区的脓肿,或伤员处于濒危不能耐受手术时,宜先作脓肿穿刺,吸出脓液,冲洗净脓腔,注入少量抗生素。经穿刺伤员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脓肿摘除术。晚期脑脓肿,脓腔周围已形成较厚的外壁,常能将脓肿完整切除。位于脑功能次要区的脓肿,特别是多发小脓肿,可采用脑叶切除的方法,将多处脓肿一次切除。术后常规用稀释抗生素液反复冲洗,脓肿包膜破裂者,局部冲洗尤为必要,以减少脓肿复发或感染扩散。为此,对脑脓肿手术操作要细致,谨防脓肿破裂。术中如发现脓肿过大,应先穿刺抽出脓液,洗净脓腔后,再行分离摘除。脓液应作常规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以利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术前与术后应加强抗感染治疗,注意全身支持疗法。遇有脓肿复发时,应及时处理。脑脓肿同时有脑膜炎和脑炎时,应先消除感染灶,加强支持疗法和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择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