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依恋muzi yilian
婴幼儿期个体接近依赖母亲并担心母亲离开的情感。母子依恋实质上是婴儿与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关系。生态学研究认为,动物的母子依恋最初表现为“印刻”反应。人类的母子依恋开始形成于婴儿出生3周后。在母子依恋的形成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是富有特征性的依恋行为,如差别性啼哭、微笑、发声和视觉定向等。美国心理学家H. F.哈洛将出生后6~12小时的婴猴放在实验室里饲养。笼子里放一只金属丝“母猴”或毛茸茸的人造“母猴”。虽然两只假“母猴”处都能吃到奶,但金属丝“母猴”全身冰冷,毛茸茸的人造“母猴”则全身柔软而温暖。结果发现,不管毛茸茸的“母猴”是否供食,婴猴都花大量时间依偎在它的身上。说明母子依恋的基本特征并不仅仅是提供营养, 而是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来得到安慰。在正常情况下, 每个健康的婴儿都会形成依恋。剥夺母子依恋的婴儿容易情绪不稳,不合群,成年后常出现性机能缺陷。
母亲和儿童间的一种特别亲近、不愿分离的感情上的联结。开始于婴儿出生后的3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关系:婴儿的行为强化了母亲对他的感情,母亲的表现又增加了婴儿的依恋行为。利于儿童的认识和情感的正常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