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顽石点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顽石点头 顽石点头四幕话剧。侯曜著。1925年6月27日改订。1928年3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文学研究会通俗戏剧丛书第八种。 ☚ 春天的快乐 名利网 ☛ 顽石点头 竺道生,俗姓魏,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寓居彭城(今徐州)家世仕族,父亲当过广戚(今江苏沛县东)县令。竺道生从小聪明颖悟,后来跟从当时的著名僧人竺法汰出家。按照当时流行的风俗,佛教徒出家成为僧人之后,应抛弃俗姓,改姓师父的姓氏。所以他也改姓为竺。据说竺道生十五岁就能讲经,善于言辩,当时的一些名士都辩论不过他。二十岁受具足戒以后,“讲演之声,遍于区夏。”很多人慕名而来,接谈之下,对他都十分倾心。后来,竺道生来到庐山修行,居住在庐山西寺七年。在庐山期间,他曾与著名僧人慧远共同研讨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说。东晋隆安五年(401),鸠摩罗什从凉州来到长安。各地僧人闻风而从,竺道生也从庐山奔赴长安,投入鸠摩罗什的门下。据说他刚到长安不久,有一次姚兴在逍遥园让他与道融两人辩论。竺道生“往复百翻,言无不切”,得到大众的赞赏。鸠摩罗什在逍遥园翻译经典,竺道生是他的主要助手之一。东晋义熙五年(409),竺道生返回建康,当时大约已经是五十岁左右的人了。竺道生早年深受南方学风的影响,在庐山隐修时就主张“人道之要,慧解为本”,即主要靠领悟佛教义理来掌握佛教。他既与南方的佛教领袖慧远切磋,又受到北方的佛教巨匠鸠摩罗什的教诲,从南入北,又从北返南,逐渐养成不拘一格的学风。此时返回建康,在理论上已经完全成熟。 在这以前,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本体论问题。在僧肇为玄学本体论画上句号之后,中国哲学的中心开始逻辑地转向心性论。心性论问题,在我国古代也曾是哲学家们讨论的问题之一。比如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但当时的讨论还没有能够与本体论相联系,因此,当此时重提心性论时,佛教的带有本体论色彩的佛性论便为人们所注目。 印度佛教的佛性理论是随着涅槃类经典的传入而进入中国的。涅槃类经典有大乘、小乘之分。与小乘思想在中国影响甚微相一致,小乘涅槃类经典在中国也无甚影响。大乘涅槃类经典虽然很早就被译为中文,如西晋竺法护翻译的《佛说方等泥洹经》。但当时理论还没有走到心性论这一步,所以关心这部经典的人很少。待到著名僧人法显西行印度带回六卷本《佛说大般泥洹经》,于义熙十三年(417)译出,便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六卷本《泥洹经》译出时,竺道生回到建康已有八年。汤用彤先生指出,对于涅槃佛性之说,竺道生似乎早有所悟。虽然我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到底在哪一年创立新的佛性说,但《高僧传》说:竺道生“潜思日久,悟彻言外”,可见这个问题他已经思考很长时间,不必等到六卷本《泥洹经》的翻译。汤先生的推断是很有见地的。如果不是早已思索有得,竺道生不可能在六卷本《泥洹经》刚一译出,就马上创立新说。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讲,六卷本《泥洹经》的翻译,给竺道生一个发表自己学说的机会,也是不可否认的。 六卷本《泥洹经》的一个基本论点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它说:“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学得成佛。”泥洹的这个不灭的“真我”,有常(永恒)、乐(欢乐、幸福)、我(纯主观的绝对精神)、净(清净无染)等四种特性,也就是世界的本源。一切众生都有与这本源相通的因素(佛性),所以都可以成佛。从另一个角度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说法实际上论述了小宇宙与大宇宙有着必然的同一性。不过,六卷本《泥洹经》在论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同时,出于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的原因,又一再强调一阐提人断绝了佛性,不能成佛。它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于身中。无量烦恼悉除灭已,佛便明显。除一阐提。”(卷四)“彼一阐提,于如来性,所以永绝。”(卷六)“如一阐提……若成佛者,无有是处。”(卷三)六卷本《泥洹经》的上述两个观点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按佛教的说法,“众生”,包括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类有情识的生命体,实际包括了一切生命。既然所有的生命都有佛性,而一阐提人也包含在所有的生命之中,那为什么一阐提人就没有佛性呢?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有的小宇宙都能够与大宇宙相互同一,这个世界就和谐了。如果存在一批没有佛性,不能与大宇宙同一的一阐提人,世界的和谐就被破坏了。 竺道生认识到一阐提人没有佛性的说法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高僧传》称:他“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竺道生的观点与经文上的理论完全相反,新说一出,立即招致一大批守旧僧人的反对。在这些守旧僧人看来,西来的经文是佛的金口玉言,万代不变的真理。如今竺道生竟然公开唱反调,倡导“邪说”,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聚徒击鼓以攻之。不过他们又辩论不过竺道生,于是采取佛教教团对犯戒僧人的最高处罚来处罚竺道生——把他开除出佛教教团。竺道生当然不服,他当众发誓说:“如果我所说的真的违反了佛经的本意,请让我马上生恶疾。如果我说的与佛教真理不相违背,那我临死的时候将高距在师子座上。”“师子座”是当时对佛教寺庙说法人所坐讲座的美称,比喻说法人像狮子吼一样,大弘正法。竺道生说自己将死在师子座上,意为自己一定会重新加入教团,重开法席,再讲正法。这也是对把他开除出教团表示抗议。 此后竺道生离开建康,来到苏州,隐居在苏州虎丘。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有一则故事说:当时没有人再听他说法,他就在虎丘山上“聚石为徒”,对着顽石说法。据说“群石皆为点头”,至今留下了“石点头”这一佳话。当然,这只是故事。实际上,当地有许多人支持竺道生的观点。他在虎丘时,据说旬日之间从学者达数百人。后来他又来到庐山,受到庐山僧众的热烈欢迎。所以,所谓“石点头”,只是讽刺那些守旧的僧人连顽石都不如。 元嘉七年(430),竺道生到庐山后不久,由昙无谶译于北凉玄始十年(421)的北本《大般涅槃经》传到建康。经中在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同时,宣布:“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 一阐提等定得成三菩提故。”(卷二七)“三菩提”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所以,《大般涅槃经》不但承认一阐提人也有佛性,而且肯定他们都能成佛。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大般涅槃经》的传入,使建康的守旧僧人们再也无话可说。这时,大家对于竺道生在经典尚未传入,就孤明先发,倡导符合佛教精髓的新观点,佩服得五体投地。竺道生的名气更大了。 大鹏听经石(安徽九华山) 二龟听法台(浙江普陀山) 竺道生认为佛性是众生的本性,即众生的本心都有成佛的根据。为什么说佛性是成佛的根据、原因呢? 道生通过阐发佛性的涵义来论证。他认为佛性的主要涵义有三: 一、佛性是“善性”。道生说:“善性者,理妙为善,返本为性也。”(《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五一)理妙返本为佛性。这种善性,又不同于通常人们所讲的善,而是一种所谓了知照见(神秘直觉)一切事物真实的智慧,即众生的最高智慧。 二、佛性是“理”。“理”,即所谓佛教真理。“得理为善,乖理为不善。”(同上书)是否得到佛教真理,是众生是否具有善性,即是否具有最高智慧的标志。所以又说:“从理故成佛果,理为佛因也。”(《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五四)“理”是成佛的因,从理的结果就成为佛。 三、佛性是“法”。道生说:“夫体法者,冥合自然。一切诸佛,莫不皆然,所以法为佛性也。”(同上书)“法”,事物。体认一切事物的真实本相,冥合无生无灭的自然状态,就是佛,所以法就是佛性。这是从外境上讲佛性,强调一切事物的真实本相,就是佛性,就是成佛的根据,借以引导人们去体认宇宙本体。 总之,竺道生认为佛性是众生的本性,最高的智慧,最终的真理,也是众生的实体,所以是成佛的根据。 竺道生的佛性说,是从佛教的角度讲人性,是人性论的宗教神学化。从他的论证中可以看出儒家性善论和道家人性自然论的“世俗”思想影响。道生宣传在佛性面前人人平等,成佛机会完全均等,这种宗教幸福观,正是当时的苦难人民对现实的不满和抗议,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道生的这种宗教平等观,虽然也曲折地反映了人民争取平等的要求,但就其实质来说,正是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颠倒反映,是粉饰现实不平等的神圣面纱,维护极端不平等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 元嘉十一年(434)十月,竺道生逝于庐山。据说他是在为僧众宣讲经典结束时死于讲座之上的,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顽石点头❶形容道理讲得透彻,极令人信服。《续传灯录·圆玑禅师》: “双眉本来自横,鼻孔本来自直,直饶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算来多虚不如少实。” 顽石点头本义为佛法无边,能使石头感动。晋缺名《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后固用以形容道理讲得透彻,能使不易感化的人信服。明张岱《祭祁文载文》:“旧岁与岱偶谈禅理,阐扬佛法,真能使顽石点头。” 顽石点头 顽石点头没有知觉的石头都点头赞同。比喻道理讲得透彻,使人心服。顽:没有知觉的。 ☚ 顽廉懦立 万世师表 ☛ 信服 信服折(折服;折倒) 服(服信;厌服) 摘伏 摘覆 厌服 慹服 帖伏 ☚ 心服 悦服 ☛ 文章深透 文章深透诗文或谈话详尽透彻:淋漓尽致 ☚ 畅达 文章美 ☛ 顽石点头形容道理讲得透彻,使人不得不心服口服。 顽石点头wán shí diǎn tóuthe insensate stones nodding in agreement [said of persuasive powers]/他的话说得非常透彻,简直能使~。His words really drove the point home so that even the insensate stonesnodded in agreement. 顽石点头wan shi dian tou(be so persuasive as to make) the insensate stones nod in agreement 顽石点头wán shí diǎn tóu形容道理讲得非常透彻,连顽石之类无知觉的东西都不得不点头赞同。the insensate stones nod in agreement, One’s spoken words might have melted a stone. 顽石点头wán shí diǎn tóu【解义】顽石:未经打磨的石头。连顽石都点头赞同。形容道理讲得透彻,使人不得不心服。 顽石点头wán shí diǎn tóu佛教传说晋朝和尚道生曾在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后比喻说讲透彻,感化极深。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何故双眉本来自横,鼻孔本来自直?直饶说得天花乱坠,顽石点头。” 顽石点头wán shí diǎn tóu比喻愚笨或保守的人也心悦诚服。形容道理讲得透彻、有说服力。梁羽生《瀚海雄风》四二:“不知你这位先生说法,能不能令他们~?” 顽石点头wán shí diǎn tóu形容说理透彻,感染力强,使不易被说服的人也心悦诚服。 顽石点头wánshí-diǎntóu语出竺道生说法事。指道理讲得很透彻,演说感染力极强,使不易感化者也十分信服。参见“生公说法”。 顽石点头wán shí diǎn tóu没有知觉的石头也点头了。形容说理透彻,说服力强,使不易感化的人也信服了。 顽石点头wán shí diǎn tóu顽石: 比喻蒙昧无知心智不开的人。道理讲得透彻,有说服力,愚笨不开窍的人也心悦诚服。《孽海花》一三回:“这可见韵高的辩才无碍,说得~了。” 顽石点头wan shi dian tou顽:无知觉。没有知觉的石头都点头赞同。形容道理讲得透彻,使不易感化的人也信服了。 【顽石点头】wán shí diǎn tóu比喻感化力量非常大,后也形容道理讲得透彻,使人心服。顽:愚顽,无知。 顽石点头wánshí-diǎntóu〔主谓〕 形容道理讲得透彻,说服力强,足以使人信服。语本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宋·惟白《续传灯录·圆玑禅师》:“双眉本来自横,鼻孔本来自直,直饶说得天花乱坠,~,算来多虚不如少实。” 顽石点头wán shí diǎn tóu晋·无名氏《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顽石:无知觉的石头。比喻道理讲得透彻,感化力极大,使人心悦诚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