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韩愈《听颖师弹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2。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战场3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4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5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6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7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8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9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10!



【注释】

1.颖师:来自天竺的和尚。师是对和尚的通称。颖是这个和尚的名。颖师是当时善琴的和尚,曾向当时好几位诗人求诗。李贺亦有《听颖师弹琴歌》。

2.昵(音ni):亲热。恩:恩爱。尔汝:你我,至友间不讲客套,迳以你我相称,表示关系亲昵。

3.划然:忽然。轩昂:高昂,这里指琴声激越高昂。

4.蒂(di):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

5.喧啾(音jiu):众鸟喧闹的声音。

6.跻攀:攀登、此处形容琴声越弹越高。分寸不可上:一点也不能再升高了。失势: 下降。千丈强:千丈有余。

7.省(xing):懂得。丝篁:即丝管弦等乐器,此处借指音乐。

8.起落:忽起忽坐,激动不安的样子。

9.遽:急。滂滂:水流的样子。

10.诚能:真高明。以:用。冰炭:比喻听琴时感情时喜时悲,变化强烈。

今译



似是青年男女窃窃私语,

恩恩怨怨儿女情长,

猛然间,变得气势轩昂。

似是勇士奔赴战场,

转瞬间,旋律化作没有根蒂的浮云柳絮,

轻飘飘地,在辽阔远大的天地里随风飞扬。

又突然化为百鸟喧啾的声响,

在众鸟的歌唱里,推出一只耀目的凤凰。

琴声似顺着云梯向空中飞翔,

达到那天宇的顶点,再也不能高航,

突然顺坡直下,一落千丈!

感叹我空有两耳,却不懂丝竹乐章。

听了颖师的演奏,令我坐立不安,踱步彷徨。

急忙推手制止颖师,泪水已打湿我的衣裳。

唉!颖师您的本领实在高强,

请你再不要让我忽喜忽悲,

象是将冰和炭放在我的心上。

精品唐诗之韩愈《听颖师弹琴》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是一首描写音乐之美的名作。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为开头两句,因为这首诗中只这两句用“语” “汝”上声(第三声)为韵,以下就换了韵,一韵到底了。它是开始用轻声,一瞥而过;接着换了重声,以宏亮的音响进入了主题,变化虽多,而韵脚全用“场”“肠”阳平(第二声)。第二段从“划然变轩昂”至“失势一落千丈强”。一、二两段都是写听琴的,只不过一个写序曲,一个写主旋律罢了。“嗟余有两耳”至终篇为第三段,乃是听后的感慨。内容与押韵的交叉,是这首诗的结构特点,于此可以约略体会一下章法。

初闻琴声,平缓甜柔,如闻少年男女情话,卿卿我我,恩恩怨怨。“昵昵”,一作“妮妮”,是表现亲密的叠词。

但下面划然一声,声调突变,变作了“男高音”,成为战士进行曲。一会儿乐曲又变得舒展开来,有如在寥廓天地的流云飞絮,接着又百鸟争鸣,其中尚有孤凤的独唱。“忽见孤凤凰”的“见(xian)”,是“现”的古写,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声中出现。最后音调越来越高,有如攀登高峰,手足并用,前进竟是步履维艰,分寸难上;忽然失势,一落千丈!琴声戛然便止。似未完,似已完,不待“推手止之”而收。

“未省”,谦词也,作者自叹,从来未听过这么好的琴声,琴声忽泛、忽潮、忽约、忽涩、忽滑……听时忽起忽坐,听完了泪湿衣裳。有听琴听得哭的吗?这也许是夸张手法,言其琴声感人之深;也许韩愈真的流了泪,因为诗人结合到他那个时代和他半生身世,政潮起伏,宦海浮沉,尤其是由琴声想起他被斥、受贬、远谪、准备死……的过去的日子。

琴曲的主题也许是倾诉了韩愈的心,韩愈的生平?也许是“无标题音乐”,竟如此感人,使听者觉得琴声中有我。韩愈没有明说,但我们读诗时可以捉摸到他当时颤动的下意识之弦吧!

也许是弹琴者自己“湿衣滂滂”,而听琴者“推手遽止之”?这很少可能,颖师是高僧,琴技久精,自己贯听,声感撼人胜于摇动自己。“止之”者止其不再弹,以免“冰炭置我肠”,忽冷忽热——奇寒、高温,怎么经受得了!听琴诗人如此说,以结束全诗,这样就从具象的感受中,烘托出生灵的共鸣,比说最好的享受一类的话头还要好些。

这些诗对琴声的摹拟,完全采用比喻手法,十句,共用了七个形象连喻(前六句每两句一个形象,后四句每一句一个形象)。这种连喻属于“积极修辞”手法,古已有之,非韩愈所创立,但却是他大开法门,将这种手法加以光大。


诗词作品《韩愈《听颖师弹琴》》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韩愈《听颖师弹琴》

 

(杂言古风)


 全诗十八句,前十句模写弹琴的乐声;后八句是写听琴者的反应。
 先看前十句:
 原 诗: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诠 释】
 [注]昵,同“暱”,是“昵”的异体字。昵昵,即亲近之意。
 相尔汝,以尔、汝相称呼,相尔汝,表示亲昵。语出六朝江南民间情歌《女歌》,其中歌辞的每句用“尔”或“汝”,以表彼此关系的亲昵。
 [译]初听琴声,有如少男少女的“悄悄话”,附着耳边,卿卿我我,恩恩怨怨地互诉衷肠,互表亲热的情状,充满了柔情蜜意。
 原 诗: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诠 释】
 [注]划然,即骤然间。
 轩昂,形容精神振奋的样子或言气势不凡。此为高扬。
 [译]接着,琴声骤变:哇的一声,像一支“战士进行曲”奏了起来,勇猛战士们齐挥戈跃马冲入沙场,与敌人厮杀。
 【赏 析】
 这首听琴诗,作者用摹拟轻声柔音起句,以写古琴之泛声,使得一些谙诗知乐的大师们,也误以为颖师弹的是琵琶,而非古琴。昔者薛雪曾为之辨曰:“《颖师弹琴》是一曲泛音起者,昌黎摹写入神,乃以昵昵二语为似琵琶声。”其实,诗歌摹绘琴声,呈现了起伏跌宕之姿:忽而轻柔细碎,忽而高亢雄壮;然后,又由刚转柔,一片悠扬之声。接着,又翻上一层,让众鸟喧鸣的热闹场景代替那幽静安谧的环境。
 原 诗: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诠 释】
 [注]蒂,原作“蔕”,是今通行“蒂”的异体字,是花或瓜果同枝茎相连的部分。无根蒂,此指云絮飘浮无定着。
 [译]此二句形容琴声远扬,悠悠不尽,(经过一场拟似的浴血奋战),天朗气清,在寥廓天地间飘着轻盈的飞絮和流云,给人以一种捉摸不定的逗人情思。
 【赏 析】
 据宋人许彦周评此诗云:“韩退之《听颖师弹琴》诗云,‘浮云随飞扬’,此泛声也,谓轻非絲,重非木也。喧啾……凤凰,泛声中寄指声也。‘跻攀……不可上’,吟绎声也。‘失势……千丈强’,顺下声也。仆不晓琴,闻之善琴者云,此数声最难工。”(详见《彦周诗话》)
 原 诗: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诠 释】
 [注]见,此处宜读“现”,因此不是“眼所见”,而是在声中出现。
 跻攀,跻,即登。跻攀,意指调曲已越弹越高,有如攀登高峰。
 分寸不可上,是说高到不能再高了,发出了最强音。
 千丈强,对此有二说:一说,指千丈有余,极言其低。又一说,“此声由急响而注于微末,故云‘失势一落千丈’,既落不可便已,即又过弦而振起,故又云‘强’也。”(王文诰语)以后说为佳。
 [译]正当人们被带入悠扬气氛之中时,突然闻到群鸟齐喧,啁啾不已,又让你仿佛听见一只凤凰翩然高举,独唱孤鸣,声音是那样地嘹亮,那样动人心弦。
 最后,颖师手足并举,又作攀登高峰那样的弹奏:前进是那样地艰难,每上一分一寸也要化大气力。形容调门已至“高八度”,不能再高了。但还是在攀呀攀,往上登,结果,忽然失势,一落千丈,似乎从峰顶跌落深渊,但未及渊底,却又振起。
 【赏 析】
 这一大段的最后两句,是否仅仅写琴声的起伏顿挫呢?从本篇诗中的“湿衣泪滂滂”和作者的坎坷经历来看,似乎不止于此,很可能别有什么兴寄。比如,包含着对自己境遇的慨叹等。
 宋人蔡絛在《西清诗话》中曾作过这样的评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言轻柔细屑,真情出见也。‘划然变轩昂,男士赴敌场’,精神馀溢,耸观听也。‘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开阔随飞扬’,纵横变态,浩乎不失自然也。‘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观颖孤绝不同流俗下俚声也。‘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起伏抑扬,不主故常也。皆指下絲声妙处,惟琴为然。琵琶格上声,乌能尔焉?”
 直接写琴声的诗句,至此而止。下边八句,主要写作者听琴后的感受与反应——其实,还是从另一侧面来烘托乐声。
 再看后八句:
 原 诗: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诠 释】
 [注]嗟余,自我叹息。
 未省,自谦之辞。省,(xǐng,醒)懂得。未省,即不懂得。
 丝篁,指丝竹、弦管,泛指管乐器,此借指音乐。
 滂,流溢的样子。
 [译]诗人说自己白白生了两只耳朵,听不懂音乐,不能深谙其中的玄妙之处。更未听到过像颖师琴声的忽泛忽约,忽涩忽滑,忽宏忽细,变化莫测。尽管自己不懂,可还是被它深深地感动了:先是坐立不安,在一旁听琴,时立时坐,继而涕泪沾襟。这种强烈的人心震撼,教我再也忍受不了了,于是,举手急忙制止,不忍卒听了。
 【赏 析】
 这里起首两句,作者以其自谦,再赞琴手技艺之高超;接下四句,更以切身体悟,从另一个角度,极赞琴声摄人魂魄的强大之艺术魅力。
 原 诗: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诠 释】
 [注]能,本领高超,此指他擅长弹琴。
 冰炭置肠,比喻情感受到急烈的震动。此用《庄子·人间世》之典。云:“……喜惧战于胸中,因已结冰炭于五藏(脏)矣。”
 [译]说颖师这位高僧的琴技实在太高明了,以至于:琴声一下引人进人欢欣的乐园,一下又将人推下苦恼的深渊。正如把不可同炉的冰炭共置于我自己的胸中一般,令人经受不住这种剧烈的感情震动。
 【赏 析】
 这一大段的最后两句,一方面进一步渲染琴艺之高超,同时诗人也借以倾吐自己胸中之块垒。这个诗尾的结句,实在是极妙了。它不简单地、概念地大呼:“这琴弹得好极了!好极了!”或者抽象地说:“给我以最好的美的享受”之类话,而是用自己的深切感受,把音乐的效果,通过具象化手法反映了出来,实在值得好好体味。
 此诗表现音乐的最大特色是:“以形写声”手法。它把颖师所弹的古琴乐曲的千变万化,琴声的高低疾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都准确地反映在诗篇之中。并且又让人们在琴师所营造的音乐艺术境界里感受着各种感情的剧烈变化:既喜又惧,且哀且乐,百感丛集,莫可名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