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韦应物·滁州西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滁州西涧》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说有兴寄,诚然不错,但归结为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说偶然赋景,毫无寄托,则割裂诗、人,流于肤浅,都与诗人本意未洽。因此,赏奇析疑,以知人为好。 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的七绝山水名篇,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人绝句中的精品之一。作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滁州”,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约于宋时淤塞。韦应物在任期间常去西涧一带玩赏、吟咏,对此处的山水有浓厚的兴趣。 诗写春游西涧和暮雨野渡所见,诗人通过对一些平常景物的信手点染,成就了一幅意境深幽的风景画,从而表现了大自然的真、善、美,亦体现了诗人闲适、雅淡的情操和善于从大自然的真朴中发现常人难以体察出的情趣的审美能力。风格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值得细细玩味。 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写春日岸边的幽静景致:春草茂密铺地,上有浓密的树荫覆盖,树叶深处黄鹂鸟在啭鸣歌唱。所表现的对象都是信目可见的,但一经过诗人的点染,就出现了一幅不同凡俗的有韵之画,从中我们看到了绿色,这春之讯息和生命力的象征;听见了鸟鸣,这春天的美妙插曲,于是感到了春日大自然的一片生机盎然。“独怜”二字,表明了诗人对涧边幽草的偏爱之情,亦寄寓着诗人安贫守节、甘自寂寞的怀抱。韦应物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必焚香扫地而坐,平日唯与顾况、刘长卿、皎然之俦酬唱往来。更有雅爱山水的情趣,作为诗篇,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渊明,有“陶韦”之称。诗中“独怜”云云,正是诗人这种恬淡胸襟的自然流露。“幽”字,见出了涧谷寂寂,青草萋萋之情状,同时也见出诗人所至之处幽僻,人迹罕至,这就为画面添加了几许悄静之色。这是写静。而“鸣”字,打破了画面的平静,使景物表现范围扩展,诗人把视线引向上方,这就引出了“深”字,借便又状写了林木的茂密阴翳。同时,“鸣”字亦是“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手法之运用,以黄莺的鸣啭来衬托涧谷的静寂旷空,对开首一句所描绘的“独”、“幽”境界作了进一步的渲染。这是写动。如此,上下两句,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使画面景物具有立体感,更其富于生机,写出了春日大自然的风貌,一片春意,娟好媚人。 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春雨夜来时荒郊渡口之风韵:春日黄昏,大雨滂来,河水急涨,荒野里的渡口无人过往,一叶小舟随着潮水之拍击颠簸晃荡。著一“急”字,描绘出了骤雨狂潮之情状,间接地传递出了雨打潮拍的密而重的音响效果,同时亦反衬出了渡口“无人”之静。着一“横”字,则形象地表现了孤舟凭任雨击潮打自在浮泊、悠然漠然的情貌。如果说前两句主要以静来突出景物之“幽”的特点,那么后两句则以动来突出之。这两句使景物画面从寂静的碧草深林扩展到岸边渡头,所描绘的喧响的急雨、晚潮以及横卧水上腾闹不已的孤舟使画面出现了强烈的动感,使全诗之节奏由缓而变急。但就美学效果而言,仍是突出了“幽”的特点,所描写的对象的喧腾、急促并没有破坏诗中所极力要表现的幽寂意境,反而使这一意境更加深厚、含浑,更富于力度和立体感。 诗的最后一句特意标出“无人”,与开首一句中之“幽”一样,是构成本诗空寥、静寂之意境的关键。但这一意境的特征仅仅是深邃幽僻,而绝对没有“死”的气氛。它尽管幽深,但仍然生机勃勃,横溢着生命的意趣,因为诗人描写的毕竟是春天,毕竟热爱自然山水。所以,那茂草密树,那婉转鸟语,那知时春雨,那急湍的涧流,那闲适的小舟,无不充满了春之情意,无不体现着自然山水之气息,无不使人陶醉其间。由它们构成的境界是一个幽静恬淡中蕴涵着生趣的境界,诗人对这种境界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的选择,诗的境界无不照出了他追求宁静、闲适的心理。所以说,诗中创造的一系列意象,无不融铸进了诗人之人格。 关于本诗之意蕴,前人有一种看法,认为其通篇比兴,以独怜涧底幽草,无意树上黄鹂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元代的赵章泉、赵润泉二人选评唐诗绝句时即持此见。又《升庵诗话》卷八亦认为:“韦苏州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此本于《诗》‘汛彼柏舟’一句,其疏云:‘舟载渡物者,今不用而与众物泛泛然俱流水中,喻仁人之不见用。’其余尚多类是。《三百篇》为后世诗人之祖,信矣。”此类意见,完全未出汉儒说《诗》之路子,实于诗的美学原则完全隔绝。故清代“神韵说”的立主王渔洋在《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中力驳比说,疾言:“以此论诗,岂复有风雅邪!”然而矫枉不免过正,否定汉儒式的迂腐穿凿妄解是对的,但也不必又偏颇至认为此诗了无诗人寄托。如前所言,诗人追求恬淡闲适,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之淡泊,羡观横舟之悠闲,故句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了诗人的人格精神的。 大文豪苏东坡先生说过“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的话。确实,此诗以其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如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般的意境,反映出了诗人超脱尘外的恬淡襟怀,以及自然含蓄、不雕琢的风格,深得后人的喜爱。《冷斋夜话》卷一所记载的关于此诗的一段趣话就是人们在喜爱之余所编创的一个故事:“王荣老尝观于官州,欲渡观江,七日风作不得济。父老曰:老䇦中必蓄宝物。此江神极灵,当献之,得济。’荣老顾无所有,惟玉尘尾,却以献之,风如故;又以端砚献之,风愈作;又以宣包虎帐献之,皆不验。夜卧念曰:‘有黄鲁直草书扇头,题韦应物诗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即取视之,傥恍之际,曰:‘我犹不识,鬼宁识之乎?’持以献之,香火未收,天水相照,如两境展对,南风徐来,帆一饷而济。予观江神必元祐迁客之鬼,不然何嗜之深邪。”虽系说部之语,然可以看出韦应物的这首七绝山水绝句在宋代受人喜爱之程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