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四十八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四十八甲凉山彝族奴隶社会边缘区的一种社会集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存在于凉山的喜德、冕宁和西昌等地。最早源出彝语 “巴吉”,即投保者之意。居住在西昌礼州的惹兹莫有48家汉族 “巴吉”,他们分别为8个姓,又称 “八家”。彝族将汉语 “家” 字误成 “甲”,后讹为 “四十八甲”或 “八甲”。1915年~1926年,48甲又与礼州民团 “打鸡打狗”盟誓,确定双方有 “彝保汉,汉保彝” 的义务。在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地方秩序混乱情况下起到彝、汉相安的作用。以后又有一些彝族奴隶投奔到军阀邓秀廷的管辖区,也被称为 “四十八甲”。其含义转成没有主子的彝族平民的代称。1939年,四十八甲势力大增,达1.1万余户,并建武装,称 “四十八甲兵” 或 “八甲兵”。同年,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召见其首领,并将其编入地方联保,但彝、汉人民仍习惯以 “四十八甲” 称之。 四十八甲解放前四川安宁河流域西昌、喜德、冕宁等地彝族保甲组织的名称。1922—1923年间, 喜德县红玛区李子乡黑彝奴隶主列额马达绝嗣, 其家族乘机要瓜分这一家所统属的四十八户奴隶, 引起奴隶们的强烈反抗。当时地方军阀邓秀廷和孙子汶(彝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以保护交通为名,把这四十八户奴隶迁到平坝地区,并建立起名为“四十八甲”的保甲组织。以后西昌大桥区及石家乡、喜德新民窝及则莫村、冕宁铁厂、太平坝及后山乡等地彝族奴隶不堪奴隶主剥削压迫亦纷起赶走或杀死奴隶主, 建立起“四十八甲”的组织。这些奴隶虽摆脱奴隶主的剥削压迫, 却遭受邓秀廷的敲榨和奴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